1.韋勃斯脫和土撥鼠

從前,有一個名叫達尼爾?韋勃斯脫的小男孩,住在新哈勃郡的群山間的一處僻靜農莊裏。他的童年大部分時光都在森林和田野中消磨。

達尼爾的父親除了務農,還擔任鄉間法庭的法官。他熱愛法律,希望兒子長大之後能成為一名律師。

有一年夏天,一隻土撥鼠在靠近韋勃斯脫家的丘陵邊造穴安家。夜晚,它喜歡鑽到菜園裏吃大白菜的嫩葉。日複一日,大家都不知道這個小動物要把園子糟蹋到何等地步才肯罷手。達尼爾和他的哥哥艾沙克決心要逮住這個偷菜賊。他們想盡辦法,但是那小動物極為狡猾。後來,他們在它的必經之路設置了一個極巧妙的陷籠。夜間土撥鼠終於中招被困。“逮住了!”艾沙克喊道。“這回呀,土撥鼠先生,你惡貫滿盈,大限到了。”

達尼爾卻對小動物產生了憐憫。“不,別傷害它,”他說:“讓我們把它弄到山那頭去,在森林那邊把它放掉吧。”

艾沙克說什麼也不同意,執意要殺死它。

“我們去問父親吧,聽聽他怎麼說。”韋勃斯脫對哥哥說道。

兄弟倆於是提著裝有土撥鼠的陷籠,到父親住處去,聽他發落。

“好吧,孩子們,”韋勃斯脫先生聽完孩子們的陳述說道,“讓我們用公正方式來處理這個案件吧,我們組織一個法庭,我擔任法官,你們擔任律師,你們可以分別陳述對此案的看法,提出對罪犯的控告或申辯,聽取你們的意見後,由我做出判決。”

艾沙克作為原告首先發言,他陳述土撥鼠所造成的損失,說世上所有土撥鼠都是壞家夥,都是不可信賴的動物。他講到他倆如何費盡心機才抓住了這個偷食菜葉的賊,如果把它釋放,那簡直太便宜它了。

“一張土撥鼠的皮,”他說道,“能賣上十美分,雖然數目微小,但都可以補償它所吃去的菜葉那部分價值。假如我們把它放走,又怎麼去尋求對我們損失的補償呢?無疑,對它而言,死比活更有價值,死杜絕了它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艾沙克講得流暢而有條理。法官暗想,這種真實有理的論點,將使達尼爾的辯護十分困難。

達尼爾開始為這可憐動物的生命作申辯了:“造物主創造了土撥鼠,使它得以在燦爛的陽光和綠色的森林中歡快地生存。土撥鼠有它生存的權力,這生存權是造物主賦予它的。

“上帝賜給我們人類以食物,他滿足了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各種需要。難道我們竟不允許從這慷慨的份額之中,分一丁點兒給那個可憐的小動物麼?難道它竟沒有與我們一樣接受造物主賜給禮物的權利麼?

“土撥鼠並不是狐狸和狼那般凶狠的野獸。它生活在寧靜與和平之中。在山腳築一小窠,每日攫取一小撮草本食物,就是它所企求的一切了,除了對一些植物之外,其餘都不傷害。它之所以吃菜葉也是為了求生存,它是偶爾闖入菜園才犯了罪。它有生存權利,食用權利,自由權利,我們無權剝奪這一切權利。

“瞧瞧它那柔順懇求的眼睛,瞧瞧那因懼怕而顫抖不已的模樣吧!它不能夠說話,這便是藉以表達懇求赦免一死,向我們告饒的方式。我們將殘酷到恣意殺戮它的地步麼?我們將如此自私地奪去造物主給予它的生命麼?”

法官被這一席話感動得老淚縱橫,不待達尼爾的演講結束,他就站起身來,擦去眼中的淚水,喊道:“艾沙克,把這隻土撥鼠放掉。”

後來,達尼爾?韋勃斯脫(1782——1852)成了美國著名的政治家及演說家。

溫馨感悟:

一隻土撥鼠的命運,竟演繹了一段感人的故事,土撥鼠是有生命的,它和我們人類一樣,一起享受著陽光,空氣和水,它們是大自然的傑作,也是我們人類的朋友。因此我們要懂得珍愛生命,敬畏自然,在感恩和憐憫中對待有生命的東西,這樣便能使自己善良的靈魂得到進一步升華。

2.舐犢情深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發生在西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一個極度缺水的沙漠地帶,這裏每人每天的用水量被嚴格地限定為三斤,這還得靠駐軍從很遠的地方運來。日常的飲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賴這三斤珍貴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樣,渴啊!終於有一天,一頭一直被人們認為憨厚、忠實的老牛渴極了,掙脫了韁繩,強行闖入了沙漠裏惟一的也是運水車必經的公路。終於運水的車來了,老牛以不可思議的識別力,迅速地衝上公路,軍車一個緊刹車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車前,任憑駕駛員嗬斥驅趕,就是不肯挪動半步。五分鍾過去了,雙方依然僵持著。運水的戰士以前也碰到過牲口攔路索水的情形,但它們都不像這頭牛這般倔強。人和牛就這樣耗著,最後造成了堵車,後麵的司機開始不耐煩了,性急的甚至試圖點火驅趕,可老牛就是不為所動。

後來,牛的主人尋來了,惱羞成怒的主人揚起長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開肉綻、哀哀叫喚,但還是不肯讓開。鮮血沁了出來,染紅了鞭子,老牛的淒厲哞叫,和著沙漠中陰冷的酷風,顯得格外的悲壯。一旁的運水戰士哭了,不耐煩的司機也哭。最後,運水的戰士說:“就讓我違反一次規定吧,我願意接受一次處分。”他從車上取出半盆水——正好三斤左右,放在牛麵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並沒有喝以死抗爭得來的水,而是對著夕陽,仰天長哞,似乎在呼喚著什麼。這時不遠的沙堆背後跑來一頭小牛,受傷的老牛慈愛地看著小牛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頭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靜默中,人們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淚水。沒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靜無語中,它們掉轉頭,慢慢往回走了。

溫馨感悟:

為了能讓口渴的小牛喝到水,牛媽媽甘願自己被打得皮開肉綻,也絕不放棄這惟一的機會,這種舐犢情深之舉的確讓我們感動,母愛是偉大的,即使是沒有像人類那樣感情豐富的動物,也一樣可以為了自己的孩子甘願付出一切。

3.窮人最缺少的是什麼

法國大富翁巴拉昂去世後,《科西嘉人報》刊登了他的一份特別遺囑:

我曾經是窮人,但當我去世走進天堂時,我卻是一個大富翁。在跨入天堂之門前,我不想把我的致富秘訣帶走。在法蘭西中央銀行,有我一個私人保險箱,那裏麵藏有我的致富秘訣,保險箱的三把鑰匙在我的律師和兩位代理人手中。

誰若能通過回答“窮人最缺少的是什麼”而猜中我的秘訣,他將得到我的祝賀。當然,那時我已不可能從墓穴中伸出雙手為其睿智歡呼,但他可以從那隻保險箱裏榮幸地拿走100萬法郎,那是我給予他的掌聲。

遺囑刊出後,《科西嘉人報》收到大量信件。絕大部分的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金錢。窮人還能缺少什麼?當然是錢了。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機會;窮人最缺少的是技能;窮人最缺少的是幫助和關愛。總之,答案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一年後,也就是巴拉昂逝世周年紀念日,律師和代理人按巴拉昂生前的交代,在公證部門的監督下打開了那隻保險箱。

在48561封來信中,一位叫蒂勒的小姑娘猜對了巴拉昂的秘訣。蒂勒和巴拉昂都認為,窮人最缺的是野心,即成為富人的野心。

頒獎之日,主持人問9歲的蒂勒,為什麼想到野心,而不是其他。她說:“每次,我想要姐姐的玩具和畫筆時,她總是警告我:‘不要有野心!不要有野心!’我想,也許野心可讓人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吧!”

溫馨感悟:

在48561封來信中,隻有9歲的小蒂勒猜對了巴拉昂的遺囑,而那麼多的大人都未能猜出,這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呢?也許這證明了孩童時代是最有理想和“野心”的時代,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人的理想和“野心”都被磨沒了,剩下的隻是對生活的順從和遷就。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富人,或者成為一個有偉大成就的人,你就得在一生中都堅持自己的理想,保持自己的“野心”,這樣當然很難做到,等你真正做到的時候,你也會成為名垂青史的偉大人物。

4.信念的力量

這是發生在非洲的一個故事。

六名礦工在很深的井下采煤。突然,礦井因發生瓦斯爆炸而坍塌,出口被堵住,礦工們頓時與外界隔絕。

大家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一言不發。他們心裏很清楚自己所處的狀況。憑借經驗,他們意識到自己麵臨的最大問題是缺乏氧氣,如果應對得當,井下的空氣還能維持三個多小時,最多三個半小時。

外麵的人一定已經知道他們被困了,但發生這麼嚴重的坍塌就意味著必須重新打眼鑽井才能找到他們。在空氣用完之前他們能獲救嗎?這些有經驗的礦工決定盡一切努力節省氧氣。他們說好了要盡量減少體力消耗,關掉隨身攜帶的照明燈,全部平躺在地上。

在大家都默不作聲,四周一片漆黑的情況下,很難估算時間的長短,而他們六個人之中隻有一個人戴了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