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哪裏來
傳說和臆測
(一)
要是有人問你:“現在世界上的人,是從哪裏來的?”你一定覺得他問得好笑。“誰不知道人都是父母生的!這是常識。”
“那麼你的父母又是從哪裏來的呢?”
“是我的父母的父母生的。”
“你的父母的父母又是從哪裏來的呢?”
“這也是很明白的,又是他們的父母生的。”
“且慢。照你這樣一代一代推上去,世界上最早的一代人又是從哪裏來的呢?是誰生的呢?”
“啊!”
“能回答嗎?”
“不能。”
“是的,這個問題就不是那麼好回答了。”
“可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離開現在已經很久很久,誰能知道他們是從哪裏來的呢?誰能回答這個問題呢?”
科學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這本書就要來回答這個問題。
(二)
從古以來,人們就對自己的來源問題發生興趣,並且提出了種種答案。
但是,在回答這個問題中,始終存在兩條認識路線、兩種世界觀的鬥爭。
開頭,人們對於人類怎樣起源,找不到一點線索,就隻能憑臆測。
古代,人們由於生產力很低,知識很少,對於許多自然現象不能理解,也沒有能力控製。這就自然地產生了一種所謂“神”的概念。他們認為這種“神”有超過人的力量。於是,在人類起源這個問題上,也就從“神”那裏去找答案。這樣就產生了“神造說”。
在許多國家裏,曾經有一個很長的時期,流行著神創造人的種種傳說。
我國就有女媧氏摶土造人的原始神話。說是古代有一個名叫女媧的女神,她因為獨自一個,感覺寂寞,就用黃泥照著自己的形象捏成若幹小人,用氣向泥小人一吹,這些小人就活起來了。他們都叫女媧做媽媽。後來女媧叫男人和女人結成婚姻,繁殖後代。這樣,就出現了人類。
在國外也有種種神造說。在西方,流傳著基督教《聖經》裏所講的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
《聖經》裏關於神創造人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的大意是:上帝用了6天的工夫創造出天地萬物。第6天,在創造了一切生物以後,上帝又照著自己的形象創造出人來。
第二種說法的大意是:上帝最初用塵土創造出男人,名叫亞當,讓他生活在名叫伊甸的樂園裏。不久,上帝發覺亞當一個人在那裏生活得不快活。為了解決他的苦悶,上帝就創造出飛禽和走獸,創造出生物世界。接著,上帝又使亞當熟睡。上帝從亞當的身體裏取下一根肋骨,用那根肋骨創造了一個女人,名叫夏娃,作亞當的伴侶。現代的人就都是亞當和夏娃的子孫。
這兩種說法彼此有些自相矛盾。它們都是宗教家在某些原始神話基礎上,根據宗教的需要改編出來的。按照基督教《聖經》的說法,上帝是按照一定計劃、一定目的分別創造出各種生物的。所以這種神造說叫做“特創論”。
按照特創論,上帝創造萬物,重點是創造人。世界萬物都是為著人而創造出來的。
不消說,所有神創造人的傳說都是毫無根據的。我們知道世界上根本沒有神,“神”這個概念就是人們想像出來的。所以實際上是人創造上帝,不是上帝創造人。不管什麼樣的神造說,不消說都是唯心主義的說法。
如果說最初產生各種原始神話是由於人們對於自然界缺乏知識,那麼,到了階級社會裏,這種原始神話就變成了宗教迷信。反動統治者按照各自的需要,別有用心,把原始神話改編得更加神秘,並且打上了剝削階級的烙印,用宗教的經典形式把它變成“神聖不可侵犯”的教義,用種種方法,強迫人們相信。
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做呢?這是因為這種迷信說法可以阻礙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麻痹勞動人民的革命意識,使勞動人民錯誤地相信:地球上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在那裏指揮世界;人的命運是預先注定了的,是上帝安排好的,跟塵世沒有關係。因此,人沒有力量違背“神”的意誌行事。對於不合理的、人剝削人的社會製度,勞動人民隻能逆來順受。這就是唯心主義的宿命論,是反動統治者加在勞動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鎖,是他們壓迫勞動人民的一種工具。特別在封建社會裏是這樣。
(三)
從古以來,也有一些人不相信神造說,而相信生物是可變的,相信某些生物可以變成另一些生物,並且認為人是從別的生物演變來的。
例如,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古希臘一個叫阿那克西曼德(約前610—前546)的哲學家,他富有想像力,認為人是從魚變來的。他說:原來隻有在水裏披著鱗甲的動物,後來它們到陸地上來,逐漸變成陸地上的動物,最後變成了人。這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的觀點。那裏雖然有許多想像的成分,但是並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我國學者莊周(約前369—前286),也相信生物可變。他說:“青寧生程,程生馬,馬生人”這就是說,莊周認為人是馬變成的。至於青寧是什麼動物,不知道,有人說是竹根蟲。程據說就是貘,也有人說是豹。現在看來,說人的祖先是馬,這當然是神秘的,荒唐的,沒有根據的,不能說是唯物主義的。但是這種說法也表示了生物可變的觀點。
像這一類神秘的、粗糙的論點,是人們對自然界還缺乏知識的時代的產物。
神造說也好,生物可變說也好,它們都表明古代的人們就想知道人類的由來。
這就是人的好奇心,或者說是人的求知欲。這種求知欲是很可貴的。
科學跟迷信的鬥爭
(一)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告訴我們,人類的知識起源於社會實踐。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人們對於客觀世界的了解,逐漸從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於是自然科學也發展了。人們開始大量地積累關於植物、動物和人類的知識,比較清楚地認識到人類跟植物有明顯的區別,而跟動物有許多基本相似的地方。
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1809年,法國進化論者拉馬克(1744—1829)發表了《動物學的哲學》一書。他在書裏說明了地球上的環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在變化之中;在這變化過程中,生物也會發生變化。他認為現代的生物是由古代的不同的生物進化而來的;就是說一種生物可以在長時期的曆史過程中逐漸變成另一種生物,低級生物可以逐漸發展成高級生物,生物不是上帝創造的。他還認為人是由高級的猿類進化而來的,而不是上帝創造的。可惜限於當時的科學水平,他舉出來的進化證據很不夠。當時反動的落後勢力,特別是宗教勢力,又很強大,所以他的進化觀點並沒有得到勝利。
在這方麵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是另一位進化論者、英國學者達爾文(1809—1882)在1859年發表的《物種起源》。
物種也叫做種,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例如,小麥是一個物種,水稻是另一個物種。老虎是一個物種,獅子是另一個物種。按照特創論的說法,各種生物被上帝分別創造出來以後,就一成不變,這就是物種不變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推翻了特創論和物種不變論。他在《物種起源》這本書裏,總結了過去和當時的許多科學成就,用無可辯駁的事實說明了:生物是可變的,生物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從原來存在的其他類型的生物逐漸發展起來的。例如家鴿有許多品種,它們都有共同的祖先。這就是生物進化論。
生物是怎樣進化的呢?
按照達爾文的理論,生物進化的基本要素是:變異、遺傳和選擇。
圖1-1-1金魚的變異:兩個品種。右邊的是一般品種,身體不透明。左邊的是無色品種,身體透明。無色品種的祖先是一般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