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猿怎樣變成猿人
古猿過渡到猿人的第一步:到樹下來生活
(一)
我們知道,作為人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的某一類古猿,例如埃及古猿或者其他晚期古猿,是森林動物,一般居住在樹上。而猿人不是森林動物,他們在地麵上生活。現在要問:什麼因素使森林裏的古猿變成猿人呢?森林裏的古猿發展成猿人大抵經過哪些步驟呢?
首先,這種古猿必須離開森林,到地麵上來生活。以後才逐漸發展成能夠直立行走的古猿。這種直立行走的古猿開始隻能主要使用天然的物體作為工具,以後才逐漸發展成能夠製造工具的猿人——早期猿人。
在這裏,重要的問題是:森林裏的某種古猿怎樣演變成直立行走的古猿。
這主要是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就是由樹上的生活方式轉變成地麵上的生活方式。
(二)
什麼因素會使森林裏的古猿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呢?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呢?
一般認為這跟地理變遷相聯係,跟環境變化相聯係。我們知道,氣候會發生變化,引起大片森林的逐漸消失。我們也知道,地殼的表麵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時常在變動的。低的地方會逐漸變成高的地方,高的地方會逐漸變成低的地方;海會變成陸,陸會變成海。我國古代的人們所說的“滄海桑田”,就是這回事。在這海陸變遷過程中,氣候也可以發生變遷。
地理和氣候的變遷必然要影響到有關的植物和動物的生活。
知道了這個道理以後,我們就可以根據已知的事實來談一談猿人的起源了。
猿人究竟起源在什麼地方,現在還沒有定論。非洲和亞洲都是可能的地方。現在已知的材料,表明非洲東部是猿人的一個重要發源地。亞洲南部包括我國的西南地區可能是猿人的另一個發祥地。
從距今5億年前開始,我國的西藏和它的周圍地區一直是一片汪洋。到了距今6000萬年前,這塊地方才逐漸上升,變成陸地。以後又進一步隆起變成高山。1966年,我國科學工作者在海拔4800米的高山地區發現了一種生活在海裏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喜馬拉雅魚龍,有力地證明了那裏曾經是一片海洋。
地勢的變遷不是孤立的事件。跟這相聯係的是氣候的變遷和生物的演變。在地勢的變遷中,原來溫暖的地方可以逐漸變成寒冷的地方,寒冷的地方可以逐漸變成溫暖的地方。原來潮濕的地方可以逐漸變成幹燥的地方,幹燥的地方可以逐漸變成潮濕的地方。
大約在一二千萬年以前,喜馬拉雅山一帶本來是比較低窪的地方,那裏有溫暖的氣候,有茂密的森林。後來那裏的陸地緩慢地隆起,終於變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地方。
地勢升高以後,氣候也跟著發生變化。原來溫暖潮濕的氣候逐漸變得幹燥而且寒冷。這必然會引起熱帶森林的逐漸消滅。
在其他某些適宜的地區,特別是非洲南部和東部,由於自然條件的變化,主要是氣候的變遷,由比較潮濕的適宜於森林生長的氣候,逐漸變成比較幹燥的不適宜於森林生長的氣候,這必然會引起森林的消失。
(三)
當然,森林的消失是一個長時期的曆史過程。在那裏,變化是逐漸發生的。
什麼樣的變化呢?
一般講來,這是草原代替森林的變化,也是草原和森林的鬥爭過程。這也是比較能耐幹旱的植物代替不能耐幹旱的植物的過程。
於是,茂盛的熱帶森林逐漸減少,本來是連綿不斷的大森林逐漸變成了樹林的島嶼,東一簇,西一簇。
於是,逐漸出現了開闊的地麵。這是說,草原逐漸代替了森林。
本來生活在林子裏的動物呢?
在氣候逐漸發生變化、熱帶森林逐漸消失的過程中,生活在那裏的動物,大概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有的被迫逐漸向南方遷移,或者向有熱帶森林的地方遷移,有的仍舊留在原來的地方生活。
留下來的動物,依靠遺傳的變異,在長時期的曆史過程中,逐漸在身體構造上和生理上發生了變化。變得好的,能夠適應新環境的,繼續生活下去,並且得到了發展,演變成新的種類。變得不好的,不能適應新環境的,就逐漸被淘汰掉了。這就是達爾文所說的自然選擇的道理。
生活在那裏的古猿呢?它們會怎樣呢?
(四)
生活在那裏的古猿——森林裏的古猿,也大抵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有的轉向南方,或者去尋找新的森林,仍舊過著熱帶森林或亞熱帶森林的生活;有的留在原來的地方,逐漸過著地麵上的生活。
這就是說,某種森林裏的古猿的後代逐漸分成了幾支,或者至少分成了兩支,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
一支是現代類人猿的方向。這一支堅持在熱帶森林裏生活,繼續做森林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它們的牙齒,特別是犬齒,更加發達起來,繼續用來做有效的防禦和攻擊的武器。在這過程中,它們的頜骨和眉脊更加突出。這樣,它們的頭部就逐漸發展成現代類人猿的樣子。同時,由於樹上生活的需要,前肢繼續發展起來,終於變得比後肢長些。這就成了現代類人猿的四肢。
另一支是人類的方向。這一支的出發點可能是拉瑪古猿一類的動物。它們逐漸適應於開闊地麵上的生活。它們逐漸演變,變成原始類型的南方古猿那樣的一類動物。從現在的化石材料看來,南方古猿的原始類型已經習慣於地麵上的生活,能夠直立行走,它們能夠利用天然的“工具”,還不能自己製造石器的工具。從原始類型的南方古猿進一步演變,變成進步類型的南方古猿,能夠製造非常原始的石器工具,這就已經是早期猿人了。在從古猿經過原始類型的南方古猿到早期猿人的演變過程中,必然地引起了手和腳的進一步分工,出現人的手和腳。
也在這過程中,由於生活上的變化,它們逐漸少用頜部和牙齒做武器。於是,在曆史過程中,它們的頜部逐漸短縮,牙齒特別是犬齒逐漸縮小,腦量逐漸增大。這樣,它們的頭部就逐漸發展成為人的樣子。
(五)
現在要問:人類的方向是怎樣發展起來的?這也就是說:在地理和氣候的變遷過程中,沒有遷移到森林裏去的古猿怎樣過日子呢?或者說,生活在開闊地麵上的古猿怎樣對付新的環境呢?
古猿大概跟現代的類人猿一樣,過的是群的生活。群起初可能不很大,但是至少是三五成群的。
它們主要的食物本來是果實、嫩葉和一些可吃的植物根,特別是塊根。它們有時也吃些小動物或鳥蛋。現在由於氣候的逐漸改變,樹木逐漸稀少了。於是可吃的果實逐漸地、不知不覺地變得越來越少了。為了維持生活,它們就得經常到地麵上來尋食,挖可吃的根,找可吃的蟲子,甚至比較經常地捕捉小動物吃。
過去,用樹枝去挖挖植物的塊根做食物,本來是一種偶然的動作。現在,由於環境的變化,由於生活的需要,逐漸地變成經常的動作了。
過去,用石頭去敲破堅硬的果實本來是一種偶然的動作。現在,由於生活的需要,用石頭去敲破硬的東西,包括動物的頭骨在內,逐漸地變成經常的動作了。
這樣,在時間的流逝中,在生活需要的逼迫下,它們在樹下活動的時間逐漸地長起來了。就這樣,逐漸地,它們跟森林生活告別了。
可以這麼說,饑餓把它們趕下樹來。
(六)
到樹下來生活,到地麵上來生活,這對於古猿的習性是一種巨大的變化。
圖1-5-1古猿到樹下來生活
在地麵上,它們過的是新的生活。在那裏,它們會有更多的敵人。另一方麵,在那裏,它們會有新的食物。於是,它們要經常用“手”去尋找食物和對付敵人。
這樣,前肢就不能像以前那樣經常作為行走的器官,而應該逐漸作為尋食和禦敵的器官了。這是一種萌芽狀態的“勞動”器官。
我們知道,它們是完全能夠這樣做的。這是因為本來它們的前後肢已經有了初步的分工,它們已經有了能夠握物的“手”了。
還有,它們本來也已經能夠勉強直立行走。現在,在新的環境中,在新的需要下,它們的前後肢會進一步分工:前肢向手的方向發展,後肢逐漸專門做行走的器官。這樣的分化顯然對人類祖先的生存有利。
這就是說,到樹下來生活,在新的需要下,它們逐漸變成直立行走的動物。於是手得到了解放。它們不再是四隻腳或四隻手的動物了。
這就標誌著勞動器官的出現。
所以恩格斯認為從樹上到地麵上來直立行走,是類人猿向人類發展中的有決定意義的一步。他說:“這些猿類,大概首先由於它們的生活方式的影響,使手在攀援的時候從事跟腳不同的活動,因而在平地上行走的時候就開始擺脫用手幫助的習慣,漸漸直立行走。這就完成了從猿轉變到人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①
①《自然辯證法》第149頁。
這樣,直立行走的新型動物終於一步步登上舞台了!
(七)
以前,它們在地麵上碰到猛獸,常常要爬到樹上去。現在,它們漸漸不這樣做了。
猛獸來了,它們有的手執樹枝,有的手拿石頭,大呼大喊,揮舞樹枝,拋擲石頭,就可以把猛獸趕跑了。
圖1-5-2南方古猿依靠集體力量,依靠手,利用天然的石塊、樹枝去禦敵,去尋食。
這樣,它們用手,用天然的“工具”,用智慧,用集體的力量,逐漸地戰勝了猛獸。
從此,它們的生活比較自由了:它們有了更大的活動範圍,更大的生存空間。
從此,它們經常地、集體地從一座小林子走到另一座小林子。起初是蹣跚地走著,以後就能夠稍稍挺直身子,昂著頭走路了。
這樣,由於挺起胸膛,它們能夠看得更遠,更容易發現遠處的敵人和食物了。
這當然是一個緩慢的演變過程。但是那時候,它們有的是時間啊。
茂盛的大森林要變成稀稀疏疏的小林子是一個漫長的緩慢的過程。
在這過程裏,人類的祖先逐漸學會了昂起頭走路,學會了用手使用天然的“工具”,或者製造一些粗糙的“工具”。它們學習的能力提高了。
這時候,它們是人還是一般動物呢?
這是一種過渡性的生物,是從森林裏的古猿過渡到猿人的橋梁。原始類型的南方古猿,屬於這一類。它們還不能製造石器的勞動工具。
恩格斯曾經把人的起源分成兩個階段:一是“正在形成中的人”,一是“完全形成的人”。①列寧(1870—1924)也提出過“本能的人”和“自覺的人”,說“本能的人……沒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區分開來,自覺的人卻區分開來了”。②現在看來,“正在形成中的人”可能相當於“本能的人”,它們的智力還不夠發達,或者它們的手和腦的合作還不夠好,它們隻能利用天然“工具”,還不會用石塊製造工具。它們是屬於過渡性的生物。
①《自然辯證法》第152~153頁。
②《哲學筆記》,《列寧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90頁。
總之,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存在一些過渡類型不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一次變化就使一種生物變成另一種生物,這在生物進化中是罕見的事。
猿人的出現
(一)
首先出現的是早期猿人,可能分布在若幹地區。這包括一部分能夠製造工具的進步類型的南方古猿,也可能包括在我國雲南發現的元謀猿人。
關於早期猿人的生活年代,現在還沒有統一的意見,因為材料還不充分。一個意見認為他們大約從距今三四百萬年前開始,到一百多萬年前消失。
早期猿人的主要特征是:直立行走,能夠製造粗糙的石器,腦子比較小,最大的可以達到800立方厘米,比晚期猿人的腦子小一些。
從所發現的材料看來,早期猿人可能已經是獵人了。他們主要依靠集體的力量過日子。他們會合作捕捉比較大的動物例如鹿和羊之類來吃。
(二)
早期猿人的進一步發展,就是晚期猿人。對晚期猿人的生活,我們了解得多一些。
從1921年起,在北京附近周口店地方的一座名叫龍骨山的山上,陸續發現了不少古人類化石。特別是1929年12月2日,發掘到第一個頭蓋骨,它很像人的頭蓋骨。經過研究,知道這是猿人的頭蓋骨。這種猿人定名叫中國猿人或北京猿人。在分類學上叫直立人。
但是,解放以前所發現的北京猿人化石材料,特別是其中5個完整的頭蓋骨,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時候,被弄得下落不明了。解放以後,在黨的領導下,經過我國科學工作者的努力,又在那裏發掘到許多北京猿人的材料。特別是在1966年,又挖掘出一個頭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