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處理趙符(1 / 2)

第二天,應仲良就率領文武百官到了先祖壇祭祖。

燧國一時風平浪靜。

韜晦殿

“這些日子,國內四海升平,一片祥和,甚是愜意。”應仲良說道。

“全憑陛下隻過有方,方能如此。”邵文中說道。

“這是諸位的功勞,朕,隻是居高位而奪爾等功勞罷了。”應仲良說道。

“若是沒有皇上表率,我等怎麼做的出此等成績。”鄭會棋說道。

“好了,好了,不說這個,朕今日是要和諸位談談關於行政劃分的問題。”應仲良說道。

“行政劃分?陛下這麼一說,還真是有問題。我大燧與周地州製,梁地郡製,管理起來確實不方便。”唐單說道。

“所以朕就想與眾愛卿討論討論這行政劃分,好規劃管理。”應仲良說道。

“大燧原本有十五州,加上三蠻一共十八州;而梁地十三郡,周地十四州,還有代國一州四城,相當於五個州。一共是五十個州,我們可以三兩個州合並成一州,取繁榮者為州城。便於管理。”魏琿說道。

“朕欲設立三都十三道,監察四方。道之下設府,府之下設縣。三都獨hexie立於諸道,由中央直轄。”應仲良說道。

“三都,是帝丘,新鄭和陽晉麼?”鄭會棋問道。

“不,是帝丘,江都和離山。帝丘自然不必說,大燧立國之本;江都水陸交彙之地,商賈行旅之所;而離山,連接周、梁,製衡兩地。此三地之重要不言而喻。”應仲良說道。

“十三道,監察?陛下是要讓視聽衛接管各州,不,各道麼?”劉俾問道。

“不,由六部和八大輔政大臣聯合推薦人選。另外,輔政大臣以後改名叫參知政事,六部直接對參知政事負責,參知政事對朕負責。這八個參知政事分別是鍾離王應伯元、輔國公劉俾、鎮國公鄭會棋、相城侯文貅、麻城侯邵文中、邵武侯唐單、未陽亭侯魏琿、旦城侯魏鸞。你們八人,以後專門負責將下麵的奏章進行審閱,然後提出自己的意見,標注在奏章下方。你們隻能提意見,不能做決定!”應仲良說道。

“臣等遵旨!”應伯元等人跪道。

“這十三道的名字你們自己討論好,然後告訴朕。”應仲良說道。

“臣等遵旨!”應伯元等人再次跪拜。

“現今已經一統,那麼運河修到新鄭的事就要提到日程了。至於離山,其離水連接燧河,疏通、整理一二就好。工部拿個方案出來,然後去找戶部要錢。”應仲良說道。

“臣遵旨。”張行之、李釗說道。

“還有,從帝丘修建前往各州府和主要大城的直道,要寬、要好。”應仲良說道。

“修建直道?現有的道路並未有損,會不會有多此一舉的感覺?”魏鸞問道。

“修建直道,貫通南北,減少陸運時間,是大利國家,大惠百姓之事,怎會多此一舉?這件事要快,在完成新的十三道規劃之後,各道要同時進行,盡量在五年之內完成。”應仲良說道。

“臣等遵旨。”文武百官說道。

“天下承平,部隊就不需要那麼多了,但是為了防止遠遁的代國,鄭灝手裏的部隊就留在雲城、魚躍一代,阻擋北方的敵人。不過也要進行整編,將烏雲,盛樂等地的部隊全部編到一起,湊足四十萬人即可,以後就駐紮在邊境,是為邊軍。”應仲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