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孩子在現實中學會成長(1 / 3)

怎樣讓孩子在現實中學會成長

如何增強孩子對失敗的承受力

這個世界存在殘酷的競爭,而我們就生活在其中。孩子們很快就可以發現這一點,無論在托兒所或在小公園的沙堆上,孩子們都可以輕易感覺到競爭的存在。在一個競爭性很強的世界中生存的人,不斷地體驗到的兩件事是:成功和失敗。家長應考慮的是,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值到底有多高,他們在孩子身上施加的壓力有多大。許多孩子競爭力不強的原因常常能夠追尋到父母身上,因為他們給孩子的標準和要求設得太高,而且他們經常地批評或者責怪孩子,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損傷,所以孩子就開始向下滑行,難以停止。一個失敗接著一個失敗,直至他們的自信心完全崩潰。傑夫的父親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科學家,因此他對自己的孩子要求也很高。盡管傑夫隻有5歲,但是父親經常對他提出要求和批評,漸漸地,傑夫覺得非常喪氣,所以每次爸爸對他講有什麼事情做得不對,或應該做得更好時,他總是拉長了臉,說自己是個笨蛋,蠢得要命,從來沒有做任何事情能做對的。他會站在那裏,低下頭,眼睛盯著他的雙腳,沮喪極了,看起來像是世界上最失敗的孩子。當問到該怎樣處理這件事情時,父親說:“我總是對他講:‘親愛的,你知道,你並不笨,也不傻,爸爸和媽媽都很喜歡你,你是個好孩子。’”

說這些話是出於父母對孩子的愛,但對這個孩子,說這些話,是最糟糕的辦法。這些話對孩子起不了一點好的作用,但當孩子對父母說“我是笨蛋,我是傻瓜”時,父母卻常常說這些話,以便安慰他們。往往孩子說這些話的時候,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反應,因此父親應該這樣講:“你這樣看待自己,我覺得很難過。其實我根本沒有覺得你是一個笨孩子。”毫無疑問,這個5歲的孩子存在失去自信心的問題,父母能夠幫助他的唯一的辦法是鼓勵他,而不是安慰他,或者幫助保持他的自憐心。父母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例如:可以設置一些可以實現的目標給孩子去做,當他成功了,不要一鼓腦地給他許多讚揚,或者告訴他他有多麼偉大;相反應該對他說,“你現在這樣做就對了,你是不是在慢慢地感覺到一些事情,我想,你現在一定覺得自己很高興,看起來,多做一些努力,還是有效果的。”這種話,對這個5歲的孩子,甚至10歲、15歲的孩子都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孩子失敗的時候,同樣重要的是要把事情本身和孩子分開,不要對孩子講:“這次你把事情都弄糟了,你怎麼搞的?你都忘了應該怎麼做了嗎?”這種說法顯得很沒有水平,價值也因此減少。失敗僅僅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從學習到最終成功的過程。我們應當教育我們的孩子有勇氣麵對不完善的結果,敢於犯錯誤,並且從錯誤中獲得經驗和教訓,而不要因犯了錯誤而使自信心受到損傷,甚至受到摧毀。做為父母,常常在看到孩子犯了錯誤時,尤其是認為他們在有意調皮搗蛋時感到怒火萬丈,大發脾氣,使得孩子們更加害怕犯錯誤

海倫剛剛8歲,在小學三年級,她的學習十分出色。在三年級快要結束時候,教師問她:“海倫,去問問你的父母,你是不是明年要跳一級?如果你想要跳級的話,就要參加一個跳級考試。”海倫帶著這個問題回到家裏,去問媽媽。爸爸媽媽討論了一下,對海倫說是否想跳級完全取決於她自己。他們三個人坐在一起討論跳級的好處和壞處。經過討論,他們認為跳級的好處是加快了進度,使海倫覺得學習更有挑戰性,更有意思,而不會讓過慢的進度弄得乏味,失去興趣;不好的方麵是跳級後學習任務比較重,需要海倫花費比一般孩子更多的時間勤奮學習,可能會損失一些孩子應有的娛樂時間。當然這次談話最重要的目的是讓海倫知道父母對海倫的學習狀況非常滿意,這一點並不需要有考試成績來證明,或者由跳級來證明。無論她的考試成功與否,他們都會認為海倫是一個好學生並為她感到驕傲。這一點使海倫放下了心理負擔,輕輕鬆鬆地參加了跳級考試。考試的結果證明,她並沒有達到跳級的要求。海倫愉快地繼續留在原來的班級學習。

由於父母給了海倫足夠的心理準備,她並沒有感到受到很大打擊,而是正常地繼續著自己的學習。畢業的時候考取了最好的學校。當然對海倫來說最重要的是,她從這個經驗中學到:失敗不是持久的,持久的是成功的決心。

通過這件事,應讓孩子學到什麼

失敗、挫折、失望往往會伴隨我們一生,我們應該做的是考慮通過這些不幸,孩子能學到些什麼?莊納思·思克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是他發現了小兒麻痹症的疫苗。他的發現使許多人避免了小兒麻痹症的病痛折磨。因為他的成功是通過二百零一次的試驗才得到的,所以有人問他:你的最終發現是最偉大的,那麼你是怎麼看待你前麵的失敗呢?他回答說:“在我的生活中從來沒有過失敗,在我的家庭裏,我們從來不認為我們做過的任何事情是失敗的,我們所關心的是,我們通過自己所做過的事情得到了什麼樣的經驗?學到了什麼知識?我在第二百零一次試驗中成功了,我如果沒有前麵二百次的經驗,就不會得到第二百零一次的成功。”

犯錯誤是孩子很好的學習機會,同時也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好機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時,不失時機地大加譴責、恐嚇,這種做法的出發點通常是害怕孩子再犯同樣的錯誤。這種想法是對的,但這樣做常常產生相反的作用。孩子們或因害怕受責備而不敢冒險,從而失去學習新技巧的熱情與膽量,或產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成人處理得當,可以將犯錯誤轉變為絕好的學習機會,教給他們正確的做法,學會從錯誤中汲取經驗教訓,不視錯誤為壞事,不因犯錯誤而沮喪、氣餒,在不斷的錯誤中積累經驗與勇氣。

對一個孩子來講,由於天氣的原因,不能參加鬼節的活動確實使人失望,但是史蒂夫的反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媽媽的同情而擴大了。孩子對事物的反應很大程度是受父母的反應的影響。在這個例子中,媽媽對史蒂夫表示了憐憫,他就愈加覺得自己可憐,這實際上降低了孩子對失望與挫折的承受力。我們應當鍛煉孩子,培養他們自己接受生活中的失望及失敗的勇氣,而不是依賴別人,依賴於別人的憐憫,等待著父母來寬慰自己。媽媽提出的補償辦法使他形成一種概念,那就是他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失望都應該由別人來給他補償,不是盡己所能而是依賴別人給他提供服務。如果任何事情不是按他的願望實現的話,史蒂夫就會感到生活虧待了他,他受到了虐待。媽媽認為,這種失望太大了,是史蒂夫不能承受的。她的這種態度,實際上低估了史蒂夫可能有的承受力。她認為史蒂夫太軟弱了,根本無法對付生活中的現實,媽媽的這種態度將使史蒂夫也形成了對自己的錯誤認識。他會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他沒有能力應付了。如果我們不在孩子麵前表現出我們對他的惋惜和憐惜的話,孩子就會學會如何接受失望的現實,調節自己的情緒,找到其它的替代。如果做父母的能夠平靜地對待這一失望的現實,對孩子施展好的影響,會使他們能夠更容易的接受失望,迎接希望。

父母應該用什麼方法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每位家長要知道,學校絕不是培養孩子的唯一場地,它更主要的作用還是孩子們學習書本知識的主要途徑。在孩子綜合能力及人品素質等其它方麵的培養上,家庭擔負著十分繁重的任務。提到家庭教育,大部分家長腦子裏立刻反映出課餘教育這個概念,如拉小提琴、彈鋼琴等等,或拓寬知識麵,對孩子進行其它知識與技巧方麵的教育。

但這些都不是主要方麵,一個孩子再聰明、有知識、有技巧,但如果缺乏責任心與綜合能力,也是不健全的。有時責任心與能力比知識性的技能要重要,若以綱與目來比喻,知識是目,責任心與其它素質是綱,隻有在綱準備好的情況下,才能運用目,這便是所謂“綱舉目張”。

兒童素質及綜合能力等許多方麵都是在家庭中培養出來的。在走向社會後得到更合理的運用與發展,現代家庭有著與舊家庭根本不同的特點。絕大部分家庭都有比以往更好的生活條件,能使孩子完全脫離為家庭生活操勞的境地,將精力放在自身成長的需求上。大多數的家長對孩子的願望是“現在生活好了,我們不需要你為家操一點心,隻要你做個好學生,將來有作為,我們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

然而有時事與願違,越是懷著這種心態對待孩子,孩子越是辜負他們的期望,這種現象似乎令人費解。但如果我們仔細考慮一下大人的這種心態對孩子的影響,就會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在這一切比原來都優越的物質條件中,一些對孩子成長十分必要的因素卻被遺漏了。一些必須教導孩子遵守的規則被看輕了,這一變化的影響可以在新一代的兒童身上清楚地看出來。生活環境改善了,學校設施更新了,新的教學法、各類課外輔導、父母的全力支持,這一切是否促進我們的孩子更發奮讀書、更自覺要求自己呢?情況並非好轉。而且恰恰相反,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差了,對自己的上進要求也降低了,然而更主要的是孩子的責任心被丟到腦後了。這裏有受電視和其它一些大眾娛樂傳播物質享受的影響,但關鍵的是環境的改變使孩子們失去了重心。在以往比較艱苦的環境中,孩子們更多地參與家庭的生活籌劃,幫助父母持家守業,照顧兄弟姐妹,知道父母維生之不易,自己必須為父母承擔一部分責任,如盡自己的義務包括照顧弟妹,省吃儉用為家裏減少生活負擔,看見父母為照顧一家生活而辛苦勞作,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希望有一天能夠為父母解憂去煩,這一切都使孩子從小看到自己生活的意義,看到自己的行為能為他人帶來影響,感到自己是為人所屬的,是有用處的,從而產生自豪感和責任心。當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與社會接觸麵的擴大,這種責任心與自豪感的內容也會不斷增長、擴大,不隻局限於自己的小家庭。但從小家庭中培養出來的這種感覺,卻是增長未來責任感的基礎,如果家庭沒有這種基礎,那麼對人民對社會對人類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就不知從何而來。

一個沒有責任感、沒有價值感的孩子,因為找不到自己的生命在社會中的地位與重要性,便會感到迷惑,從而失去創造成就的動力,而容易為其它一些物質性的、輕浮的事物所吸引,沉溺其中。我們今天的新一代享受著前所未有的物質文明等一切便利條件,獨生子女優越的生活條件使兒童的自我為中心的傾向加重。雖然我們不斷地教育孩子,自己的成長關係著國家的命運、民族的長盛不衰,要為祖國而學,為人類進步而學,但由於沒有用更現實可能的目標與體會來鼓舞、激勵他們,這些長遠的目標就顯得空洞,缺乏實際意義,需要父母與社會教育工作者一同找出途徑與手段,來彌補成長中的孩子在新的社會環境中所缺乏的重要一課,找出對孩子們成長有根本意義的家庭社會因素。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我們做父母的同樣麵臨著新的社會環境對我們的挑戰,許多東西是我們所不熟悉甚至沒有見過的。隨著社會進步我們的觀念也需不斷變化,在以往的傳統教育中,不可能找到現成的答案。要靠我們不斷地探索、研究、借鑒與學習。

美國自二戰以來,經濟驟然膨脹,人口分布從鄉村和小城鎮為主轉入以大城市為主,家庭成份也從家庭聚居變為父母加孩子的小家庭模式,而且由於職業變更,家庭遷徙,往往小家庭獨處一地,與家庭的其它成員相距甚遠,切斷了兒童與大家庭成員之間的聯係,失去了家族成員互相關照的這層屏蔽,以往表兄表妹、叔叔嬸嬸、爺爺奶奶所能給予的陪伴與啟蒙也隨之遠去。每個人都直接麵對社會,所能依賴的隻是自己的父母,而學校隻是給予孩子們社會和生活經驗的紐帶。最具根本性的變化是二戰後經濟的騰躍,使一般家庭的生活水平直線上升,水準越來越高,各類電器進入普通家庭。在這一時期出生的兒童是第一代不需為家庭的溫飽分擔任何責任的人,他們從家長那裏得到的信息是:“別惹麻煩,好好讀書,照父母和老師講的去做,感激我們為你做的一切。”而不像從前一代人那樣,孩童時代從生活中領會到的是;“我對整個家庭的生活好壞起著重要作用,我的父母及家庭需要我。”

社會的變化給年輕人帶來了很被動的性格基調,責任心的消弱決定了他們在上進心、紀律性及榮譽感上普遍弱化,這一代人認為無論他們的學習或行為如何出色都不會對周圍的人與事發生影響,他們對別人也不會有什麼幫助,而他們的一生都已被別人規劃好,隻是照此實現而已。表明他們體現價值的唯一方式是滿足別人為他們設定的目標,而不管他們的個性與特殊性會不會為社會所接受。

這種社會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兒童社會地位的變化影響是深遠的。第一批新兒童1963年走出高中校門,與當時的其它社會問題——種族歧視、越南戰爭相結合,新青年們卷入了社會問題的旋渦,不知如何是好,美國看到了前所未有的青年問題:暴力、酗酒、毒品、早孕、自殺等。全社會都麵臨著來自這代人的挑戰。在這曆史性的困難麵前,美國社會開始反思,生活的富裕為青年們帶來的究竟是什麼,在對青年的培養中,美國學校的教學大綱,究竟遺失了什麼。對家庭教育的深思熟慮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關於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的研究逐漸被重視起來。

在眾多專家的意見與建議中,有許多是針對現代教育環境的根本缺陷的,即在現代社會中如何提高孩子的責任心與榮譽感,如何鼓勵孩子的自信心及訓練孩子的紀律性。

一個對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與榮譽感非常有幫助的建議是:無論在家庭和學校,都要讓孩子充當一些有意義的角色,使他們感到自己的行為對集體所產生的重要性,同時也培養他們戰勝自己弱點、增長各種能力的信心。在美國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就輪流擔任老師的助手,幫助老師組織各種活動,以鍛煉他們的責任感和能力,孩子們都很願意參與,並為自己日漸增長的能力感到自豪。

在家庭中,父母應有意識地分派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與其年齡相當的勞動任務,例如打掃衛生、為花草澆水等等。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也是培養責任心的一種方式,不但要傾聽他的心聲、感受,也要同他談自己的喜怒哀樂,當然內容應是孩子所能接受的。談談建設家庭的計劃,在孩子大一些後,甚至可以與孩子商討家庭財政安排。一般來講,讓父母多與孩子談一談自己的小世界,他們是可以理解並遵照執行的,但要求他們談自己的內心感受與社會體驗,卻十分猶豫甚至拒絕嚐試。他們的想法很簡單:“孩子那麼小,懂得什麼?”因此,很多家庭對在孩子小的時候的交流及培養他的責任心未能給予重視,認為孩子就是孩子,他什麼都不懂,等大了以後再說吧。殊不知大了以後就不聽你那一套了,或者不等他長大已經滿身毛病,年輕的生命已被浸染得千瘡百孔!有些家長可能會說:“大人的事我怎麼可以同孩子講,再說我忙得夠嗆,哪裏有時間去和孩子閑扯。”其實孩子的理解力是很強的,而且對外界的觀察力很敏銳,隻不過他們的心理活動有時被大人忽略,做父母的常常會聽到孩子的問話:“媽媽怎麼啦?怎麼不高興啦?’這是孩子對父母關心的一種表現,是我們應當積極鼓勵的一種傾向,但我們一般給予的答複是:“沒有不高興。”或“大人的事,你不懂。”而對家裏其它的事,如人事來往、花銷添置,更與孩子無關,久而久之,給孩子留下的印象就是:“這家裏的事與我沒有什麼關係,我隻要不惹麻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就可以了。”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從未看到自己對家庭有什麼可能的幫助,也不感到家長除了管管他的學習吃住旬對他還有什麼其它的需要。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自然不會懂得什麼是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