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與孩子的情商培養
要想準確了解為人父母者不同做法的真正含義,我們先來看看馬修和米奇。他們同在一個班,都是六歲。馬修非常膽小內向,幾乎每天回空時臉上都掛著淚,他父母認為,他“連自己的影子都害怕”,從出生起就是這樣。米奇則不一樣,愛說話,非常討人喜歡。他的老師認為他天生就是當領導的,而父母說他生下來時不是這樣,嬰兒期和蹣跚學步時,他與馬修很相似。隻要單獨與保姆在一起,他便大哭不止,且不喜歡陌生人、不喜歡新地方,別的孩子在操場上蹦跳玩耍,他卻隻是坐在一旁看著。嬰兒斯的馬修和米奇都被哈佛心理學家吉羅米·卡甘描述為“行動遲緩”或害羞型。卡甘將新生兒的性格分為四種類型,這便是其中一種。他認為孩子的性格能反映他出生時大腦特定的情感線路,而後者則是孩子現在和將來情感表達的基礎。根據卡甘的理論,害羞的孩子的扁桃核天生容易被刺激起來。原因可能是大腦新腎上腺素或其他化學物質含量天生過高,從而過分刺激了大腦情感部分的控製中心。根據數年的研究,卡甘發現這些孩子中有三分之一會長成馬修那樣,膽怯、內向,動不動就憂心忡忡、產生病態恐懼,長大後害怕社交。這些孩子的扁桃核和大腦皮層之間一般不會長出神經通道,來使大腦的思維部分幫助情感部分冷靜下來。
但是,另外三分之一的孩子似乎象米奇那樣,馴服了自己過分容易興奮起來的情感大腦。他入幼兒園後,便和其他孩子一樣好動、好與人交往。他們之所以如此截然不同,原因就在於這些孩子的父母對他們嬰兒期的膽怯內向做出了不同的反應。這種差異被卡甘描述為“字麵上改變了孩子大腦的發展過程。”
內向不變的孩子的母親采取了保護態度,不讓孩子受煩心事的侵擾,孩子一哭便哄。而後來克服了膽怯的孩子的母親卻認為,他們應該自己學會麵對和處理不順心的事。孩子哭時,盡管心裏難受,但決不安慰從而增加他們撒嬌的機會。相反,定下一個規矩,要求孩子們服從。卡甘認為,正是由於這些父母不斷地使孩子麵臨困難和挑戰,使得這些孩子的神經化學物質有所改變,盡管內向不變的孩子的大腦線路維持不變,情感反應仍然過度。
反習慣而行之
卡甘等人的研究證明,盡管孩子出生時有其特定的情感模式,但他們的大腦有可塑性。他們可以學會新的情感和社會技能,從而創造新的神經通道,以及適應性更強的生物化學模式。但作為父母的你,必須對自己的直覺提出疑問,甚至改變自己的習慣和生活方式。以下便是父母、老師和精神健康專家們對自己的認識及習慣應該做出的改變。
·心理學家們總是推薦一種辦法,讓孩子們談自己的感情,從而達到能理解他人感情的目的。但是在情感交流中,語言僅占極小一部分(通常不到10%。第21章中將要討論,人類情感信息的解釋仍是依靠大腦中更原始的部分。)因此,孩子們如果能理解許多身體語言的含義,如某一姿勢、麵目表情、語氣等,便更容易理解他人和自己的感情。
·受過精神創傷的孩子都被視為極其脆弱,傳統的做法是為他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環境,給予時間,讓他自己整理感情。但是最近在認知行為心理學上的進展卻證明,盡快最直接地淡化創傷的影響(包括刺激大腦的冷靜中心),會更有效地阻止諸如惡夢、過分憂慮等心理症狀。我們將在第23章中討論此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