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危機時期的改革(1 / 2)

第十一篇 大蕭條時期

◇危機時期的改革

◇V-8型車的誕生

◇任由邪惡勢力的膨脹

◇流血的工人運動

◇工會的勝利

◇戰時軍工生產

◇愛德塞爾英年早逝

就在1929年那次轟動全國的慶祝活動結束僅僅3天之後,即1929年10月24日,被後來的人們稱為“黑色星期四”的那一天,紐約證券交易所股價暴跌,美國股票市場瞬間崩潰,美國陷入了曆史上最嚴重的一場危機。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大蕭條時期來臨了。

幾個星期後的11月21日,美國總統胡佛在白宮主持了一次會議,參加會議的都是美國工業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們中有福特汽車公司的亨利·福特、通用汽車總裁阿爾弗雷德·斯隆、杜邦公司創始人皮埃爾·杜邦、商業家歐文·D。揚、財政部長安德魯·W。梅隆。會議持續了3個小時,主要商討困擾全國的經濟危機以及應對策略。胡佛總統指出了目前經濟危機情況的嚴重性,希望美國幾位工業家一致同意把企業的工資凍結在現在的水平上,以求通過這種方法幫助災難中的美國渡過難關。

本來,胡佛總統已經在會上和商業家們達成共識,並且在會後將發表一個聲明,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亨利這一次又獨樹一幟了。當幾位工業領袖走出白宮的時候,等在外麵的記者蜂擁而上,提出各種敏感問題,其他幾位都很謹慎,有的說“我現在不便說什麼”,有的提醒記者關注即將發表的聲明,但亨利·福特不知是出於有意還是無心之舉,立刻就把總統的囑咐拋到了腦後,將自己推向了舞台中央。他公開發表聲明,譴責股票市場是一群唯利是圖的商人大肆進行投機活動以迅速獲取利益的舞台,他認為股票市場近來的崩潰固然是不幸的,但不過是反映了價值膨脹的崩潰;他認為經濟大蕭條“在總體上是一件好事”。亨利的話讓人感到他在這場危機麵前似乎是幸災樂禍。更具有戲劇性的是,在幾個小時以後,亨利·福特又發表另一項聲明,他宣布福特汽車公司將為全體工人加薪,10日內實行。

亨利·福特的表現實在是出人意料,其他與會者非常不滿,福特單方麵作出了提高工資的聲明,而其他人則一致認為當時情況下還是不調整薪資為好。胡佛總統更是氣憤,他在想辦法挽救危機,而亨利·福特卻在拆他的台。

60多歲的亨利·福特真是有點糊塗了,對當時的危機也沒有足夠的認識。危機剛開始的時候,他並不太在意,借著新型車,他的公司又進入一段輝煌時期,公司擁有充足的現金流,不需要向銀行借貸,他認為隻要生產汽車並賣出去就能順利渡過危機。然而他沒有想到,這次危機的程度竟是如此之深,以至於所有的行業都受到嚴重的影響。

在危機之前,汽車業已經成為美國的支柱產業,由汽車業的繁榮而連帶著許多行業都興旺一時。隨著1929年大危機的降臨,工業、農業、加工業、製造業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蕭條中。1931年底,美國的形勢空前嚴峻,當時的底特律就有21萬的失業大軍,還有10萬名工人被迫離開底特律重新回到農村或者到別的地方謀生。1932年,整個形勢更加嚴峻,每天都有失業工人站到了申領救濟金的隊伍。不少銀行宣布倒閉,多少個家庭積攢了數年的存款付之東流。到1933年,更多的人失業了,到處是失業者和無家可歸的流浪漢,還有無數的企業破產、倒閉,美國人民的痛苦、恐懼和絕望超過以往任何時候。

在這種情況下,福特工廠也解雇了大批工人,並且工資大幅度地降低了,日工資遠遠不到5美元。

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媒體都不會寂寞,他們一如既往地關注福特公司。因為福特公司的興衰關係著無數工人的命運,關係到整個底特律乃至整個汽車業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1933年,《財富》雜誌派出記者在迪爾伯恩花了幾個星期的時間進行實地考察。隨後,這家雜誌發表了長達20頁的文章。文章傳達了一個悲觀的信息,福特公司的財務前景堪憂,虧損已達上億美元。道理很明顯,所有的行業都不景氣,很多人失業,福特公司生產的是低價車,目標客戶就是那些掙工資的並不富裕的階層,而危機到來的時候,首先受到衝擊的就是這些人。他們都失業了,沒有收入了,還拿什麼來買福特汽車呢?

那麼困難的情況,亨利·福特又是什麼態度呢?70歲的老亨利似乎對自己公司汽車銷售量的下降和收入的減少並不太在意,每當有人追問福特公司的衰落和通用汽車的崛起時,他就會輕蔑地說,沒關係,我們隻要生產出一部好車就行了。他隻是不願意承認,在這樣蕭條的深淵裏,一部再好的車也不能救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