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我們還要再次談起1929年的那次經濟危機。這場危機,不僅對美國產生了極其嚴重的影響,幾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比如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等,也都陷入危機之中。
經濟危機使各國人民遭到空前的痛苦和災難,工人和農民都陷入貧困和饑餓的境地。到1932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失業人口達到2600萬以上,危機高峰時失業人口達到5000萬,失業率最少的國家也達到30%,高的達到50%以上。失業者生活無以為繼,在死亡線上掙紮,還有相當數量的半失業者,每周隻工作一兩天。沒有失業的工人的工資也在不斷地降低,隻夠維持最低的生活標準。大批中小農民破產;城市小企業無法維持下去,也宣告破產;中產階級的收入也受到極大損害,消費能力顯著降低了,危機進一步加深。
經濟危機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非常動蕩,工人持續進行罷工鬥爭,僅1933年美國的罷工人數就達146萬,1930年法國發生了1700次罷工鬥爭,德國、英國的罷工運動也處於高漲狀態。
經濟危機促使各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尋找出路,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使經濟走上複蘇的道路,但是這種複蘇的腳步顯然還是太慢了,英國、法國也采取一些有力措施阻止危機的蔓延和加深。另一方麵,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則走上了經濟軍事化的道路。到30年代末期,歐洲法西斯主義崛起,第二次世界戰爭幽靈在全世界範圍內徘徊。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按照經過長期準備的侵略計劃,向波蘭發動突然襲擊。淩晨4時45分,德國出動大批飛機轟炸了波蘭的軍事設施、機場、城市,然後,德軍56個師150萬人,從西、南、北三路向波蘭邊境全線發動了猛烈的進攻。
9月3日,英國、法國分別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人民中普遍存在著和平主義思想和厭惡戰爭的情緒。著名作家如歐內斯特·海明威、約翰·多斯·帕索斯和愛德華·埃斯特林·卡明斯等的反戰小說有著廣泛的影響。福特一家的好朋友、飛行英雄查爾斯·林德伯格倡導美國中立,也有不少擁護者。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設立的以孤立主義者傑拉爾德·奈為主席的專門委員會,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火製造和銷售情況進行了調查,披露了政治家和壟斷資本家同英、法勾結的內幕,證明美國是被追逐利潤的大銀行家和大軍火製造商拖進戰爭的。這激起了人們對戰爭的厭惡,認為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次錯誤選擇。
孤立主義與和平主義思想遍及各階級和階層。孤立主義思想在美國各階層中反映特別強烈。幾百萬的德裔美國人中很少有人同情納粹德國,但又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簽訂的《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控製不滿。愛爾蘭裔美國人大多支持民主黨,他們反對援助英國,因為英國直至1922年以前一直對愛爾蘭實行殖民控製,當時仍控製著愛爾蘭北部。意大利移民及其子弟則把墨索裏尼當做給意大利帶來榮譽的“偉人”。美國的天主教徒對佛朗哥進攻西班牙共和國並不感到沮喪,因為他們把共和政府當做天主教會的敵人。
從經濟集團來看,孤立主義的勢力在中西部和西部強大,代表了農業資本家和新興工業資本家的要求,他們的投資和市場主要在國內;同實力雄厚的、與歐洲關係密切的東部大財團以及英國為首的國際金融勢力存在矛盾。那些與德國壟斷資本有密切聯係的大壟斷公司,如通用汽車公司、美孚石油公司、杜邦康采恩等堅決主張綏靖德國。他們認為,即使德國發動歐洲戰爭,既可削弱英國,又可打擊當時的蘇聯,經濟實力雄厚的美國卻可隔岸觀火,伺機而動。1937年美國100家大公司中有26家同德國有合同性協議。在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以後,盡管羅斯福宣布道德禁運,但美國對意大利石油、銅、廢鋼鐵的出口大增。1937年日本發動了全麵侵華的“七七事變”後,美國雖然增加了對中國的有限援助,但美國壟斷組織繼續向日本供應鋼鐵、石油等軍用物資,幫助日本發展戰爭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