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人的青春期
“青春”,是一個讓人愉快,讓人產生許多美好聯想的字眼:然而,“青春期”期卻往往是一個讓人擔憂,讓人煩惱,許多人不解的時期。
無論是對“青春期”的親曆者——十幾歲的中學生來說,還是對“青春期”的法定向導——中學生們的教師和家長來說,“青春期”都是一個頗為神秘的領地,有許多找不到答案的難題。於是“青春期現象”往往成為“青春期問題”。而且,一些“青春期問題”也是中學生與教師及家長發生衝突的焦點。
很多年前,一位教師在談到中學生時,頗為無奈地說:他們該知道的知道得太少,不該知道的卻知道得太多。這句話曾經引起不小的反響。也許,直到今天,還會有不少教師和家長對此產生共鳴。
這種看法,中學生群體有什麼反應,我們沒有聽到,至少在大眾傳媒上沒有看到。但是,不難想象,
很多中學生會對此說法不以為然。他們可能會反過來說:家長和老師對我們該關心的關心得太少,不該關心的卻關心得大多。
麵對這種矛盾,很難說誰對誰錯。我們隻能說:雙方在該交流的很多方麵交流得太少。一些人想當然地認為,老師和家長都經曆過“青春期”,作為過來人,他們完全有資格來教導孩子們在“青春期”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如果現在處於社會變化緩慢的農業文明時代,這種看法差不多是真理,因為那個時候也幾乎沒有大不了的“青春期問題”。
在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青春期”永遠是新的領域,前輩經驗的借鑒價值相當有限,“青春期”過來人,很可能是此“青春期”的門外漢,並非天經地義地具有“青春期”導師的資格。這一點,正如看爬過雪山草地的人不見得可以教導人們如何在高速公路上開車一樣。基於這樣的理由,我們認為,一切關心“青春期現象”的成人,都應該放下架子,拋開成見,多與青少年對話交流,真正走進青少年的世界,與他們一起來探索各種“青春期問題”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