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謎
倉頡作書之謎
文字是人類思想和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它的出現,標誌著人類由野蠻步入了文明。然而,中國文字起源於何時,是誰發明的,卻是一難解之謎。可以肯定的是,商代文字體係已頗為完善。
傳統說法是倉頡創造了文字。《韓非子·五蠹篇》稱:“古者倉頡之作書,自環者謂之厶,背厶者謂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倉頡固以知之矣。”《呂氏春秋》、《世本》等也說“倉頡作書”。據說,倉頡作書後,“天雨粟,夜鬼哭”,多說幾句,也就是,倉頡模仿鳥跡之文創造了文字,詐偽隨之萌生,世人則棄本趨末,放棄耕種田地正業,一心撲在“錐刀之利”。上天知道世人將要挨餓,就降下了糧食;鬼則怕受到文字的咒罵,因而在夜裏痛哭不已。倉頡是黃帝時的史官,名頡。因而,中國文字起源於黃帝之時。
嚴肅的曆史學家一致認為,曆史上不存在一個叫什麼倉頡的人。首先,倉頡隻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很難相信;其次,我們現知最早的漢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夏代有無文字,甚至夏代是否存在,都是一個謎,更不必說比這還要早許久的黃帝時代了。但是也有人認為,倉頡造字之謎,極有可能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將人們在生產、生活曆史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文字進行搜集、整理、統一,並普遍推廣使用的工作。就商代文字發展水平來看,中國的文字應已有相當長的發生發展曆史了。近幾年的考古發現,把中國文字產生的時間大大往前推。可以推前新石器時代半坡等地的圖畫符號,如1、11、⊥、+、↑等,這類符號現有100多個,共50多個種類。其中↑即“矢”字,⊥即“陡”字,1、11、⊥、×、X等則是古數碼中的一、二、六、十、四,與甲骨文中的寫法相同。半坡遺址距今約6000年左右,早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因而,倉頡造字說是有可能的。當然,文字的產生經曆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很難歸於某一個人,倉頡可能在其中起了某種文字統一的工作。這正如荀子所說:“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專者也”。
應該指出,對半坡等地的圖畫符號,史學界看法殊異。中國文字發展史上尚存在一個斷層,即夏代及前夏情況不清。隨著考古發現的進一步增多和人們研究的深入,文字創造之謎也許可以最終解決。但是目前尚非下結論的時候。
車的發明者之謎
發明車的關鍵在於發明輪。車是人們代步的重要工具,廣泛用於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而輪的用途就更廣了。可以不誇張地說,車(及輪)的發明,在人類進步史上的意義,不亞於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甚至不亞於火。車在我國出現得較早。甲骨文中已有車字,商代許多遺址中都有車馬殘跡。但是,中國人中,誰最早發明了車呢?
一種說法是黃帝發明了車。史載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其名就源於造車。“軒”,是指小車的一根曲轅;“轅”,是指大車的兩根直轅。據《古今注·輿服》,黃帝還發明了華蓋:“華蓋,黃帝所作也。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常有五色雲氣,金枝玉葉,止於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華黃也”。
一種說法是奚仲造車。奚仲據說是黃帝的後裔,任夏禹的車正,即主管造車的官員,造車於滕縣東南66裏的奚公山。
還有一種說法是吉光。吉光是番禹之孫,奚仲之子,他“始以木為車”。
三說中何說較為可信呢?一般認為,從文字和考古發現看,商代時車已相當發達,應該產生於商之前,即夏代。奚仲為夏禹時車正,就說明他不是車的創造者。他和他的兒子吉光可能在車輛的改進方麵作出了重要貢獻,故而為後人歌唱。從我國曆史發展來看,黃帝時代出現車是非常可能的。
莊子故裏之謎
莊子,即莊周,是我國戰國時期的一位著名哲學家。他的著作《莊子》在中國哲學思想史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那麼,莊子的家鄉在何處呢?這個問題至今沒有一個定論。歸納起來有三種說法,即宋國說、梁國說和楚國說。
無論哪一種說法,都是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中的一句話進行分析推斷的。司馬遷介紹莊子時隻說他“蒙人世,名周”,而沒有進一步說明這個“蒙”的確切位置。由於戰國時期叫蒙的地方有三處,分歧便由此而生。
宋國當時的首都在商丘,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商邱縣。商丘附近有個蒙縣,在宋國境內。於是不少人就認為司馬遷在《史記》中所提到的“蒙”指的就是這個蒙縣。郭沫若的《十批判書》也同意宋國說。
主張梁國說的人則指出,戰國時期梁國境內有蒙縣(在今山東省冠縣境內),因此莊子的故裏應該是在梁國。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地理誌》中也說蒙縣屬梁國,這更為持梁國的人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佐證。
今人常征在1981年提出,莊子不是宋國人,而是楚國人。他認為,宋國一向采取聯合晉國對抗楚國的政策,而《史記》莊子傳中有楚王重金聘請莊子當宰相的記載,由於楚王不會隨便派使者公開到敵對國去禮請莊子,所以莊子不可能是宋國人。
屈原的民族歸屬之謎
屈原是戰國末年楚國人,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偉大的詩人,以《楚辭》聞名中外,他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但是,他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哪一族成員呢?古今說法都是各不相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種觀點認為,楚人的先祖和夏代禹部落是同祖,屬華夏族,楚人是華夏族最古老而嫡係的先民,直至後來立國,還保留著夏代的文化、風俗和詳細曆史。因此,屈原應是華夏漢人。雖然屈原詩中有一些苗語的措詞,但不占主流,隻能說明他受其一些影響而已。這種觀點是甚為廣泛的一種見解,影響很大。
另一種觀點認為,苗人和楚人有著共同的祖先,如《楚辭》中的東皇太一即伏羲,是共同始祖。可以說,戰國時的楚人即苗人,楚族就是苗族。屈原出生地正屬苗族,他應該是苗族人。再者,《楚辭》中的大量苗語語詞,語音、語法,千百年來,以漢語的語言習慣去解釋這些語言,往往不能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而結合苗族習俗,以苗語來解釋,卻能大體詞順理暢、氣韻協合。這說明屈原詩並非以漢語為主,因此,屈原是尚未完全漢化的苗人,是吸收了華夏文化的第一個苗族文學家。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屈原既不是華夏漢族人,也不是苗人,而是苗黎族人。他們認為,《楚辭》中有不少求巫問卜,招魂祭禮的章節詞句,而屈原所處的時代,是重史而不重巫的,因此屈原絕非華夏族人,隻能屬於有著引巫弄神傳統風俗文化習慣的苗黎族。
這三種意見至今尚未統一,至於屈原究竟歸於哪一族人,還有待專家做進一步的考證。
《九歌》篇數之謎
屈原的《楚辭·九歌》有一種令人玩味的謎,那就是名為《九歌》而篇數卻是十一,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一般常見的解釋為:“九”是虛數,是很多的意思,《九歌》的篇數則不應以非實數的九為限。可是《九章》的篇數卻恰好是九個,與名相符,同出一處,出自同一時間,篇名都是“九”,這難道隻能斷為一種偶然巧合嗎?
還有一種說法,即“斬頭去尾”法,認為《九歌》首篇為迎神曲,尾篇為《送神曲》,這兩篇不作正文,十一去二,正好是“九”。
更有一種“合篇”法,認為《山鬼》、《國殤》、《禮魂》應合為一篇,理由是這三篇都是祭鬼篇。也有把《湘君》與《湘夫人》、《大司命》與《少司命》各合為一篇的說法,理由是所祭的是同類神。
綜上所述,《九歌》篇數之謎,曆時千年尚無定論,堪稱學林的千古懸案。
《山海經》成書時代之謎
自古被稱為奇書的《山海經》,今共18篇,其中,“山經”5篇,“海經”13篇。由於年代久遠,《山海經》給我們留下了數不清的謎。
首先難解的一個重要的謎是:《山海經》產生的時代(附帶便有作者是誰)的問題。
古代一種正統的說法是產生於“唐虞之際”(漢劉歆《山海經表》),為夏禹、伯益所作。
明代胡應麟認為可能是戰國人所作,但沒有論證。1932年,衛聚賢根據《山海經》所載故事采自《穆天子傳》,而《魯語》、《晉語》、《莊子》、《楚辭》、《呂氏春秋》等書的一些內容又采自《山海經》這一情況,認為《山海經》為戰國中期(公元前372年前後)作品,其中《大荒經》為東漢時的作品。他還考證出作者為印度人隨巢子(墨子學生)。
30年代,有人提出《山海經》產生於漢代的觀點,理由是書中的地名與漢代地名大致相同。
另一種說法是:《山海經》中各部分產生時間不同,即一部分是戰國的,一部分是漢代的。衛聚賢就持此說。當代袁珂則認為,隻有《海內經》四卷為漢初作品,其餘均作於戰國時代。
《山海經》地域之謎
《山海經》書中記載了約40個“國家”、眾多的曆史人物、550座山、300條水道,以及各種草木魚蟲鳥獸礦產。它所描寫的地域在哪裏呢?
一種觀點是:《山海經》寫的是巴蜀地區,或者由巴蜀推而廣及荊楚地區,此說以蒙文通為代表。
另一種觀點是:所涉地域與該書作者印度婆羅門教徒隨巢子來中國旅行路線有關,即“隨同墨子由印度來,經緬甸、雲南、廣西、廣東、福建由海道北上,至山東芝罘登岸”而上泰山。將沿途山川風物與婆羅門教神話相結合,寫出《山海經》。此說以衛聚賢為代表。
還有人(如袁珂)將書中各國區分為兩類:一類是確實存在的,如肅慎國、三苗國等,是現實描寫;一類是虛構的,如貫胸國、羽民國、長臂國、三身國、無腸國……是神話描寫。
有人更進行了大膽的猜想,認為書中所謂的虛構國家,其實不虛,是真實的,可以在南美洲的原始部落中找到近似的證明,並據此提出:中國人遠遠早於哥倫布已到了美洲大陸。
紙的發明者之謎
造紙術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與進步的最偉大的貢獻之一,它大大促進了知識和文化的發展。然而,造紙術的發明者到底是誰,卻是目前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
傳統上認為,造紙術是由東漢和帝時的宦官蔡倫研製成的,我國大、中、小學曆史教材長期以來沿用此說。然而,近年來,隨著新的考古發現,許多人對這一說法提出了疑問,認為在西漢時期就已經有了紙。
“西漢有紙”、“紙非自蔡倫始”說古已有之。唐神龍二年(706年)就有人提出此說,宋人蘇易簡、史繩祖等更是極力推崇此說,認為在蔡倫前已有“赫蹄書”、“簡紙經”,等。今人提倡此說,主要是由於1957年在陝西西安附近發現了灞橋紙(據說是西漢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88年的東西),後來又在蘇州、北宋、甘肅等地發現了其他類似的紙。一時間,西漢已有麻紙說似已成為定論。
與此同時,許多人仍堅持蔡倫造紙說。他們認為,古人所說的“赫蹄”是一種染色的縑帛,“簡紙經”中的紙也是指縑帛古紙,而非今人所說的植物纖維紙,就“灞橋紙”等所謂西漢麻紙,從科學分析檢測結果實地考查和文獻考證來看,實際上是廢麻絮,當時有人將它們分層、噴水,用玻璃夾平就成了所謂麻紙,根本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甘肅放馬灘出土的“西漢紙地圖”,實為魏晉時紙,新疆羅布淖爾的有字紙,年代分別為東漢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和西晉時代,晚於蔡倫製造的紙。其他“西漢紙”,如甘肅旱灘坡紙和馬圈灣紙,陝西扶風紙,也是如此。退一步講,在沒有文字表明年代,又無可以借以斷代的證據的情況下,妄言西漢有紙是很不嚴肅的。蔡倫發明造紙術和植物纖維紙的記載屢屢見於史籍,西漢有紙之事在相應的曆史文獻中根本沒有記載。因此,造紙術的發明家仍然是漢和帝時的宦官蔡倫,年代是公元105年。
駱賓王下落之謎
駱賓王是初唐四傑之一,與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他的盛名,既在於其優美的詩歌,也在於其驚天動地之舉:和徐敬業一起參加了反對武則天的暴動。然而,對於這樣一位在曆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人物,後人卻有不少不清楚之處。
首先,駱賓王生於何時?過去較流行者是聞一多先生的說法,即初唐四傑不屬同一代人,他們之間平均相差10歲。盧照鄰和王勃同年,都生於650年,而駱賓王生於640年左右。除此之外,有人進一步考證,認為駱賓王生於638年左右,或說在630年或稍前,或說在623年。目前許多人認為他生於619年。
其次,駱賓王卒於何年?這一問題與駱賓王揚州兵敗後的下落問題密切相關。684年,唐朝開國元勳李之孫徐敬業起兵反對大肆擴充一己勢力的武則天,駱賓王為其重要幕僚,並寫下了廣為流傳的討武檄文。3個月後,暴動失敗,駱賓王下落不明。有人說他在兵變失敗後伏誅,或說和徐敬業一起被部將王那相殺死,或說兵敗後投江自殺,但都認為駱賓主因兵敗喪生。與此同時,許多人,尤其是當代學者,相信他並沒有死,而是亡命他鄉。
那麼,駱賓王逃到什麼地方去了呢?一種說法是,他在杭州靈隱落發為僧。晚年間還和唐另一著名詩人宋之問有過交往。他死於景龍三年,即公元709年。另一種說法是,駱賓王隱跡南通。據記載,明朝正德年間在南通城東的黃泥口發現了駱賓王墓,許多人曾到那裏憑吊。因而,許多人認為,駱賓王在南通一帶遁跡是真實的,幾年後,大約在687年,他帶著滿腹壯誌未酬的遺恨離開了人世,享年70歲。還有一種說法,駱賓王兵敗後是在潛陽出家為僧並終老於潛的,根據是《潛陽唐夏駱氏宗譜》。此外,又有人據所謂駱氏宗譜,認為駱賓王客死於義烏。類似的說法還有一些。由於證據不足,目前尚難得出定論。“亡命,不知所之”,仍然是有關駱氏晚年情況的討論的現狀。
李白與峨眉山之謎
唐代大詩人李白一生中遍遊山水,寫下了許多著名的山水詩,流傳千古。其中描寫峨眉景致的詩也為數不少。其中《峨眉山月歌》、《登峨眉山》對秀麗景物的描繪更加生動、細微。但也有人說李白沒有登過峨眉山,那麼,詩中描繪的又是哪一座名山呢?
研究李白的學者一般認為,李白在開元年間遊過峨眉山,欣賞到明淨、晶瑩、秀麗的峨眉山月,情動手中,寫下了詠頌峨眉的月的著名詩句。
但也有學者認為,李白登的不是峨眉山。根據是《登峨眉山》詩中有一句“儻逢木羊子攜手渡白日”。木羊子是葛由大仙的別號。葛由大仙在綏山隱修,這是盡人皆知的,而峨眉山卻是魏晉時期廣成子傳道之處。如果登的是峨眉山,應說儻逢廣成子”,但李白卻寫下“儻逢木羊子”,因此可以推論,李白登的是綏山,而不是峨眉山。綏山在峨眉山南,可能因為綏山,鏵何山,花山與峨眉山一脈相承,所以李白上了綏山,便以為到了峨眉。故詩名用了《登峨眉山》。
那麼李白到底登的是哪座名山,詠頌的是何處秀麗景致呢?至今,這還是一個難解的謎。
李白死因之謎
唐代大詩人李白,才華橫溢卻一生坎坷。天不假年,62歲就離開了人世。關於李白之死,自古說法不一。
李白的族叔李陽冰曾為李白詩話集《草堂集》作序,序中提到李白是因病而亡。這以後凡有關詩人的碑碣著述大多遵循此說。李白一生愛酒如命,到了晚年更是狂唱濫飲,這必然會嚴重損害他的健康,直至病入膏肓。郭沫若對李白的死因描述得更為具體:李白61歲隨軍隊行至金陵發病,估計是早期膿胸症。後在當途養病,但膿胸症日益惡化,及至造成胸壁穿孔,最後於11月去世。
第二種說法認為李白是溺水而亡,見於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書中寫道:“李白著宮錦袍,遊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宋代洪邁的《容齋五筆》中也有與《唐摭言》相類似的記述。
實際上,有關李白溺水而亡的說法在詩人辭世後不久就已在民間廣為流傳。人們對這位浪漫主義大師之死同樣也賦予了美好神奇的想像。到了元代,王伯龍在其所編雜劇《李太白流夜郎》中,更有李白落入水中後為龍王所迎去之說。
陸遊的愛情悲劇之謎
眾所周知陸遊與唐婉的愛情故事,一首《釵頭鳳》,道盡了離情別恨的愛情悲劇,令人讀來回腸蕩氣。那麼究竟何由造成了陸唐婚姻悲劇,後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陸遊20歲的時候,與唐婉結為伉儷,郎才女貌,夫妻相親相愛,婚姻十分美好。但是陸遊的母親不但不高興,進而逼著兒子休妻離異,原因何在,引起了後世許許猜測。
一種說法認為,陸遊青年時代科場不利,引起了父母的擔憂,而且婚後,夫妻相愛,難免於學業上有所荒廢。陸母不喜歡唐婉,是出於對兒子的期望甚大,不許他在功業未就之際就沉溺於愛情眷戀之中,因此逼兒休妻是出於為陸遊仕途籌劃的思想。
另一種說法認為,陸遊追求事業,不一定與眷戀愛情相矛盾,況且唐婉並沒有拉他的後腿,陸母若真是出於要求兒子為國為家有所作為的目的,又何必讓兒子年紀輕輕就娶妻結婚呢?因此說陸母是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為了陸遊的前途和事業而逼兒休妻,是難以服人的。
也有人根據陸遊詩中所提“所翼妾生男,庶幾姑弄孫。此意竟磋跎,薄命來讒言。”推測唐婉可能因婚後不育,老夫人“弄孫”心切。因而聽了壞人讒言,逼迫兒媳離婚。
種種說法,似乎都有一定道理。陸唐悲劇根源在於封建禮教、封建宗法家長製的罪惡。至於直接造成悲劇的原因是什麼,至今還有待研究者們進一步探索。
李清照改嫁之謎
女詞人李清照晚年流蕩無歸,屢遭打擊,至於她是否改嫁張汝舟,兩派意見各執其詞,莫衷一是。
認為李清照晚年改嫁張汝舟的學者是以一封《口內翰綦公啟》的信為依據的。按信中說法,李清照是在重病其間被騙結婚的。婚後張汝舟暴露出市儈麵目,她不堪虐待,寧願坐牢揭發張汝舟的罪行。除此以外,李清照改嫁張汝舟一事在宋代《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和其他曆史性著作中均有記載。
另一派學者認為李清照改嫁一事不存在。認為李清照《上內翰綦公啟》文筆劣下,前後矛盾,一定是篡改本。另外《建炎以來係年要錄》也不可信。因為作者李心傳與李清照遠隔萬裏,他的記錄很可能是誤聽誤載。更有認為李清照改嫁之說不可信的學者提說:李清照的年紀和她的官宦出身不可能令其改嫁。
由於宋代社會習俗中,改嫁是極為尋常的事,因此宋人觀點中常有承認李清照改嫁之說,而婦女守節到明清兩代已日趨嚴格,因此明、清學者難免對李清照改嫁之說產生反感。至於李清照是否真的改嫁張汝舟,恐怕這已成為一個千古之謎。
朱淑真神傷腸斷之謎
朱淑真是中國古代南宋時的著名女詩人。能歌善畫。但她的詩中總表現出悱惻幽怨之情其詩甚至題名為《斷腸集》,她更自稱“幽柄居士”到底是什麼原因使這位才女如此黯然神傷鬱鬱寡歡呢?
一般說法是“因婚姻不滿”。但也並沒有具體合理的解釋。有人認為朱淑真出身於小戶人家,但自幼聰明伶俐,詩書自通。無奈她的父母把她嫁給了一個賭徒,從此斷送了她的終身。這種婚姻悲劇之說,被認為是小說家言說與實際情況不符。有人認為朱淑真根本不是市井民妻,而是大家女子,她曾隨父親和丈夫從宦於吳、越、荊、楚之間,是經曆過世麵的。據一些資料分析,朱淑真的丈夫仕宦之後常年在外作官,在這期間,很可能冷落了結發妻子而另有所愛。因此朱淑真才創作了許多孤寂悲怨的詩作。然而女詩人的多情善感,並沒有使丈夫回心轉意因此終因抑鬱一病不起。據說,朱淑真死時才隻有22歲。
究竟朱淑真是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她的婚姻悲劇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這些還待專家學者進一步研究。
《格薩爾王》成書之謎
《格薩爾王傳》,又稱《格薩爾》,是藏族著名的長篇史詩。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史詩。國內外學者對《格薩爾王》的研究已200餘年,但對許多問題的意見,還是各持己見,不能統一。歸納起來,這些問題不外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