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國歌的由來

國歌,即以歌曲形式,由國家製定或采用,代表一個國家,表現其傳統和民族精神的莊嚴的音樂作品。我國古代從來沒有國歌。19世紀後期,由於受西方國家的影響,清朝的一些大臣提出要譜寫國歌。出使英、法、俄等國的大臣曾紀澤曾向朝廷呈奏過“國樂”草案,沒有被批準。1895年新建陸軍成立後,製定了軍歌。後來清政府在國外需要演奏國歌時,就以新建陸軍軍歌代替。因此,這首陸軍軍歌是中國國歌的萌芽。

1911年9月,清政府製定了中國曆史上第一首國歌,定名為《鞏金甌》。國歌頒布剛剛一個月,辛亥革命就爆發了。這首國歌還未來得及傳播和使用就隨著清王朝一起走向了墳墓。1912年,孫中山領導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定《五旗共和歌》為國歌。1915年,袁世凱政府定《中華雄踞天地間》為國歌。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專門成立了國歌研究會,廣泛征集曲譜。最後於1925年定《卿雲歌》為國歌。歌詞為遠古虞舜所作,曲譜為肖友梅所作。國民黨統治時期,以國民黨黨歌為國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全國政協籌備組專門成立了一個小組負責國歌的設計。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收到應征作品曲譜632件,歌詞690首。經國歌詞譜評選委員會評選,卻沒有一首令人完全滿意。毛澤東主席召集各界人士20多人座談討論國歌問題,國畫家徐悲鴻建議以《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代國歌。這一建議提出後,得到許多人的支持,毛主席、周總理也表示同意。

《義勇軍進行曲》創作於1935年,是當時著名影片《風雲兒女》的主題歌。由人民戲劇家田漢作詞,人民音樂家聶耳作曲。這支愛國歌曲曾經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炮聲中,廣泛而迅速地傳遍了祖國的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它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勇敢、堅強、抗擊外敵、團結一致的優良傳統和頑強的鬥爭精神。1940年以後,它被傳到了美國、南洋和法國等地。不僅激勵著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而且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線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中,代表中國人民最強音的一支愛國主義戰歌。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正式通過了以《義勇軍進行曲》為我國代國歌的決議案。1949年10月1日,在開國大典上,伴隨著五星紅旗的冉冉升起,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響徹雲霄。

文化革命期間,由於歌詞作者田漢同誌遭受迫害,《義勇軍進行曲》被禁止演唱和演奏。1978年,由於受“左”傾思想的影響,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正式國歌。仍采用《義勇軍進行曲》原曲,但歌詞卻被修改了。1982年,全民討論憲法修改草案的過程中,許多地區和許多方麵的代表均提出建議,要求恢複《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1982年12月4日,全國人大五屆五次會議正式決定:恢複《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中國國徽的由來

國徽是以圖案為形式的國家特有的象征和國家間區別的標誌。

1949年7月,全國政協籌備會為了迎接新中國的到來,作出決定,公開征求國徽圖案,並設立國徽圖案評選委員會,評選工作除由小組成員參加外,還聘請了徐悲鴻、梁思成、艾青等專家參加。同時,《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新華日報》等報刊都刊登了征求國徽圖案的通知。

當時對征求的國徽圖案提出了三項具體要求:第一,要有中國特征;第二,要有政權特征;第三,形式上要莊嚴富麗。通知下發後,截止1949年8月20日,共收到國內及海外華僑寄來的國徽稿件112件,圖案900幅。由於這些稿件和圖案均有不足之處,所以都未被采納。

後來,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會全體會議決定請清華大學營建係和中央美術學院分別組織人力對國徽方案進行設計競賽。至此,兩個國徽圖案設計小組開始了緊張的工作。根據全國政協國徽審查小組提出的要求以及各界人士的意見,在比較了所有方案的基礎上,確定了國徽圖案包括的題材為:齒輪、麥稻穗、五星、綬帶、天安門。兩個國徽小組在對數十幅設計圖案反複比較、精心研究的基礎上,經過半年的辛勤工作各自設計了一幅自己覺得最滿意的圖案。

1950年6月20日晚,全國政協國徽審查小組最後一次討論國徽方案,確定了清華大學設計組提出的方案。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第八次會議通過了政協關於國徽圖案的建議。9月中旬,著名雕塑家高莊完成了國徽的定型設計。1950年9月20日,毛澤東向全國頒發了公布國徽的命令。至此,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象征和標誌的國徽,正式誕生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成圓形。國徽中心部分是紅地上的金色天安門城樓。城樓正中上方是一大四小五顆金色的五角星。國徽的四周,是由金色麥稻穗組成的正圓形的環,在麥稻杆的交叉點上,是一個圓形齒輪。在齒輪中心,交織著紅色綬帶,綬帶向左右綰住麥穗杆而下垂,把齒輪分成了上下兩部。齒輪和麥稻穗象征著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工農聯盟,五星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人民大團結。天安門是我國“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盛大集會的場所和第一麵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體現了我國各族人民的革命傳統和民族精神。國徽用紅地黃色五角星互為襯托對比,體現了我國吉壽喜慶的民族色彩和傳統,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中國國旗的由來

國旗作為國家的象征是近代民主政治的產物,在毫無民主政治可言的舊中國,關於國旗等國家標誌的法律規定是殘缺不全的。1900年,清王朝在與帝國主義烈強的交往中,深感國旗的重要,為征收關稅,決定采用金龍旗為國旗。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政府決定采用橫排紅、黃、藍、白、黑五色旗為國旗,表示漢、滿、蒙、回、藏五旗共和。1931年,國民黨政府製定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把“紅地左角上青天白日”定為中華民國國旗。

1949年,人民解放軍攻占南京,總統府上懸掛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被踩在腳下,象征新中國標誌和尊嚴的國旗,開始在全國人民心目中醞釀。1949年6月,全國政協籌備會議正式成立,製定新中國國旗的任務被列入議事日程。7月,《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新華日報》等報刊刊登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征求國旗圖案的通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政協籌備會國旗審查組就收到了2992幅應征作品。9月25日,毛澤東同誌召開了國旗、國徽、國歌、紀年等協商座談會。會上,毛澤東同誌拿起了五星紅旗的圖案說:這個圖案表現了我國革命人民的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所以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既要革命,又要團結。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其中第四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紅地五星旗,象征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五星紅旗的設計者,名叫曾聯鬆。曾聯鬆是浙江人,他從小目睹了祖國貧窮落後的境況,又親身經曆了共產黨領導人民走向勝利的曆程。他從人們常說的“盼星星、盼月亮”中得到啟發,共產黨是人民的大救星,於是他決定用五角星來象征中國共產黨。他設想,以象征共產黨的大星導引於前,幾顆象征人民的小星環繞於後,就像眾星拱北鬥一樣,人民緊緊團結在共產黨的周圍,團結戰鬥,從勝利走向勝利。那麼到底畫幾顆小星呢?他聯想到毛主席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書中把人民劃分為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於是決定以四顆小星象征人民。他把整個旗幟設計為紅色,以表示革命;把五星設計成黃色,這樣不僅與象征革命的紅色旗麵相協調,而且也表達了中華兒女的黃色人種的民族特征。後來又經過反複推敲,他把五星設計在旗麵的左上方,並且每個小星的中心點都通過自己的一個星尖,跟大星的中心點聯成一線,顯示出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這樣,莊嚴、美觀的五星紅旗就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