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由來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是巴勒斯坦各遊擊隊組織和各界代表組成的聯合組織。

1964年5月,在耶魯撒冷召開的巴勒斯坦全國代表會上成立。其任務是除在軍事上對以色列的侵略進行反擊外,還提出“把重點放在政治和外交攻勢上”,進一步爭取國際社會的廣泛同情和支持。

截至1986年,參加巴解組織的有“法塔赫”、“閃電”、解放巴勒斯坦民主人民陣線(簡稱“民陣”)、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簡稱“人陣”)等8個組織。

巴解組織被聯合國確認為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

非洲統一組織的由來

非洲統一組織(簡稱非統組織),是全非性組織。

1963年5月22—26日,31個非洲獨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以及他們的代表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會議,5月25日通過了《非洲統一組織憲章》,決定成立“非洲統一組織”。截至1983年底,成員國包括已獨立的50個非洲國家(不包括南非)。1984年11月非統組織第20屆首腦會議上,接納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為非統組織成員國,摩洛哥宣布退出非統組織。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由來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是世界性的知識產權保護組織。

其前身是保護知識產權聯合國際局。1967年7月14日,“國際保護工業產權聯盟”和“國際保護文學藝術作品聯盟”的51個成員國在斯德哥爾摩簽訂公約(1970年4月26日生效),成立世界性知識產權保護組織。1974年12月,成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

截至1985年5月共有112個會員會。1980年6月3日中國加入該組織。

綠色和平組織的由來

綠色和平組織是一個國際性環境保護組織。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科技進步和工業的發展,核試驗、工業廢棄物、垃圾等造成的環境汙染日益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嚴重社會問題。因此,各種與環境保護有關的黨派、團體等也隨之產生。

1971年,由一名工程師發起在加拿大成立了綠色和平組織,宗旨是反對核試驗和運輸核廢料,反對捕撈鯨魚等海生動物,反對環境汙染。因為綠色象征和平與生命,所以此和平組織以綠色命名。

德川幕府的由來

德川幕府是日本德川氏將軍的權力機關。

幕府原是指將軍帶兵出征時處理軍務的營幕,後來將軍掌握全國統治權後,幕府變成為最高政權機關。日本繼鐮倉幕府(1192—1333年)和室町幕府(1336—1573年)以後,1603年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將軍,在江戶(今東京)設置幕府,史稱德川幕府,或江戶幕府。1615年德川幕府統一全國,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統一國家。

1867年,日本全國倒幕運動蓬勃發展,將軍德川慶喜被迫聲明“辭去將軍職務”,將“大權”奉還於天皇,至此統治日本二百六十多年的德川幕府宣告結束。

國際開發署的由來

國際開發署是美國政府執行對外非軍事美援計劃的執行機構。

其前身是1948年為實施馬歇爾計劃而成立的“經濟合作署”。1951年,改組為“共同安全署”,執行對外經濟援助計劃。1953年,又改組為“援外事務管理署”,由總統直轄,統一執行“共同安全計劃”的非軍事援助部分。1955年改組成“國際合作署”,隸屬國務院。

1961年,根據美國新的對外援助法案,合並國際合作署和開發貸款基金會等機構,改組成立國際開發署。

黃色國際名稱的由來

黃色國際,又稱“伯爾尼國際”。

1919年2月,原第二國際中的美、英、法、德等國的26個右翼社會黨和“中派”代表在瑞士伯爾尼舉行會議,並設立一個常設委員會,企圖複活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已破產的第二國際。這個組織後被稱為伯爾尼國際。

它鼓吹資產階級民主,反對無產階級專政,支持帝國主義戰勝國操縱的國際聯盟。列寧稱它是“黃色的、背叛的、變節的國際”,是“國際帝國主義代理人的組織”,因此,該組織也被稱為“黃色國際”。

第二半國際名稱的由來

第二半國際即“社會黨國際工人聯合會”,又稱“維也納國際”。

為反對第三國際和各國革命運動,由英國獨立工黨、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等13個國家的“中派”社會黨,1921年2月在維也納成立。標榜政治上站在第二國際與第三國際之間,實際上在一切主要問題上都執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路線,故被稱為第二半國際。

法老的由來

“法老”是希臘文的音譯。它最早出現於埃及的古王國時代(約公元前2181年),當時的意思是“大房子”,嚴格說是指“宮殿”,而不是國王。直到新王國時代的圖特摩斯三世時,法老才正式成為國王的尊稱。

圖特摩斯三世是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他的父親圖特摩斯二世去世時,他還在幼年,與女王哈特訶普蘇特共同執政。不久,哈特訶普蘇特獨攬大權,他被放逐到卡納克神廟,和僧侶們生活在一起。女王去世後,他才重新執政,這離他的第一次登位已經22年了。他在位時,多次率軍遠征,使埃及擴張成為一個空前的大帝國,後世的史學家把他稱為“曆史上第一個偉大的征服者”和“古代埃及的拿破侖”。

由於圖特摩斯三世的統治,擴大了埃及的版圖,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專製統治,從而奠定了古埃及奴隸製軍事帝國的基礎,因此他被尊稱為法老。日後的曆代國王也就沿用了這一稱號。

“元首”的由來

“元首”一詞來源於拉丁文,是首席元老和國家第一公民的意思。然而,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它有著不同的內容。

羅馬共和國時代,元首是指元老名單中的第一名,即首席元老。元首雖然享有很高的聲望,但不擔任行政長官。隻是當執政官征詢意見時,元首有權第一個發言。元首一般都由監察官根據財產、聲望等,從元老院的成員中挑選出來的。

公元前29年,古羅馬的三位實力人物之一屋大維,憑借自己雄厚的軍事力量,重新統一了古羅馬。公元前28年,屋大維當選為執政官。他以執政官的身份對元老院進行了“清洗”。清洗後的元老院增加了大批擁護屋大維的新貴,從此元老院成了屋大維的馴服工具。

表麵上,屋大維宣布恢複共和製,實際上他已攫取了羅馬共和國的一切重要官職,他是終身執政官、終身保民官、大祭司長及首席法官。接著,元老院又授予他“奧古斯都”(意思是“神聖的”和“至尊的”)及“元首”的稱號。從此,元首和執政官合二為一,屋大維雖保留了共和國的形式,但是他獨攬行政、軍事、宗教和司法大權,成了事實上的專製君主,羅馬共和國名存實亡。

鑒於這段曆史情況,後世的曆史學家就把這種屋大維式的個人獨裁統治,稱為“奧古斯都的元首政治”,簡稱為“元首製”。元首製確立的那一年,是公元前27年,也就是羅馬帝國的開始。

“狄克推多”的由來

當人們閱讀有關古羅馬的書籍時,常會看到“狄克推多”這個名詞。“狄克推多”是拉丁文的音譯,意思是“獨裁官”。它是古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非常任高級長官。

狄克推多產生於羅馬共和國前期。國家處於危急時,才設立這一職位。任命獨裁官的決議是由元老院作出的,然後由執政官執行其任命程序。獨裁官的任期很短,一般不超過6個月,此後,他必須交卸職權。在初期,羅馬的獨裁官一般都非常簡樸、勤勞。據說,當元老院任命一位名叫肯奇那圖斯的人為獨裁官時,他還在農田裏幹活。當使者向他宣讀了元老院的任命後,他才匆匆地穿上妻子給他拿來的長袍,與使者一起離開農場,前往戰場。

狄克推多任職期間,享有決斷重大事務的全權。出巡時,身後有24名扈從緊隨,扈從肩上扛一束笞棒,笞棒中間插一把戰斧,這種插斧的笞棒稱為“法西斯”,象征權力。對於違抗狄克推多命令的人,實行嚴懲,判決後由扈從立即執行。隻有在人民大會麵前,扈從才遵照狄克推多的命令,將“法西斯”垂下,表示承認他的權力來自人民。

共和末年,這一製度有了很大的改變。一部分軍隊首領如蘇拉、愷撒,他們利用手中的實力,迫使人民大會和元老院推選他們為終身獨裁官。愷撒被刺後,元老院為了免除個人獨裁給國家帶來的不幸,決定永不再設狄克推多,這一官職也就從此消亡。

“天皇”的由來

天皇是日本皇帝的稱呼,古代也稱神皇。在稱天皇之前,日本大和國的最高執政者稱“大王”。公元607年,日本使節在致中國隋朝的國書中,第一次對外使用“東天皇敬白西皇帝”的文句。

公元646年,日本仿照中國唐朝的封建製度,實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經濟改革,史稱“大化改新”。701年,文武天皇頒布《大寶法令》,把以往的“大王”一律改稱天皇。712年和720年編纂的《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編造了“天皇神話”。神話說:“在天上界‘高天原’,有男女二神,他們創造了日本國土,還生了許多神,最後生了三個神,其中一個女神便是象征太陽的‘天照大神’。天照大神就是日本皇室的祖先,她派孫子‘天孫’降臨日本。‘天孫’的曾孫就是日本的第一天皇——神武天皇。神武天皇建立大和國並於公元前660年即位。所以日本是‘神國’,天皇是神的子孫。”

從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天皇的權力隨封建主勢力的壯大而被削弱,實際政權落到了幕府的將軍手裏,天皇隻成了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幕府的將軍們並不把天皇放在眼裏。

19世紀“明治維新”以後,天皇才又成為全國的最高統治者,憲法肯定天皇統治權神聖不可侵犯。同時,天皇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精神支柱,軍國主義分子借天皇的威望對外發動侵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天皇的迷信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失敗而告破滅。1946年,裕仁天皇發表《人間宣言》,承認天皇是人而不是神。關於天神的神話被否定了,但是日本的新憲法又規定,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征、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征”,從而又賦予了天皇以新的合法地位。

“羊吃人”的由來

英國是歐洲大陸邊緣上的一個島國,境內多山地,氣候濕潤,適合養羊業的發展。

15世紀末以後,英國的羊毛紡織業發展很快,養羊業十分有利可圖。地主貴族用暴力趕走了農民,燒毀了村莊,強占大片土地、草地、山林、沼澤,鏟除田地疆界,圍上籬笆,讓土地長草,以便放牧成千上萬的羊群。這就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圈地運動”。

在英國,圈地運動從15世紀末葉開始,到19世紀上半葉結束,曆時300餘年。在這一過程中,原來的地主貴族成為資產階級,而失掉土地變為流浪者的農民,卻受到英國政府一係列血腥立法的迫害,如用烙鐵打印記,割掉耳朵,鞭子抽打等。在各種迫害的壓力下,流浪的農民被迫到資本家的手工工場和牧場中去作雇傭工人。

在“圈地運動”過程中,大量的農民喪失了賴以養家糊口的土地,扶老攜幼,在陌生的地方流浪。因此,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莫爾把這種現象比喻為“羊吃人”,因為圈占土地是為了養羊,所以說是羊“吃”掉了人。他說:“綿羊本來是那麼馴服……現在變成很貪婪、很凶蠻,甚至要把人吃掉。”

“光榮革命”的由來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做為革命元勳的克倫威爾個人野心膨脹。1653年4月,他用武力驅散長期國會,實行獨裁統治。

克倫威爾的軍事獨裁,引起了全國的不滿,各地不斷發生反政府的暴動;王黨殘餘勢力,趁機蠢蠢欲動,國內局勢緊張。當克倫威爾死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對動亂的時局不滿,寄希望通過舊王朝複辟,恢複國內平靜。

1660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擁戴的駐蘇格蘭英軍司令蒙克將軍,進駐倫敦,改選國會,請回了流亡國外的王子查理·斯圖亞特重登王位,實現了斯圖亞特王朝的複辟。

但是,斯圖亞特王朝複辟後,查理二世背棄赦免一切參加過革命的人、宗教信仰自由的諾言,瘋狂進行反攻倒算。恢複國教,歧視異教徒,迫害參加過革命的人。

複辟王朝的反撲,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對。人們拒絕參加天主教儀式的禮拜。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下,主教不聽從國王的命令,法官宣判受迫害者無罪。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既不願複辟政治這樣搞下去,也不能容忍人們再來一次革命。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他們選中國王的女婿、荷蘭執政官威廉,做他們意誌的代言人。

1688年6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開始同威廉談判。到10月上旬,英國便到處出現了揭露複辟政治罪行和威廉為“保護新教、自由、財產和國會”的聲明。

10月19日,威廉和他的妻子瑪麗,在大批軍艦的護送下離開荷蘭,向英國進發,於11月5日抵達英國。英王詹姆士二世(查理二世的弟弟)見大勢已去,逃往法國。次年2月6日,由威廉下令選舉代表參加的會議,宣布威廉為國王,瑪麗為女王,從而結束了斯圖亞特複辟王朝的統治。接著,重新選舉產生的國會通過了《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等文件,規定行政、立法、軍事、外交等大權全由國會掌握,王位繼承也不能由國王個人決定,而要由國會討論通過,從而確立了君主立憲製的基本原則。

1688年的英國換王事件,實際上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的一次政變。因為這次推翻斯圖亞特複辟王朝的政變沒有敢發動人民群眾參加,也未發生流血鬥爭,所以,在英國曆史上稱此次政變為“光榮革命”。

啟蒙運動的由來

啟蒙運動興起於英國,後來發展為歐洲曆史上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誕生於17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的英國人約翰·洛克、艾薩克·牛頓,可以說是這一運動的初創者。而由於伏爾泰等人的加入,這場運動在18世紀的法國,進入到了全盛時期。

伏爾泰是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他從小受到自由主義思想的熏陶,蔑視正統思想和王室權貴,年輕時就因作文章挖苦權貴而被捕入獄,爾後又被迫多年流亡國外。但他從未停止用他的筆來捍衛自由的戰鬥。他曾在給他的一個反對者的信中寫道:“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是我願意誓死保衛你說話的權利”。由於伏爾泰畢生為自由而鬥爭,1778年當他去世時,人們在他的柩車上以“他教導我們走向自由”的題詞來概括他的一生,並以此表達對他的敬意。

與伏爾泰同期的另一名著名的啟蒙運動者是孟德斯鳩,1689年出生於法國一個貴族家庭。1748年,他最重要的著作《論法的精神》一書出版,從而奠定了資產階級三權分立的國家學說。

繼伏爾泰以後的又一代啟蒙思想家,是以狄德羅為代表的百科全書派,以魁奈為代表的重農學派。

在啟蒙學家中,思想最激進、給後來發生的法國大革命影響最大的,要算盧梭。他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社會契約論》等書中,極力鼓吹平等和自由。他認為:人生來是平等的,由於私有製的存在和發展才導致了不平等。人們為了保證自由才訂立契約、形成國家、組織政府,因而國家和政府的主權屬於人民。如果政府違反人民的意誌,人民就有權起義推翻政府,他倡導這種激進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理想,使他在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中,被尊為精神領袖。

日本明治維新的由來

“明治維新”是1868年前後日本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場改革運動。因為當時正是明治天皇在位,所以稱為“明治維新”。

1853年7月的一天,美國派遣艦隊駛進日本的浦賀港,用武力威脅叩開了長期閉關鎖國的日本的大門,強迫日本簽訂了不平等條約。英、俄等西方列強也聞訊而至,向日本提出種種要求。殖民主義的枷鎖一個接一個套在了日本人民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