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漂白粉的由來

1754年,英國農藝化學家霍姆發明了用稀硫酸漂白的新技術。1774年,32歲的瑞典化學家卡爾·威廉·舍勒經過一番努力,證明王水製造出的奇怪氣體是氯;1785年,法國的染料技師貝爾特勒在實驗中發現,氯具有漂白作用,然而有劇毒,需用鉀溶液處理後才無害。

1799年,英國的一個開設漂白工廠的梯南特綜合前人的研究,利用熟石灰和氯作用而發明了漂白粉。漂白粉用法簡單,漂白時間大大縮短,更不需要曝曬。

合成染料的由來

合成染料發明於1856年,是極為重要的化學發明之一,它的發明人是英國的V.H.潘琴。

1849年非洲流行瘧疾,治療瘧疾的特效藥是奎寧。英國皇家化學專科學校的霍夫曼想人工製造這種從金雞納樹上采下來的奎寧,試圖從焦油中分離出奎寧。潘琴當時年僅18歲,是霍夫曼的助手。他從焦油中分離出一種叫做甲苯胺的苯誘導體,希望通過置換反應得到奎寧,他在自己家的小研究室裏不斷地實驗。

實驗失敗了,無論怎樣努力也產生不了奎寧,因此潘琴又寄望於焦油誘導體之一的苯胺。在化學反應的最後階段,一放入重鉻酸鉀就產生了一種辨別不清的黑粉狀物質。當加入酒精以鑒別這一黑粉的真麵目時,黑粉卻迅速變成了鮮豔的紫色。這當然不是奎寧嘍!實驗失敗了。

但潘琴想,能不能把這紫色當作染料呢?塗在布上一看,效果極好。因此他滿懷信心地先在英國取得專利,又說服父親和哥哥開辦染料工廠,開始大批生產。這個工廠經過改革生產出來的一種叫做“Mauve”的染料,在全世界廣泛流行,創造出一個稱為“淡紫色的十年”的時代。

水泥的由來

我們一般所談的水泥是指“矽酸鹽水泥”,它是到了19世紀才發明成功的。

1756年,英國的普利茅斯港口的燈塔失火,嚴重影響了商業船隻的航行,英國政府命令史密頓全力搶救這個燈塔。

但大量運往靠近燈塔小島上準備焙製水泥的石灰岩卻是帶有黑色的劣質品,而當時認為白色的石灰岩才是製造水泥的最佳原料,然而政府的限期迫使史密頓隻好用這些原料進行燒製,意想不到的是,製成的水泥製品卻是遠遠超出石灰岩水泥的極優品。

經過原因分析後,史密頓發現原來是黑色石灰岩中含有粘土成份,因而史密頓經實驗證明,含有6%到20%的粘土的石灰岩,製成的水泥性能最好。

1813年,法國的土建工程師畢加發現用三成石灰岩和一成粘土混合製成的水泥性能更好。

1824年,英國的阿斯普丁在畢加研究的基礎上,獲得了更高質量的新水泥,他將新研製的水泥製品命名為“矽酸鹽水泥。”

鋼筋混凝土的由來

1868年,法國花匠蒙尼亞在溫室中種花,擔心花盆碎了,先後用瓦盆、木盆作花盆,都不理想,後用水泥作盆,也易碎裂。他想出一個辦法,在水泥製成的花盆外麵纏上幾道鐵箍,用來加固。為使花盆美觀,又在鐵箍外麵塗上一層水泥,硬結後,發現這種花盆特別堅固,不易碎裂。

後來,蒙尼亞用粗鐵絲作骨架,先後在骨架外麵抹上水泥,硬結後就成了堅固美觀的花盆。根據這種花盆的構造,便誕生了鋼筋混凝土。

國際紅十字會的由來

紅十字會的發源地是瑞士。1859年6月,法國和奧地利在意大利的沙法利諾發生激戰。瑞士一位議員的兒子亨利·杜南在戰場上看到許多無人過問的傷兵。1862年他寫了《沙法利諾回憶錄》,設想在各國建立民間救護團體,對戰場的傷兵不分國籍地予以救護。1863年他和瑞士的四位知名人士,組織了救護傷兵國際委員會,不久就舉行了非官方人士參加的16國會議。號召各國響應成立民間團體,從事戰場救護活動。1864年瑞士政府首先采納了這個倡議,並在日內瓦召開了瑞士、法國等12個國家參加的會議,簽署了《改善戰地陸軍傷者境遇》國際公約。《公約》規定,戰時,傷兵不分國籍,醫務人員、醫院、救護車予以救護和保護,並以“紅底白十字”的瑞士國旗顏色翻過來,成為“白底紅十字”為標誌。這就是紅十字會的起源。1880年,“救護傷兵國際委員會”改稱“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此後,許多國家都先後成立了紅十字會。1919年,又誕生了各國紅十字會聯合組織——國際紅十字會協會。

醫學徽章的由來

一、國際紅十字協會的標誌。國際紅十字協會,其徽章是日內瓦國際公約規定的民間救護團體。為白底紅十字,是由瑞士國旗顏色反轉而來,以表示對瑞士的敬意。它沒有宗教色彩,現在已有120多個國家成立了紅十字會,我國紅十字會也采用這一標誌。

二、新月會的標誌。有少數國家,如阿拉伯等國,因為曆史或宗教的關係,不叫紅十字會,稱新月會。故采用白底紅新月做標誌,並被紅十字會所公認。

三、中國防疫標誌。其來由是:1948年,在上海召開的各地防癆協會代表大會上,“上一醫”吳紹青教授建議重新設計中國自己的防癆標誌,得到了全體代表的讚同。會上成立了中國防癆標誌設計委員會,在同年秋季會議上,通過了陸海僧設計的標誌,正式在全國使用。該圖案簡潔明了,生動具體,寓意深刻,與別國不同之處,是它的兩條橫線的兩頭,稍向上彎曲,象征中國造字的起形態,顯示出我國的獨特的民族風格。

四、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會徽。圖案中心由C、j、R3個字母組成人字形,這是殘疾人的漢語拚音字頭。3字母中,C象征輪椅,它說明殘疾人和其他人是平等互愛的;會徽外形是梅花,意味著春天、希望,表示著殘疾人頑強的性格和自信、自尊、自勉、自勵的進取精神;梅花以5個連接的人字組成,象征著殘疾人生活在人們中間,得到理解和尊重,攜手並進,共同為振興中華,為美好的理想而奮鬥。

五、聯合國老人問題世界大會會徽。是由80歲高齡的美國藝術家奧斯卡·伯傑設計而成。圓形會徽圖案中為一棵綠色榕樹,其形高大豐偉,幹枝拂地,枝複生根,又複為幹,枝葉茂盛,鬱鬱蔥蔥,一派生機勃勃景象。根深葉茂的榕樹,生長期長,樹齡大,深為全世界人民所喜愛,被我國譽為“不死樹”,喻其生生不息長壽永年之意。由此可見,藝術家用榕樹象征健康、長壽,獨具匠心。

六、癌的標誌。在中外腫瘤文獻、典籍中,印有螃蟹屢見不鮮。“癌”的英文為Cancer,有螃蟹之意。其爪向外伸展,橫行無忌,比喻癌細胞的浸潤擴散、轉移之意。中文“癌”字,上披病之頭,中為品之形,下壓一座山,整個表麵坎坷不平、形象地表示癌腫的外貌。“Cancer”與癌、形意相會,用螃蟹代表癌是最恰當不過了。

中藥店稱“堂”的由來

中國各地的中藥店,大多稱“堂”,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出自漢末醫聖張仲景“坐堂行醫”的典故。

張仲景從史書上看到扁鵲為人治病的故事,心裏很感動,就拜同鄉名醫張伯祖為師,盡得其傳,加上本人勤奮好學,很快超過了他的老師。後來,他官至長沙太守。當時傷寒等疫病流行,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身為太守仍孜孜不倦地鑽研祖國醫學,為民治病。尤其是,他公然打破官府清規戒律,坐在辦公的大堂上行醫,為病人診脈開方,辦公行醫兩不誤。後來,他還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坐堂醫生”四字。這種稱呼至今還在沿用。

“坐堂醫”的由來

相傳,被稱為“醫聖”的張仲景作長沙太守,求他診病的絡繹不絕。為方便勞苦大眾,他把府衙作為診病的場所。每月初一和十五坐堂行醫,並分文不取。為紀念張仲景的醫德和醫術,後來許多中藥店都冠以某某堂,把坐在藥鋪裏診病的醫師稱為“坐堂醫”。

中醫“懸壺”的由來

過去常可以看到中藥店或中醫門前懸掛一個藥葫蘆作為標誌,人們稱為“懸壺”,為什麼中醫門前要懸掛藥葫蘆為標記呢?

據傳,很久以前發生了一場瘟疫,死去不少人,都沒有辦法醫治。有一次,一個集鎮上來了一位神奇的老翁,在集上開設了一個藥鋪,門前懸掛一個藥葫蘆,專治這種瘟疫。凡來醫病者,老翁就從藥葫蘆裏倒出一粒藥丸,給病人一吃,病就好了。而每到集市罷集時,老翁就跳入藥葫蘆裏不見了。人們不知這是什麼藥。後來“不知葫蘆裏裝的是什麼藥”成了一句成語,現在仍被用來比喻對某種事物不知其中的奧秘,(此典出自《後漢書·方術傳·費長房》)此後,各地也都傳開了,中醫和中藥店門前都掛一個藥葫蘆作為標記。這即是中醫“懸壺”的來曆。

白大褂的由來

1868年,英國著名外科醫生列斯特把“巴斯德消毒法”應用於醫學。在他主持下的格拉斯哥醫院裏,醫生、護士由原來的戴灰禮帽穿大禮服,改為戴白布瓜皮帽,穿白大褂。白大褂就是這樣來的。

人體解剖圖的由來

公元2世紀,古羅馬醫生解剖了一些動物,寫了一部《解剖學》。1536年,意大利外科學和解剖學教授維薩裏(1514—1564年)為揭開人體的奧秘,有一次冒險把刑場處死的罪犯屍體弄到手。他背著屍體往回跑時,被巡邏兵發現,他隻好放下屍體,拿出刀子,運用他外科醫生的本領,把屍體的頭顱割下來偷回躲到一個地窖裏,潛心解剖頭顱,對腦子進行第一次探索。自此以後,維薩裏幾次三番到郊外墓地荒野,把一些無人認領的屍體偷偷地背回來,一次又一次地認真解剖,把人體的內髒、肌肉、血管和神經作了詳細的研究、記錄和描繪,終於完成了人類第一部《人體的構造》,這部書1542年出版,轟動了全世界,為現代醫學、解剖學樹立了一塊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