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章(2 / 2)

論綜合實力,關羽可是直接碾壓所有武將,呂布也不行,隻能靠邊站。

不過如果張飛能夠正常一點的話也不是不可能,畢竟取川是表現出來的智商絕對碾壓大部分文臣武將好吧,張三爺若是一直這麼智商殘暴怎麼會讓人半夜割去首級。

又過了幾年再讀三國,完全被謀士之間的戰爭所驚呆,一人謀天下真心不是難事。

妖孽般的諸葛一篇隆中對為劉備鼎立三國,讓一織鞋販履之輩登頂九五之最;而看似憨厚的魯肅有著不下於諸葛的政治天才,早在諸葛亮之前就提出了鼎立三國的吳版“隆中對”,最早確立了滅掉劉表三分天下的計劃,不過魯肅膽子要比諸葛周瑜膽子小上許多,隻能守成,隻敢於三分天下,卻不敢真正的對上北方霸主曹操。

至於這一點諸葛和周瑜則比他強太多了,一個主張走高祖路線統一天下;而另一人則主張統一江南,由南至北統一天下。

周瑜的猜想比諸葛還要大膽,諸葛雖然有謀取天下的心智和膽量,但一生不敢出奇,出了一次就是空城計嚇退司馬。

周瑜的想法不失為大膽奇詭之計,大部分人的第一思想都是由北向南統一,諸葛能夠用高祖的計謀估計也是因為有成功的先例,要不然諸葛一定會在中原為劉備謀奪一席之地。

這不是智力上的差別,而是性格上的,諸葛求穩,周瑜過於急功近利,不知是否真為諸葛所氣死,不過早早的退出三國的曆史舞台是真。

不然吳國絕對不會像小受一般被魏蜀兩國先後侵犯至國家腹地,雖然總有奇謀之士出現力挽狂瀾,挽救吳國。

曆史上的孫吳出兵次數屈指可數,不過敗績也少,難不成天道佑吳?不想看見孫吳滅亡。

一味地防守和一味地進攻終究不是對外最好政策,吳蜀兩國沒能逃過被滅掉的命運。

其實作者最看好魏國,沒辦法,在那個年代,讀書人才是一個國家的根基,魏國占據中原腹地,世家大族居多,接受世家教育的謀士將領多入過江之鯽,隨手一撈就是肥魚。,而吳蜀兩國地處南方,再往上推個千年,蠻夷之地也。

不過令人惋惜的是司馬這個老油子,就是不死,活活靠死了魏國大部分絕世謀士,最終三家歸晉,司馬統一天下。

魏國令人可喜的就是重要的謀士死的早,當初輔佐曹操是都是和曹操玩大的同齡人,要不然就是世家老人,比他年紀小的真心不多。

常年勞心最要人命,沒看諸葛,才多大啊,活活累死五丈原,估計是發心肌梗塞,腦溢血也說不定,想的太多了得死多少腦細胞啊。

而司馬懿就很好了,大部分時間都在隱忍,這是一位不下於劉備的“忍者”,劉備隱忍終成帝皇,而司馬懿直接忍出了一個新朝代。

至於曹操好不容易磕掉最大的阻礙——四世三公的袁紹,裹挾著無人能擋的強大軍事實力竟然被孫劉聯盟瞬間擊垮,這是不可思議的,這也是曹操人生曆史上少有的幾次敗績,而且一敗就決定了曆史趨勢。

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兩大謀士戲誌才、郭嘉已亡,戲誌才、郭嘉就相當於劉備的臥龍、鳳雛。倆人曹操統一北方的重要謀士。

尤其是郭嘉,有種說法“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連諸葛都不願正麵對上郭嘉,三國第一謀士究竟是郭嘉還是諸葛?也沒有人能夠給出個說法。’

不過這種說法顯然不正確,郭嘉與諸葛是不可能撞在一起去的,沒辦法,年齡相差太大。

成年人的郭嘉是不可能和諸葛過招的。

《三國演義》是明朝作家羅貫中所著,跌宕起伏、蕩氣回腸的情節讓人分不清真假。

到底諸葛是神還是人?呂布到底有多強?曹操、劉備誰才是三國最好主公?張飛、關羽究竟如何……這一個個不能解答的問題讓我很迷惑。

於是我想自己給自己一個答案,說不定我的答案就符合你呢。

誰也說不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