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紀律禦人(1 / 3)

第四章紀律禦人

製定規章製度

無規矩則不能成方圓。製訂規則,其目的即要人遵守,若是徒具形式,則毫無意義可言。因此,在規則之外,還要另訂一項處罰違規者的條文,以強迫他人遵守。

然而,在今日企業界,尚存有一些不合理的規定,這些規定若不加以改革或廢止,實難令人遵行。某家大電器製造廠有一規定:員工若延遲交貨,其單位一律征收違約金。然一般延遲交貨,多半事出有因,譬如:遭遇不可抗拒的天災、人禍,或廠方本身耽誤等等。故此項規定有名無實,應馬上改正,擬一折衷性的辦法,以配合現實條件。若是礙於麵子,覺得剛製訂的規則,馬上又要推翻,怕被部屬笑話,將來吃虧的仍是自己。然而,在修正此項規則之前,首先要考慮到交貨日期的決定是否過於草率,有否經過周密的思考,主管的管理妥善與否,各部門聯絡工作是否確實等實際情況。待一切皆臻完備,才能對部屬提出如是的要求,否則,難免落得“不盡情理”的埋怨,更收不到具體的效果。

隻有經由詳細了解實際形態、整理分析各類問題,而後製訂的規則,才有意義。徒具冠冕堂皇的條文,與現實情形背道而馳,則無異於空文。

隻重理論的理想派主管,總是一味強調“勿××”的單方麵主張,比方:“凡公司員工一律閱讀公報,不遵守的須接受處罰。”假若公報缺乏內容,辭不達意,誰會去看它呢?就算是強迫執行,亦收不到效果。

總而言之,若發現規則不合時宜,須及早廢止,另謀改善,或加以合理補充。千萬不要故步自封,否則此項規則將隨時日變遷而愈加脫離現實。

營造貫徹規章的小氣候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公司製訂出來的各種規章製度不能成為擺設。作為領導,應當以有效的手段保證其得以貫徹落實,一旦發現有人違規,便加以懲治,絕不手軟。

為了促成自覺遵守紀律的好氣候,你應該采取以下幾項明確的措施:

(1)廣泛宣傳

許多領導人都想當然地認為,“這些規定誰都知道”。但是,新來的雇員,甚至有時有些老雇員,直到他們違反了某條規定時才聽說有這麼個規定。

國外有些領導人按慣例給每個雇員發一份公司規定,並讓他們簽署一份聲明,表示已經收到、閱讀並理解了公司的規章。這種做法很值得效仿。

(2)保持鎮定

無論違規行為多麼嚴重,你都應該保持鎮定,不能失控。如果你覺得自己正在失去冷靜,那你就應該等一等,直到你恢複了鎮定時再去采取行動。

怎樣才能恢複鎮定呢?閉上嘴巴,待會兒再開口,做些拖延時間的事情。告訴雇員半個小時之後再到你的辦公室來見你,或者請這位員工與你一起去你的辦公室或休息場所。

切記千萬不要對雇員大發雷霆。

(3)調查了解

你不應無視違反公司規定的行為。如果你這樣做,那你就是在向其他雇員表明你不打算執行公司的規章條例。你也不應該走向另一個極端,草率地懲罰或處分員工。在你行動之前,在你做任何事情之前,你必須搞清楚發生了什麼問題,以及雇員為什麼這樣做。

(4)私下處分

如果公開進行懲治,那麼受處分的雇員會因當眾受批評而產生怨恨,形勢就可能惡化而起破壞作用。

關於私下處理的規則僅有一個例外,那就是雇員在其他人麵前公開與你作對。在這種情況下,你必須當眾迅速果斷地采取行動,否則就有失去控製的風險。如果你不能果斷地行動,你會失去雇員對你的尊重,失去控製,大大損傷士氣。

(5)一視同仁

製定出的規章是讓大家遵守的。當然,並非每個違規行為都受到同樣的處罰。一視同仁不是說對待所有的人要完全一個樣。一視同仁的原則是指在同樣條件和同樣的情形下,應該采用同一種的處罰。

(6)堅決公正

堅決公正不是指粗暴或仗勢欺人。不是指濫施壓力和保住自己的地位。而是說對雇員和公司都要公道。對雇員要公道是指有充分的根據。它包括解釋清楚公司為什麼要製訂這條規章,為什麼要采取這樣一個紀律處分,以及你希望這個處分產生什麼效果。

(7)消除怨恨

記住,處分的目的在於教育,而不是懲罰。因此,你應該向你的雇員表示你相信他或她會改正錯誤。在執行紀律處分後以這樣積極的調子跟雇員談話,將有助於消除雇員的苦惱和怨恨的情感。

不要墨守陳規

多半的部屬,往往會忽略所在單位的工作規則。

因此,主管要經常質問部屬:“目前公司,有哪些條文規定?請你加以說明”。

若不這樣,部屬在精神上根本不會關心到這個問題,更甭提以這些規則為基準,來從事他的工作。假使是這樣,那麼他隻是在做表麵工作,而忽略了工作真正的內涵。

另一個問題則是關於規則本身。規則的製訂,目的在使一些曖昧不明的事項,經過明確判斷,定出一共同的標準。因此,它是具有時間性的,同時,也是為適應時代、環境而訂出來的,因而絕非是千古不變的定律。當時代遞嬗、環境變遷時,必然也會跟著失去合理性或時間性。因此,如何使你的規定切合實際的需要,這是身為領導最重要的一環。

這裏有一個故事(背景在美國):一個不擅指揮、無能的連長,獲得了一項最高榮譽,原因來自一個規定:“凡連隊中有任何官兵在軍事演習時獲得最高成績,則連長可獲最高榮譽”。這項規定在當初製訂時,可能基於某種原因,但在今日實施起來,則顯然過於迂腐,因此才會產生無能長官接受褒獎的情形。

在你周圍,還有類似這種滑稽的規則嗎?譬如:以發生意外事故記錄的多寡來表彰員工,將這項規定同時運用在危險性少及危險性高又忙碌的工作場所,未免過於籠統,不合情理。表揚無肇事記錄的員工固然很好,但卻要仔細考慮各種不同的情況,再擬訂其適當規則。

如果墨守陳規、不加改善,表麵上看起來盡管妥善完備,但實行起來,往往會引起料想不到的糾紛。

規則是人製訂的,但往往規則一成,卻回過頭把人套住。也就是說,當初製訂時,是人絞盡腦汁所想出來的,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就與實際需要脫節,而產生種種缺陷。若要加以修正,則須花費相當的時間和精力,因此,人們隻有繼續墨守陳規,成為規則下的犧牲品。

總之,領導必須時時注意自己所訂的規則,是否有不合情理之處,或不切實際的需要;一旦發現有這種情形,就應當拿出魄力,不畏艱難,確實地加以改革,這一點是千萬不可忽略的。2貫徹紀律,公事公辦

用合適的工作信條去管理下屬

作為企業經理,對於管理原則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一套明確的方法,並本著確定的經營方針,否則無法推行其業務。所謂信念就是指要有工作信條。

製定管理人員的工作信條一定要注意其具體可行性,使下屬便於了解接受。譬如有的公司在工作信條中羅列著大批的“尊重他人”、“多花點心力”之類的抽象項目,這就不好。

再如以下信條:

“要做有原則性的工作”。“要有服務社會的精神”。

“為自己創造既文明又有吸引力的工作環境”。

“保持心胸開闊、精力充沛”。

“培養互助友愛情操”。

像上麵的信條有些太空洞,有的則趨向極端。若隨隨便便將古今中外的賢人君子、英雄豪傑的座右銘搬過來,然後對自己的下屬說:“這是我訂下的信條。”如此則隻有可笑的價值。

總之,製定工作信條要通過實踐總結和歸納,做到具體可行,讓信條發揮其巨大的管理功效,成為你的輔佐和臂膀。

譬如以下信條:

“認真工作,一絲不苟”。

“堅決服從組織領導”。

“熱心工作,熱愛公司,不做有損公司的事”。

“與公司共榮辱,團結、勤奮、務實、從自己做起”等等。

律己才能律人

作為一個普通的人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你就必須具有他人所沒有的優秀品質。不管是作為一個事業單位的領導還是企業經理都是如此,如果你不具有此種獨特的風格,就很難獲得下屬的尊敬,而在此特質中,最重要的就是經理本人的自我要求,這一點其實是很自然的。切記“律己才能律人”。

有一句話叫做“善為人者能自為,善治人者能自治”。一個公司的業務能否在激烈競爭的潮流中得到發展,關鍵之處還在於領導者是否有正確的自律意識。領導者隻有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才能建立起人人遵守的工作製度。比如說要求公司的職員遵守時間,經理首先要做出榜樣;要求下屬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老板也必須明白自己的職責,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隻有以身作則的領導,才能調動其下屬的自覺性,並影響他們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屬於領導自己做不到的事,就不要要求下屬去做;要求下屬去掉壞毛病,就要首先自己去掉壞習慣。

良好的自律性,成為下屬職員的表率,最好能參照以下幾點建議身體力行:

樂於接受監督。據說,日本“最佳”電器株式會社社長北田先生,為了培養自己下屬的自我約束能力,自己創立了一套“金魚缸”式的管理方法。他解釋說,員工的眼睛是雪亮的,領導的一舉一動,員工們都看在眼裏,如果誰以權謀私,員工們知道了就會瞧不起你。“金魚缸”式管理就是明確提出要提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管理的透明度一大,把每個下屬置於眾人監督之下,每個人自然就會加強自我約束。又如麥當勞公司曾一度出現嚴重虧損,公司總裁親自到各公司、各部門檢查工作,發現了各公司部門的經理都習慣於坐在高靠背椅上指手劃腳。於是他向麥當勞快餐店發出指示,必須把所有經理坐的椅背鋸掉,以此促使經理深入現場發現問題,這一招竟使麥當勞公司經營狀況獲得了極大的轉機。因為老板和職員們同乘著公司這一條船,隻有平時同甘共苦,情況緊急時才會同舟共濟。

保持清廉儉樸。作為公司首腦,應該清楚你的節儉行為,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領導者的言行舉止是下屬關注的中心和摹仿的樣板。台灣塑膠集團董事長王永慶曾說:“勤儉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放蕩無度是最大的錯誤。”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台塑內部,一個裝文件的信封可以連續使用30次,肥皂剩一小塊,還要粘在整塊肥皂上繼續使用。王永慶認為:“雖是一分錢的東西,也要撿起來加以利用。這不是小氣,而是一種精神,一種良好的習慣。”由此可見,想成為一個卓越的領導者是相當不容易的,清廉儉樸這一點,你應該努力做到。

戒掉不良嗜好。不少領導者總有抽煙、嗜酒的不良嗜好,這些東西給我們身心健康帶來的害處就不必說了。單從對領導者個人素質和表率作用所產生的不良影響上說,就應該戒掉煙酒,譬如現在大中城市都在普及戒煙,國家特別規定了戒煙日,如果自己還整天泡在煙霧中,將怎樣對下屬下達“戒煙令”呢?

對下屬進行“觀念教育”

所謂“觀念教育”即思想上的整頓,在一個朝氣蓬勃、蒸蒸日上的公司裏,必然會潛在著一種高尚又不脫離自己公司特色的大觀念。這是下至員工、上達高層領導的工作精神動力的一部分。在一個企業裏,如果發現一種觀念老化了,就應該給下屬灌輸新的觀念。

如何給下屬灌輸新的觀念呢?在什麼時候灌輸?灌輸什麼?這裏麵還有一連串的問題,借助下麵的兩個實例,或許能讓人更明白一些——

有一家公司平時為防止發生意外事故,他們對安全訓練做得很多,但效果卻不大。為此,有關部門經理同勞工負責人和安全員進行了會談,意外地發現,導致此舉失措的原因是安全員心胸太狹窄,他們隻想到如何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對整個公司視而不見。

該公司發現這個問題後就著手灌輸他們一些新的觀念,結果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公司每天白天把他們集中起來觀看有關大公無私的電影,一場接著一場的放,結果可想而知,半個月過後,安全隊伍煥然一新。

在許多大的公司和政府機關,更容易產生這個方麵的困惑。因為這些組織多半都有嚴密的分屬部門製度,如此更容易養成職員“自掃門前雪”的觀念,身為上層領導,應當針對此弊病,采取一些解決方法。

又譬如說,某個地方的社會團體,建立了一個圖書館,從前來應聘的數百人中選出了十多名職員。這些職員第二天就高高興興的去上班。可是過了不久,這些職員就開始抱怨星期天也要上班了,不停地向經理提出星期天休假的請求,有的甚至開始鬧情緒。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就是他們心中缺乏一種“服務群眾”的觀念,隻想到自身利益而忽視了全體。試想,假若是一般百貨公司或餐廳,員工絕不會提出這樣的要求,因為他們的宗旨即是為大眾服務。考慮到圖書館的工作性質,對他們灌輸以明確的服務觀念,是非常必要的。以上兩個事例,已經清楚表明了如何灌輸新觀念,什麼時候灌輸,以及灌輸什麼的問題。

培養下屬遵守紀律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管在企業或事業單位,紀律都是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方麵。

如果你是一個經理、一個主管或是一個領班,你就一定有這樣一種體會:單位裏製定的不少條條框框,在很多時候根本不管用。你剛給你的下屬發了一本關於守紀律的小冊子,如果第二天要再收上來,可能連一半都收不上來了,因為你的職員也許已隨手把它扔掉,或者放在了一個他自己都說不清的地方,有些單位為此也使用了一些強製性措施。比如他們用隨機抽查的辦法強製員工背紀律手冊,一條一條地背。如果不幸被抽查到者有某條或某幾條答不上來,就實行扣分或罰款,有的單位還開展員工紀律知識方麵的知識競賽,通過獎勵的辦法來調動員工們對紀律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