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不乏為名為利而汲汲營求高官厚祿的人,而當有那麼一天,讓他從小人物變成了大英雄時,往往會因為過度自我膨脹,遭人所惡所棄,可憐的是他卻身陷其中仍不自知,依然囂張跋扈,惟我獨尊。他雖擁有一身虛名,卻必須處心積慮維護自己的地位、權勢,甚至因此不惜出賣、傷害他人,以保護自己。
春秋末年,晉國有一個蠻橫不講道理、貪得無厭的貴族叫智伯。他自己本來有很大一塊封地,可還嫌不夠。有一回,他平白無故地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也是晉國的一個貴族,他很討厭智伯的這種行為,不肯給他土地。
魏宣子的一個臣子叫任章,很有心計,對宣子說:“您最好給智伯土地。”宣子不理解,問:“我憑什麼要白白地送給他土地呢?”任章說:“他無理求地,一定會引起鄰國的恐懼,鄰國都會討厭他;他如此利欲熏心,一定會不知滿足,到處伸手,這樣便會引起天下的憂慮。您給了他土地,他就會更加驕橫起來,以為別人都怕他,他也就更加輕視自己的對手,而更加肆無忌憚地騷擾別人。那麼他的鄰國就會因為害怕他、討厭他而聯合起來對付他,那樣他便不能這樣長久下去了。”
任章見宣子點頭稱是,似有所悟,又接著說:“《周書)上說,‘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予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您不如給他一點土地,讓他更驕橫。再說,您現在不給他土地,他就會把您當他的靶子,向您發動進攻。您還不如讓他與天下人為敵,使他成為眾矢之的。”
於是,宣子馬上改變了主意,割讓了一大塊土地給智伯。智伯嚐到不戰而獲的甜頭,接下來便伸手向趙國要土地。趙國不答應,他便派兵圍困晉陽。這時,韓、魏聯合,趁機從外麵打進去,趙國在裏麵接應,裏應外合,內外夾攻,智伯便滅亡了。
要知道,普天之下,並沒有一個真正的贏家。洞穿世相的人與世無爭,一切遵循自然規律行事,不主觀妄為,反而獲得了別人所無法爭到的東西,這正是不爭之爭。一個始終按客觀規律辦事的人,自然不會有什麼過失。在這裏,有一個關於日本白隱禪師的故事,從中可以看出“大德,無我執,無妄念”的境界。
從前,有個姑娘和人戀愛,未婚先孕了。父親追問孩子的爸爸是誰,姑娘說白隱禪師是孩子的爸爸。這位憤怒的父親便找到白隱禪師,用棍子把他痛打了一頓。白隱禪師麵對這種不白之冤,無由之禍,也沒有辯解,更沒有抵抗,而是任由那位狂怒的父親把自己揍了一頓。
孩子生下來之後,被扔給了白隱禪師,禪師也就把孩子接受下來,悉心照料,每天去各處乞討奶水喂養孩子,時刻麵對大家的譏笑、譴責、鄙視和辱罵。後來,姑娘的情人從外麵避完風頭回來,看到這種情景,心生負疚,便與姑娘一同來找白隱禪師請罪,並向大家說明了真相。
峰回路轉的時刻,白隱禪師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表現,隻是說:“既然孩子是你們的,你們也願意要了,那就把孩子抱回去好好養育吧。”
一個斷除了“我執、妄念”的人,就是這樣以包容之心待人處世的。不要用抗拒的心態來麵對這個世界,凡事以對立的心態對待,嘮叨、抱怨就會永無斷絕,如此便難以用寬容的心來原諒和接受他人的不同見解,於是就很難活得快樂、自在。
心靈鑰匙
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隻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人的心若死執於自己的妄念,不肯放下,那麼你的生命質量也隻能達到這種程度而已。我們要想解脫,就一定要先了解自己內心的毛病,麵對現實、麵對社會,走出執著,做到“不妄念”,以包容來圓融世相、超脫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