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第一章

孩子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

培養孩子內在的勇氣

勇氣,是一個人積極進取的動力。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應把對他勇氣的開發和培養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現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了這樣的概念:勇敢和堅忍是受人尊重的,懦弱和膽小是被人瞧不起的。

擔心孩子受到意外傷害,是每一個做父母的人經常慮及的事。如果父母僅僅擔心孩子的安危,過分地強調危險性,為防萬一而犧牲了孩子接受鍛煉的機會,這樣,孩子得不到鍛煉,勇氣也就無從培養。

某些成年人看來是危險的事情,認為不適合孩子們做的,實際上孩子是可以勝任的,隻是父母出於愛心或對孩子的能力缺乏正確的認識,導致阻止孩子去探索新的事物,熟悉新環境,剝奪了孩子鍛煉自身的機會。所以受到過多嗬護長大的孩子,自然會具有缺乏勇氣的弱點,對他的人生會有不良的影響。

一個人是否具有勇氣和自信心,是他能否獲得你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父母經常這樣對孩子說:“你能行!”這就是要鼓勵他充滿自信,讓他有勇氣去做一切他想做的事。

尤其在處境困難的時候,自信心顯得特別重要,而是否有勇氣往往決定事情的成敗。在孩子小時候,千萬不要主動替他做事,哪怕是那些對他來說有些難的事情。這就是為了培養他敢於麵對挑戰的勇氣,從而增強他獨立做事的能力。

父母對孩子的過分保護會使孩子失去自信和勇氣,久而久之,孩子會產生強烈的依賴心理,並認為自己不能做什麼,沒有力量。

作為父母在對孩子的關心上是非常有分寸的,不過分地嗬護他,而是培養他在各方麵都具有獨力的能力。對孩子來說,有些時候應該不逃避各種危險,學會去麵對、去忍受,因為長大之後的生活環境需要忍受的東西更多。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獨立和勇敢的精神是為了他日後更好地工作、生活。

可以肯定地說,一個碰傷的膝蓋是容易治愈的,而受了傷的自信心和沒被開發出來的勇氣是終身難以實現其真正的作用的。

父母不必事事包辦,許多事情孩子自己完全可以做得很好,這一點非常重要。放心地讓孩子做自己的事,讓孩子認識到“我能行”,能夠培養出孩子的自信和勇氣。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事先假定孩子什麼也做不好,什麼也不用做,所以事事都會阻止他們自己幹,都要替他們代勞。殊不知,這樣的結果會使孩子慢慢地對自己失去信心,失去了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鍛煉自己的自覺性。

對於孩子的教育,我們一直在努力避免這樣一種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用激勵的辦法去促使孩子主動做事,在行動的過程中而不是以年齡劃線去阻止孩子做某件事情。

“你能做好”,是對孩子教育首先預定的一個前提。要堅定地認為孩子和大人一樣能把事情做好,孩子隨時隨地都應該學習生活的本領,盡管他可以學不好或做錯事情。但其中的道理和大人學習做事一樣,有成功也有失敗,不能因失敗而影響孩子發現自身的價值,關鍵之處在於孩子是否敢於失敗,敢於麵對失敗,同時他們的自信和勇氣不要受到影響。

作為父母要時常鼓勵孩子主動做事情,既不打擊他,也不過分表揚,因為過分的表揚容易使孩子產生驕傲的情緒。

在鍛煉孩子勇氣方麵,英國人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英國西南部的瓦伊河畔,有一所由少年探險組織建立的河流探險訓練中心,專門為孩子們提供進行探險活動的機會,以訓練他們的勇氣和堅強的意誌。

在這裏,孩子們每天一早就來到河邊,由專門的人負責教他們遊泳和劃船。訓練是艱苦而緊張的,每一次練習都有孩子落水,也有些人受傷。在激流中拚搏,需要具有堅強的意誌和勇氣。孩子們在這裏不僅僅學習了劃船等技術,更重要的是鍛煉了他們的意誌,培養出勇敢的精神,同時也懂得了互相互愛和團結合作。

在英國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活動,目的不是為了學習某種技巧,而是為了鍛煉孩子的意誌和勇敢精神,為以後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各方麵的準備。

由此可知,英國人的這種做法是值得提倡和推廣的。

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要反複地強調,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讓他自已去做,千萬別替他去做。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準則。這對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個很好的準則。

替孩子做他們能做的事,是對他們積極性的最大打擊,因為這樣會使他們失去實踐的機會,這樣就等於在對他們說:“我不相信你的能力、勇氣。”

如此一來,孩子會感到危機、不安全。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夠用自己的能力去對付要處理的問題的基礎上。如果孩子不自信,何那來安全感呢?

有個孩子的父親去世了。他的母親倍加疼愛他。當孩子4歲時,母親還是整天喂他吃飯,給他穿衣穿鞋。當他長得再大一些的時候,他仍然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扣衣服上的紐扣,也不會穿鞋。而和他同齡的孩子做這些小事都做得很好,相比之下,他顯得手忙腳亂,而且很可憐。有人告訴他的母親,讓他學習自己去做這些事情,因為像他這麼大的孩子應該學會穿鞋戴帽。可是他的母親卻說:“我愛我的兒子,他現在是我的一切,我寧願為他做出更多的犧牲。”

這位母親並不知道,她這樣做對孩子的發育是有害的。實際上,她對兒子的愛是對兒子的可憐。她認為她是一個好母親,她把自己的一切都貢獻給了孩子,卻不知道她的做法實際是在告訴兒子你是無能為力的,沒用的,不行的。這種超常或過分的愛引起的負效應是很多的。例如孩子會產生極強的依賴性,他可以什麼都不幹,不想學習做什麼事情,隻顧自己玩耍。而有一天媽媽不再這樣照顧他,便會有失落感。

母親這樣的無私行為實際上是自私的,因為她忽略了兒子本身成長發展的需要。

等孩子長大之後,這位母親還是一如既往,不斷地替他做事情。孩子這不會做,那不願學,更使他感到自己不如別人,甚至認為自己是一個無能的人,沒有勇氣和同學們在一起。

這樣的孩子,他將麵臨一個陌生的世界,毫無準備。

我們要是替孩子們做他們自己能做的事,我們就是告訴孩子,我們比他們強,比他們靈活,能力比他們大,比他們有經驗,比他們重要。我們顯示我們的偉大,他們的渺小。如此教育成長的孩子,人高體大,儀表堂堂,卻是畏畏縮縮,缺乏勇氣與能力。他們失去了獨立的能力,怎麼能有一個美好的將來呢?

在德國古代的時候,兒童就被當作獨立的成人來對待。貴族們往往讓自己的孩子離家到另一個城堡的其它貴族那裏進行學習怎樣作真正的騎士。他們認為就是在離家獨立成長的過程中,可以使孩子具備一個騎士所應有的素質和知識。可見,對孩子獨立意識的重視,對一個民族和國家發展是何等重要。

其實,注意考慮到了孩子作為一個未成年人的能力範圍和性格特點,應該放手讓孩子去鍛煉去挑戰困難,以培養孩子自立自強的品質。這種傳統意識至今並未遭到摒棄,這種做法應該得到極力推崇。

孩子在感到不安和無能的時候,會習慣本能式地到父母那裏尋求慰藉,他們知道父母的愛會給自己以溫暖與支持。因此為了確保可以一直獲得這種舒適的感覺,有些孩子一直把情感的支點靠在父母身上。而這些人在交出了自己情感領地的獨立權的同時,也就不得不接受他人對自己的情緒支配。

一些在此方麵有心理障礙的人,情緒上通常高度依賴別人。因為他們沒有自我感,自己不能為自己創造心理上的滿足。為了支持自我,在思想、價值和行為上,他們都依靠別人。他們按照父母或其他權威者的樣式思考和行動。他們的自我感實際上是他人的反映,而由於他們精神世界的寄生性,所以當他們依賴的權威體係一旦坍塌,他們通常會陷入一種絕望而危險的境地。

真正具有獨立精神的人對自我意識有一種強烈的需要,他們不借助這樣那樣的依賴就形成自己的意向,作出他們自己的決定,自我實現的方向指引著他們履行自己的動機和紀律。

由於這類依賴意識相對而言更具隱蔽性,所以就對父母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父母必須追問自己對孩子的愛當中是否有這樣的成分:固然知道應該讓孩子獨立,但由於害怕失去孩子,而總希望孩子生活在他們為孩子所設想安排的狀態裏。

替孩子做太多的事,會使孩子失去實踐和鍛煉的機會。這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如此,更嚴重的是過分地為孩子做事,實際上等於告訴孩子他什麼也不會做,是個低能兒,他必須依靠父母,否則就不能生活。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一旦走上社會便會無所適從,會到處尋找幫助,然而家庭之外是找不到父母式的照顧的,獨立意識更無從談起,這實際上是害了他們。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應十分注意對孩子獨立精神的培養。孩子剛出生還是嬰兒的時候就往往單獨睡在搖籃中,而不是母親的懷抱裏。孩子的哺乳時間有嚴格的規定,如果不到規定的時間,即使他怎樣哭鬧,母親也不會隨便喂奶。

有人認為這種行為有些殘酷。實際上從幼年開始教育訓練孩子的獨立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其實,無微不至的關懷往往會造成孩子能力低下,同時也不為孩子全部接受。進入少年的孩子經常與父母發生衝突,有許多情況是對父母關懷他們的一種反抗。他們不願讓別人看到自己是個無能無用的人,他們需要在人們麵前顯示自己的存在,顯示自己的能力,父母的包辦自然造成他們的反抗。

磨煉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從一個人成長的一般規律看,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磨礪意誌,順境當然可出人才,逆境更可出人才。在逆境中經過挫折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更強競爭力。因為,逆境中奮鬥的人既有失敗的教訓又有成功的經驗,更趨成熟。他們能把挫折看成一種財富,深諳隻有失敗才可能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敗的基礎上的,因此更具有笑對挫折、迎難而上的風範。

要想讓孩子具備能夠勇敢麵對挫折的能力,必須從小磨煉他們的心理承受力。

挫折,簡言之就是遇到困難,或者失敗。挫折感就是這種困難或失敗在心理上的感受。當然這種感覺是不好過的,因為它使你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者難以得到滿足。然而對不同的人而言,確切地說是對意誌品質不同的人來說,挫折的意義極為不同。

人的一生要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但他必須成為一個堅強的人。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很容易被困難打垮,而一個堅強的人往往在挫折中找到成功的途徑。我們教育他必須能夠接受失敗,否則無法養成持之以恒的性格。讓他從一開始就學會忍受失敗帶來的負麵影響,並勇敢地麵對它。

在教育中盡力讓孩子懂得一個道理:犯錯誤,甚至失敗都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關鍵是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要走極端。有些愛走極端的孩子,甚至用自殘來避免失敗,因為他們害怕不能滿足父母、老師的期望而焦慮甚至恐懼。少年時代,掩蓋對失敗的恐懼感的最普遍方式就是酗酒、打架。這些壞行為都是孩子們到了最在乎別人對自己看法的年齡後才開始的,並非巧合。

許多經驗告訴我們,隻要從小培養孩子勇敢、堅強、自信的心理,采用理解、信任、鼓勵、談心的方式幫助他們,那麼,一些不良的極端行為自然能夠避免。

人的自我欺騙的能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對教會孩子以現實為基礎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視的。一個人隻有麵對現實,才會有所成就。很多人不能麵對現實,整日沉浸在幻想之中,就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心理。

雖然,人總是不可避免地受製於逃避現實的心理,但也必須學會麵對現實。在我們的日常言行舉止的教育中,要盡量讓他的行為既有利於自己又有利於別人。

為了防止孩子形成自我欺騙的心理,應教育他要按照世界真實的樣子認識它,並做出恰當的反應和決定。

許多的父母沒能教會孩子這方麵的技能,反而教得孩子不能麵對現實。有些人總想保護孩子不受殘酷現實的影響,結果更加強化了他們的逃避心理。父母在不自覺中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後果,可以說是一種犯罪。

不管有多麼痛苦,都要幫助他正視現實。當孩子向你解釋事實,教他處理問題時,他就會漸漸明白:父母有能力來麵對和應付那些哪怕是最困難的處境。

每當這時,孩子必會說:“我也能做到。”

我們知道,人有多大的力氣也難以把自己提起,人要戰勝自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能戰勝自己就是對自己控製的成功。

情感的自我控製是一個人必備的基本素質,也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心理要素之一。要想讓孩子學會控製情感。必須以毒攻毒,用以情感為基礎的解決辦法來解決情感問題。

訓練孩子認識和了解情感在身體上的反應非常重要。這樣他就能逐漸學會自我控製。

當孩子生氣時,臉色通紅,身體發抖,處於過度緊張狀態,在姿勢、麵部表情和體態上都有表現。而這時就要孩子首先認識這些標誌,然後通過深呼吸、分散注意力等方法,使自己身體平靜下來。

有了好的控製能力,孩子就會正確地認識自己,並且對周圍的幹擾無動於衷,以一種輕鬆的心情麵對一些不好的事情,而不是一怒而起。這對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上都有極好的作用,並能夠在將來的生活中諧調地處理好一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全麵的人才,這一點已在前麵敘述過。在孩子的教育中特別強調多方麵的培養。隻要孩子願意,他所想學的父母都盡量滿足他。隻要是對孩子成長有利的事,我們都不要去反對他,也不限製他的某些事情。

很多父母先入為主地希望孩子成為他們想像中的人才,過早地為孩子選定專業方向,憑自己的喜好去培養孩子,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

某些父母由於自己喜愛藝術就逼著孩子去學習繪畫、音樂,根本不顧孩子的感受,也不會用有效而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這樣的做法隻能令孩子反感,還有可能反將孩子本身就具有的愛好抹殺掉。

孩子在早期教育中學到了大量的知識,也有許多非常有意義的愛好。但這些都是他主動要求學的,並且每做一件事都充滿強烈的興趣。他在學習中找到了樂趣,在愛好之中享受了美好的童年。

但是,對於孩子,我們並沒有要求他把所有的知識都學到登峰造極。因為這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培養全麵的人才並不等於造就無所不能的超人。人都有缺點,人不是萬能的神,所以不可能麵麵俱到。

因此要鼓勵孩子從事藝術方麵的活動。他喜歡畫畫,喜歡音樂,就給予他支持和鼓勵,因為這些愛好有助於增強他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但這並不意味著非要把他培養成一個藝術家。

當孩子迷上了某種與他先天條件不相適應的事物時,父母有責任幫助孩子做出選擇。因為多方麵培養並非要求麵麵俱到或平均使用力量,還必須視環境、條件是否許可,尤其是要根據孩子的身心特點、興趣愛好、發展前景而因材施教。年幼的孩子天生都很自信,即使麵對無法逾越的困難和無數次失敗,這種自信絲毫不減弱,這當然是非常好的事。盡管有經驗的人早就看出沒有可能成功,小孩子卻天真地相信隻要堅持下去,最終會成功的。孩子有這樣堅韌的毅力是令人讚歎的。但是,在孩子不能對自已做出正確的判斷的時候,父母應該承擔起這一重任。

不能讓孩子在沒有成功可能性的路上白白耗費寶貴的生命。一旦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抓住機會教他學習現實地思考問題。這是孩子漸漸走向成熟的關鍵所在。

能夠爭取的就盡量爭取,應該放棄的果斷地放棄,因為這是一種智慧,也是很多人時常麵臨的難題,也是對人生的一種考驗。

八、九歲的孩子都有成為英雄的欲望,這幾乎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情結。了解孩子的心情,他們這時正處在既懂事又不懂事的階段,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而又顯得太著急,他們想成功,想征服世界,幾乎所有孩子的遠大抱負都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父母對孩子的正確指導特別重要。否則,孩子會在不成熟的心理中做出錯誤的選擇,浪費寶貴的時光。如果孩子想當武士,想成為將軍就是基於想作英雄的情結。為了讓他在內心深處懂得做人的道理,我們並不要像一些父母那樣簡單地否定他,而是先給他講當武士必需的條件後,再來慢慢開導他。

當孩子聽了你的話,讓他對對英雄的涵義有了真正的認識,懂得了既會爭取又會放棄的道理。這對他以後的人生道路起到了極大的積極作用。在以後的日子裏,無論麵臨怎樣的境況,他都能夠憑自己的理智做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