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類舞蹈形式各異,個性特征較為明顯。有《渾身板》、《看兵書》、《跑報子》、《老鼠嫁女》、《十不閑》、《漁鼓簡板》、《地遊遊》、《紡織舞》、《耕種舞》等,既有反映勞動生活的,又有具有諷喻意味的,還有富有哲理、寓意深刻的。多數舞種僅在一兩個縣內活動。
二鬼摔跤
“二鬼摔跤”又名“二鬼搬跤”、“二鬼打擂”、“摔跤比賽”等。是山西傳統節日中常見的一種藝術形式。晉中、晉北、晉南皆有流傳。臨汾地區古縣的“二鬼摔跤”較有代表性。
該舞由1人扮演,表現的卻是2人格鬥扭打的摔跤動作。1個人何以能以假亂真地表現2人摔跤的動作、形態呢?其奧妙就在於它的道具製作。在一塊長方形的木板上,置兩個摟抱在一起的假人身模型,模型內以木架代骨骼,中間墊棉花或海綿,外麵用布縫成人體形,上安兩個麵相對的頭。表演時,將上身模型綁在演員背上,表演者身體前俯90度,兩手握一雙小腿模型撐地,代表甲方的兩腿,演員的雙腿代表乙方,再分別穿上兩件蓋膝長袍,裝扮起來,宛若2個大漢緊緊拽扯的形態。
摔跤開始,表演者或進或退,或俯或仰,時而直線走,忽而繞圈行,表現雙方在互相窺測,伺機進攻,這是舞蹈的相持階段。在格鬥過程中,演員的身體前後搖擺,左右移動,使背上的模型扭在一起,力的抗衡,增強了表演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於是,演員的手腳互相磕碰,體現出甲、乙方乘機絆倒對方的情景。漸漸地,場上的摔跤進入緊張的決鬥之中,演員不時地雙手離地,雙腳旋轉,形成扭打掄轉之勢,正當進入全力拚博,緊張的打滾摔跤的格鬥高潮時,演員突然甩開外套,表演嘎然而止,露出原形,原來是1個真人背著2個假鬼。
舞蹈一般不用樂器伴奏,有的地區以打擊樂相伴,古縣使用的是堂鼓、京鑼、小鑼、小鑔,鼓點有[亂棰]和[收點]。
張公背張婆
“張公背張婆”也叫“啞老背妻”,“老背少”,“豬八戒背媳婦”等。流傳於山西大多數地區,活動於年節之時。
它是由1個人扮演2個人物而表演的舞蹈形式。在舞者的身前綁1個假人上身的道具,與舞者的下身組成1個人;在舞者的身後綁1個假人下半身的道具,與舞者上身組成另1個人。表演時,上身表演的是1個角色,下身表演的則是另1個角色。以舞者行走時雙膝微屈,步履沉重,來表現背著1個人行走的負重感。
表現的內容,多是有不同缺陷的人經過相互幫助,克服重重困難,最後達到實現自己美好的願望和目的。如“張公背張婆”,通過擦汗、喘氣、捋胡子、伸腰、揉腿等動作,來表現一對年邁夫婦急切趕路的艱難行程。而在“老背少”中,則是通過尋路、過河、上坡、下山、觀望等比較誇張的動作以及少妻喜、驚、笑、憂的表情及對丈夫的嬌嗔、關愛等表演,表現夫妻間的恩愛。
伴奏多用打擊樂。
火流星
“火流星”又名“火蛋舞”,“耍火炭”。在山西流傳較為廣泛,是民間社火隊伍中的重要形式之一。
將2個內裝木炭或蘸有油的棉球分別置於2個小碗狀的鐵絲籠頭內,為道具。舞者將其搭於頸部,垂於胸前,兩手握著繩的兩側起舞。白天,碗內置水,成為水流星,夜晚點燃木炭或棉球,如火樣的流星閃閃爍爍。
舞時,有雙手交錯向前的“掄轉”,有雙手同時進行的“大掄轉”,也有舉過頭頂的“大平轉”。舞步簡便,可前進、後退、跪著、站著等,有時也有躺在地下表演的“烏龍絞柱”、“烏龍掃尾”、“舉火托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