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俄羅斯文學

第一章 安德列耶夫

Л.Н.ЛеонидНиколаевичАндреев(1871~1919)俄國作家。生於小官吏家庭。1897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法律係,當過律師和一些報紙的法院采訪員。20世紀初,因與高爾基接近並受社會上革命情緒的感染,對革命抱有一定的同情。1905年革命時曾將住宅提供給社會民主黨人作為秘密活動場所,因而被捕入獄。出獄後,在國外繼續支持革命。斯托雷平時期,思想漸趨反動。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持沙文主義立場,任資產階級報紙《俄羅斯意誌》文學欄主筆。十月革命後僑居國外,死於芬蘭。

安德列耶夫於學生時代開始文學活動,其創作始終充滿矛盾。短篇小說《巴爾加莫特和加拉西卡》(1898)、《小天使》(1899)、《在地下室》(1901)表達了對城市下層居民的同情。《滿貫》(1898)和《標新立異的人》(1902)等揭露小市民的瑣屑無聊。他從抽象的人道主義出發,認為社會上所有的人同樣受苦受難(《上尉卡勃魯科夫生活片斷》,1898),惡的根源不在社會,而在人的內心(《深淵》,1902)。他對黑暗的現實表示強烈的不滿,同時流露出懷疑主義和悲觀主義(《牆》,1901;《瓦西裏·費維伊斯基的一生》,1903)。中篇小說《紅笑》(1904)揭露日俄戰爭的殘酷,反對一切戰爭。

1905年以後,在劇本《向星星》(1906)、小說《省長》(1906)和《七個絞刑犯的故事》(1908)中反對專製製度,同情革命者,而在另一些作品中則把革命寫成無政府主義的暴動。小說《黑暗》(1907)中的革命者在"真理"啟示下放棄鬥爭,劇本《饑餓王》(1907)以起義者首領投降富翁而告終,小說《薩什卡□日古廖夫》(1912)則把革命寫成沒有意義的暴亂。此外,劇本《人的一生》(1907)、《黑色假麵》(1908)、《安那太馬》(1910)等,強調人生的無意義和不可知,以神秘主義宿命論掩蓋階級矛盾,而《挨耳光的人》(1916)則譴責資本主義世界喪失人性。

安德列耶夫的許多著名作品構思奇特,情節集中,大量運用象征手法,許多人物失去個性而被抽象成概念化的"人"。他不同於傳統的現實主義,也不同於當時流行的現代主義流派,藝術上獨具一格。

第二章 沃羅夫斯基

В.В.ВацлавВацлавовичВоровский(1871~1923)俄國革命家、政論家、文學批評家。生於莫斯科一波蘭工程師家庭。在莫斯科高等技術學校求學時加入大學生革命小組,1894年起為"莫斯科工人聯盟"成員。不久以革命活動遭到囚禁(1897~1899)和流放(1899~1902),1902年流亡國外。1903年後屬於布爾什維克派,先後為列寧的《火星報》撰稿,參加《前進報》和《無產者報》等的編輯工作。1905至1911年為敖德薩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南方局組織者之一。1912年再次被流放。1915年後在國外從事革命工作。十月革命後先後任駐斯堪的納維亞各國全權大使(1917~1919)、駐意大利大使(1921~1923)。1923年參加洛桑會議時被白匪殺害,遺體葬於莫斯科紅場。

沃羅夫斯基學識淵博,通曉6種歐洲語言。文學評論約占他的論著四分之一,是其著述主要部分。他的批評活動於19世紀末在流放地開始,而其開展則主要在斯托雷平反動時期,他利用這一武器來配合政治鬥爭。在《戰後之夜》(1908)、《論現代派的資產階級性》(1908)、《巴紮羅夫和沙寧》(1909)、《列奧尼德·安德列耶夫》(1910)等文中,他批判現代派和頹廢派所宣揚的享樂主義和悲觀主義思想,指出文學上的反動隻是重複社會上的反動思想;這些文學冒充進步或革新純係神話,它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所產生並為他們"自我慰藉所需要的腐爛的果實";而作者的反人民的傾向必然毀滅自己的創作才華。在1908至1912年發表的關於別林斯基、杜勃羅留波夫和皮薩列夫等評論中,他捍衛革命民主主義者的優良傳統,闡明他們同自由主義貴族的本質區別,反對當時自由派利用他們為自己張目。沃羅夫斯基要求文學從社會的運動和發展中反映其主導的趨勢。他肯定契訶夫、布寧、庫普林等舊現實主義作家的創作能夠描繪生活中"基本的、最重要的特征",具有認識意義;同時指出他們隻看到社會過程的前一半,即舊事物的瓦解,卻忽視這個過程的後一半,即新事物的誕生。他認為,能表現新興的無產階級和革命群眾的,隻有無產階級作家。他歡迎並捍衛革命"海燕"高爾基,並從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來分析高爾基的思想和創作的發展(《論馬·高爾基》,1902;《馬克西姆·高爾基》,1910)。雖則他在這方麵的論述中有一些觀點值得商榷(《再論高爾基》,1911;《兩個母親》,1911),但總的說來,卻為高爾基研究以至無產階級文學的理論基礎的奠定作出了貢獻。

沃羅夫斯基和普列漢諾夫、盧納察爾斯基是俄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開創者。他強調文學的階級性和黨性,斷言任何作家必然具有傾向性,批評所謂創作"自由"和"純藝術"的虛偽性,並有力地證明進步或反動的世界觀在文學真實反映現實上的正負作用。他的評論文章具有強烈的論戰性質,同時表現出透徹的邏輯和細膩的鑒賞力。在中國,30年代就翻譯介紹過他的文集,新近又出版了他的《論文學》一書。

第三章 柯甘

П.С.ПетрСеменовичКоган(1872~1932)蘇聯文學史家。1896年莫斯科大學文史係畢業。1910年任彼得堡大學文科副教授。十月革命後任莫斯科大學教授。1921年國立藝術科學院成立,當選為院長。從1895年開始寫作,在《俄羅斯思想》、《現代世界》、《教育》等俄國刊物上發表文章,主要著作有《西歐文學史綱》(1903~1910)、《古代文學史綱》(1907)、《現代俄國文學史概論》(1~3卷,1908~1912)、《偉大的十年文學》(1927)及《西歐戲劇史》(1934)等。柯甘在十月革命前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擁護者,同唯心主義批評家艾亨瓦爾德、梅列日科夫斯基、格爾申宗等人進行論爭。他的《古代文學史綱》是十月革命前俄國文學研究界比較進步的一部文學史著作,是當時大學文科的唯一的教科書。他的論述蘇聯文學的《偉大的十年文學》早在1930年就由夏衍譯成中文,是最早介紹到中國來的蘇聯文學史著作。

第四章 勃留索夫

В.Я.ВалерийЯковлевичБрюсов(1873~1924)蘇聯俄羅斯詩人、作家。生於富商家庭。1899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語文曆史係曆史專業。早年受法國象征派魏爾蘭、馬拉梅的影響。詩文集《俄國象征派》(1894~1895)大部分是他的詩作,表現了個人主義和神秘主義的傾向。1905年的革命使他開始麵向現實。這一時期的作品如《花環》、《現代生活》等具有完整的形象,體現了他獨特的革命情緒,但同時也流露出一種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傾向,認為革命就是要破壞一切("破壞──我跟你們一起;建設──不行!"),列寧曾稱他是"無政府主義詩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接近高爾基。曾研究並翻譯亞美尼亞曆史和文學作品。1920年加入共產黨。曾在人民教育委員部、國家出版局、高等文藝研究院和大學任職,是蘇聯早期文化教育組織活動家。著有詩集《在這樣的日子裏》(1921)、《瞬間》(1922)、《遠方》(1922)、《趕快!》(1924)等,歌頌列寧和十月革命。此外還有《詩的科學》(1919)、《俄羅斯詩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1923)等論著。高爾基稱他為"俄羅斯最有學問的作家"。他同勃洛克一起,為發展蘇聯革命詩歌做出了貢獻。

第五章 鮑格丹諾夫

А.А.Александр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Богданов(1873~1928)俄國社會活動家、作家。原姓馬林諾夫斯基。1899年畢業於哈爾科夫大學醫學係,早年參加過民粹運動。1896年起為俄國社會民主黨黨員,1903年加入布爾什維克派,1905年被選為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1909年成為"前進派"首領,後被開除出布爾什維克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醫生被派往前線。1918年以後主要從事"無產階級文化"工作。1926年在莫斯科建立一個輸血研究所,在一次試驗事故中死亡。他的哲學著作《經驗一元論》是宣傳馬赫主義的代表作,曾受到列寧的尖銳批判。文化方麵的主要著作是《普遍組織的科學》(2卷,1913~1917)。此外還有《科學和工人階級》(1918)、《工人階級發展中的無產階級文化因素》(1920)、《論無產階級文化》(1904~1924)等。他力圖把"組織科學"的原則運用於無產階級文化的發展,主張創造一種特殊的"無產階級文化",拒絕吸收過去的一切文化遺產。十月革命後,他是無產階級文化協會的主要理論家。還寫過《紅星》(1907)和《曼尼工程師》(1912)兩部關於未來的科學幻想小說。

第六章 希什科夫

В.Я.ВячеславЯковлевич□ишков(1873~1945)蘇聯俄羅斯作家。生於商人家庭。1894至1915年在西伯利亞居住。同情與擁護十月革命。1908年開始發表作品。曾應高爾基的邀請至列寧格勒從事創作。作品多以西伯利亞農民生活為題材,如早期的中篇小說《大森林》(1916)等。革命後寫了許多反映西伯利亞遊擊隊活動和人民英勇鬥爭的作品,如長篇小說《夥伴們》(1923)、《烏格留姆河》(2部,1933)等。還著有描寫18世紀農民起義的長篇曆史小說《葉美利揚·普加喬夫》(3卷,1938~1945,獲1946年度斯大林獎金)。衛國戰爭期間,寫了《驕傲之家》、《暴風雨》、《謝遼沙》等反映蘇聯人民反法西斯鬥爭的特寫和短篇小說。

第七章 普裏什文

(1873~1954)蘇聯俄羅斯作家。生於商人家庭。早年因"自由思想"被開除出耶列茨中學。1897年在裏加綜合技術學校上學時,又因參加馬克思主義小組被捕。1902年畢業於德國萊比錫大學農藝專業,回國後任農藝師,寫過有關農業的著作和論文。後棄農從文,潛心研究民間文學和人種誌學,致力於文學創作。旅行俄國北方地區後,寫成《在飛鳥不驚的地區》(1907)等特寫集。遊曆克裏米亞和哈薩克斯坦後,又發表了《亞當和夏娃》(1909)、《黑色的阿拉伯人》(1910)等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任戰地記者,寫過許多特寫。十月革命後,一度從事教育工作,並鑽研方誌學。1925年發表物候筆記《別連傑的水泉》,後加補充,更名為《大自然的日曆》(1935)。20年代開始寫作自傳體長篇小說《惡老頭的鎖鏈》(1923~1954)。代表作中篇小說《人參》(1933)描寫北方山林的絢麗景色,用人參象征大自然的富饒和生命力,禮讚人的創造力和智慧,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和人的關係的深刻哲理思考和細膩的觀察與感受。還著有童話《太陽的寶庫》(1945)。他善於刻畫兒童心理,擅長描繪大自然。高爾基對他的創作評價甚高,稱他為"詩人和哲人"。

第八章 福爾什

О.Д.ОльгаДмитриевна□орш(1873~1961)蘇聯俄羅斯女作家。生於沙俄將軍家庭。幼年喪母,父死後離開高加索前往莫斯科求學。當過繪畫教師。十月革命後從事教育和出版工作。1907年起發表短篇小說,早期作品受到象征主義的一些影響,後來現實主義成分逐漸加強。作品有長、短篇小說和電影劇本等。她的主要成就是曆史小說。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硬漢》(1925)、《同時代的人》(1926)、《拉季舍夫》(1932~1939)、《米哈伊洛夫斯基堡》(1946)及《自由先驅》(1950~1953)等。

第九章 盧納察爾斯基

А.В.АнатолийВасильевичЛуначарский(1875~1933)蘇聯政治活動家、文藝評論家、劇作家。1875年11月23日生於烏克蘭一個開明的高級官員家庭。在中學時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並向工人進行革命宣傳。1895年加入共產黨,同年進瑞士蘇黎世大學,受業於經驗批判主義創始人之一阿芬那留斯,同時與僑居瑞士的普列漢諾夫及其"勞動解放社"有密切聯係。1898年回莫斯科從事地下工作,次年被捕,在獄中和流放地度過6年左右。1904年赴日內瓦,擔任布爾什維克周刊《前進報》和《無產者報》編輯,堅決反對孟什維克機會主義,甚受列寧器重。在1905年第三次黨代表大會上做過關於武裝起義的重要報告;不久返回彼得堡,協助列寧創辦《新生活報》等,再度下獄。1908至1910年參加鮑格丹諾夫為首的"前進報派"的派別活動,在經驗批判主義影響下提出"造神說",主張把人類的集體潛力加以神化,創造一種"勞動的宗教",因此列寧對他作了"同誌式的鬥爭"。1912年完全脫離"前進報派",重新為布爾什維克報刊撰稿。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堅持國際主義立場。1917年二月革命後在組織上正式回到布爾什維克行列。十月革命期間在彼得堡革命軍事委員會掌管宣傳,勝利後至1929年任教育人民委員。1918至1920年兼任革命軍事會議特派員。1927年起協理外交事務。1929年起任中央執行委員會所屬學術委員會主席。次年當選為科學院院士。1933年被委派為駐西班牙大使,同年12月26日於赴任途中在法國病逝。蘇聯共產黨中央發布訃文,稱頌他是"功勳卓著的老布爾什維克革命家,傑出的蘇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者"。

盧納察爾斯基擔任教育人民委員期間,曾大力改革和發展全國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整頓科學研究機構,建立工農知識分子隊伍,引導老知識分子為蘇維埃政權服務,爭取和團結西方文藝家,積極推動文學、戲劇、電影、音樂、美術和出版事業,並親自在高等院校講授俄國和西歐文學史。他參與製定了具有曆史意義的《關於黨在文學方麵的政策》(1925),提倡文藝創作的多樣化和各種流派、風格及手法在社會主義大前提下爭鳴競豔,支持一切有益的探索和創新,主張對藝術家采取寬容態度,"隻要他們熱烈希望為革命事業服務"。1920年,由於沒有反擊無產階級文化協會負責人企圖擺脫黨的領導的要求而受到列寧的批評。

從1902至1933年,盧納察爾斯基的著作涉及哲學、曆史、教育、科學、外交、宗教、建築等許多領域,其中文藝論著所占比重最大,共約2,000種。十月革命前,他一再闡述文藝家同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必要,探討無產階級藝術理論,說明藝術的階級性以及繼承和革新的關係,推薦高爾基和尼克索的創作,批判頹廢派和沙文主義傾向。當時他尚未完全糾正唯心主義的謬誤(《實證美學的基礎》,1904),1908年以後一段時期的個別文章帶有"造神說"的印記。革命後,他堅決抵製否定文化遺產的虛無主義思潮,極力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觀點評論從拉季舍夫到柯羅連科等俄國古典作家,著重指出他們的作品的現實意義,點明其可供借鑒的方麵和應該排斥的方麵。他積極參加20年代初至30年代初關於文藝政策、作家的政治思想立場、創作問題和文藝學的曆次大論戰,從極"左"派攻訐下維護高爾基及其他老一輩文藝家,熱情支持富爾曼諾夫、法捷耶夫、肖洛霍夫、革拉特科夫、潘菲洛夫等後起之秀。他的《列寧和文藝學》(1932)在蘇聯第一次係統地輯錄和闡發了列寧有關文學的言論,為30年代初期國內開展的列寧文藝論著研究奠定了基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一文(1933)論證蘇聯新的文藝創作方法,強調"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一個廣泛的綱領",其中包括浪漫主義等種種手法。他曾寫過評介西文作家的論文,主編過歌德、巴爾紮克、雨果、法朗士等的作品的多卷集,並同羅曼·羅蘭、巴比塞、伯納·蕭、布萊希特有私交。在西方,他是"大家尊敬的蘇聯思想和藝術使節"(羅曼·羅蘭)。

盧納察爾斯基的主要劇作有《國王的理發匠》(1906)、《浮士德與城》(1918)、《奧利佛·克倫威爾》(1920)、《解放了的堂吉訶德》(1922)和《康帕內拉三部曲》(1920~1922,第3部未完成)。作者借用曆史人物或文學作品中的主人公來表現當代的社會衝突和思想矛盾,劇本充滿浪漫主義激情和對陳腐事物的揭露諷刺。

盧納察爾斯基的一部分文藝理論著作和戲劇,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就由魯迅、瞿秋白等介紹到中國。以後又比較係統地翻譯出版了他的論俄羅斯和西歐文學的文章,對中國文藝工作者產生過積極作用。他的重要論著有:《文藝學、評論和美學著作八卷集》(1963~1967),《文論集》(1957),《論戲劇和戲劇創作》(2卷,1958),《在音樂世界》(1958),《論國民教育》(1958),《戲劇集》(1963),《論電影》(1965),《論造型藝術》(2卷,1967)。

第十章 謝爾蓋耶夫-倩斯基

С.Н.СергейНиколаевичСергеев-Ценский(1875~1958)蘇聯俄羅斯作家。原姓謝爾蓋耶夫,生於教師家庭。當過教師,服過兵役。後為蘇聯科學院院士。1898年開始發表作品。1901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思索和幻想》。主要寫小說。早期短篇小說《凍土帶》(1903)等受頹廢派影響,帶有絕望和憂鬱的情調。後逐步擺脫其影響,走上現實主義道路。著名長篇小說有《巴巴耶夫》(1907)、《瓦利亞》(1914)等。愛國主義史詩《塞瓦斯托波爾激戰》(1937~1939)塑造了1853至1856年克裏米亞戰爭中塞瓦斯托波爾保衛者的英雄形象,獲1941年度斯大林獎金。未完成的長篇小說《俄羅斯的改觀》是他最主要的作品,前後寫作時間達45年。其中包括12部長篇、3部中篇和2篇短文,它們有共同的主人公和統一的主題,反映了革命前俄國的社會生活和革命後人民的生活。

第十一章 特列尼約夫

К.А.КонстантинАндреевичТрен□в(1876~1945)蘇聯俄羅斯作家、劇作家。生於農民家庭。幼年和童年在頓河地區度過,生活困苦。1896至1899年在新切爾卡斯克一所教會學校學習。1903年畢業於彼得堡考古學院和神學院。1898年開始發表作品。1906年因作品觸怒了反動當局而被驅逐出頓河地區。農民生活是他作品的基本題材,如《一眼孤井》(1910)、《在市場上》(1913)等。1915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統治者》,激烈地抨擊官僚政客、教會、資產者和貴族,具有明顯的民主主義和現實主義傾向。十月革命後幾乎完全投身於戲劇創作。悲劇《普加喬夫精神》(1924)反映了曆史上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柳波芙·雅羅瓦婭》一劇(1926,1936年上演,1941年獲斯大林獎金)是他的代表作,也是蘇聯早期戲劇創作中的佳品。劇本描寫國內戰爭年代人民的英雄主義和在尖銳複雜的階級鬥爭條件下新人的成長,把社會衝突和家庭矛盾交織在一起,注意心理刻畫,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既平凡又高大的革命知識分子形象。從1931年起,他常住莫斯科。《涅瓦河畔》(1937)是他30年代的重要劇作,生動地描寫了1917年的革命事件,是蘇聯文學中最早刻畫列寧形象的作品之一。

第十二章 諾維科夫-普裏波伊

А.С.АлексейСилычНовиков-Прибой(1877~1944)蘇聯俄羅斯作家。原姓諾維科夫。生於農民家庭。1899至1906年在波羅的海艦隊充當水兵。1903年因參加革命活動遭到逮捕。1904至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參加對馬海戰,兵敗被俘。1906年遣返。1907至1913年僑居國外,深受高爾基的影響。第一部作品集《海上的故事》於1917年出版。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海的召喚》(1919)、《潛艇水兵》(1923)和長篇小說《鹹的聖水盤》(1929)等。代表作《對馬》(2部,1932~1935,1941年獲斯大林獎金)是反映日俄戰爭的長篇曆史小說,揭示了俄國失敗的社會原因和海軍將領的腐敗。衛國戰爭期間寫作長篇小說《海軍上校》(2部,1942~1944),但未完成。

第十三章 阿爾誌跋綏夫

(1878~1927)俄國作家。出生於小貴族家庭。1901年開始文學創作。早期思想比較激進,當時寫的短篇小說《帕沙·屠曼諾夫》、《暴動》、《偷馬賊》、《笑》等帶有自由主義色彩,有時也包含對社會的一些抗議。俄國第一次革命運動高漲年代發表的作品《血跡》、《在白雪上》、《人浪》等,反映了革命鬥爭的某些方麵,但對暴力行動作了自然主義的描寫。短篇小說《蘭德之死》表達了隻有強者才有生存權利的思想。革命失敗後陷入頹唐,成為當時頹廢文學的著名代表之一。長篇小說《薩寧》(1907)宣揚非道德論,鼓吹縱欲,否定任何社會任務和社會理想。主人公薩寧是極端個人主義者,其生活目的首先是"滿足個人的自然欲望"。小說曾轟動一時,但受到了馬克思主義批評家沃羅夫斯基的激烈批評。他主編的文叢《生活》,被高爾基稱為"肮髒的書"。1908至1912年間發表《幾百萬》、《工人綏惠略夫》、《極限》等小說,對革命者作歪曲和醜化的描寫。他還著有《嫉妒》、《戰爭》等劇本。他對十月革命持敵視態度,1923年流亡波蘭,與人合辦白衛報紙《爭取自由》。死於華沙。

第十四章 巴若夫

П.П.ПавелПетровичБажов(1879~1950)蘇聯俄羅斯作家。生於礦山技工家庭。曾任俄語教師。1918年加入共產黨。曾參加紅軍,後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農民報》編輯部工作。1946至1950年為最高蘇維埃代表。1924年出版《烏拉爾史話》。著名的作品《孔雀石箱》(1939)係根據烏拉爾民間傳說寫成,獲1943年度斯大林獎金。作品主人公都是能工巧匠,是世界文學中第一個用童話形式歌頌產業工人勞動的作品,後改編為電影《寶石花》(1946)。

第十五章 勃洛克

А.А.Александр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Блок(1880~1921)蘇聯俄羅斯詩人。生於彼得堡貴族家庭。父親是教授,母親為作家。1898年入彼得堡大學法律係,1901年轉入語文曆史係。1903年同著名化學家門捷列夫的女兒結婚。童年即開始寫詩,受茹科夫斯基的浪漫主義和費特的"純抒情詩"的影響。1903年開始在象征派雜誌《新路》上發表詩作。1904年出版象征派詩作《美女詩草》,以神秘的形象的描繪,歌頌永恒的純潔美麗的女性和"世界之靈",有脫離現實的傾向。1905年革命促使他麵向社會生活,寫了《飽漢》(1905)、《集會》(1905)、《白雪假麵》(1907)、《抒情短詩》(1908)、《雪地》(1908)、《夜晚的時辰》(1911)等詩,表達對祖國對生活的熱愛。長詩《報應》(1910~1921)寫知識分子及其家庭的曆史命運。十月革命後,從事文化宣傳工作。在《知識分子與革命》(1918)一文中,他呼籲知識分子"以整個身體、整個心靈、整個意識諦聽革命",預言俄羅斯將成為一個偉大的新型國家。代表作長詩《十二個》(1918)反映十月革命的偉大風暴和新舊兩個世界的尖銳對立,它根據十二使徒尋找耶穌基督的故事,寫十二個赤衛軍在革命風暴席卷的夜晚,行進在大街上。他們勇敢堅毅,步伐雄健,與象征舊世界的路旁"餓狗"成鮮明對照,表現出詩人精湛的技巧和獨特的風格,但在藝術上仍有明顯的象征主義特點。長詩中出現基督的形象,表明詩人對革命本質的理解有不正確的方麵。政治抒情長詩《野蠻人》(1918)根據在國外旅行的見聞,揭示資本主義文明的醜惡本質,表達了詩人的愛國主義熱忱和對帝國主義的仇恨,但有神秘主義因素,把東西方對立看作人種之爭。他還參加高爾基創辦的"世界文學叢書"的出版工作和其他文學活動。他是俄國象征派詩歌的積極代表,是俄國詩歌史上革命時期新舊交替中承前啟後的大詩人。

第十六章 別雷

А.АндрейБелый(1880~1934)蘇聯俄羅斯作家。原名鮑利斯·尼古拉耶維奇·布加耶夫。出生於教授家庭。1903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數學係。1901年開始發表作品。曾參加象征派。十月革命前著有詩集《藍色天空中的金子》(1904)、《灰燼》(1909)。長篇小說《彼得堡》(1913~1914)以象征性描寫諷刺彼得堡的反動官僚。十月革命後編輯象征派雜誌《理想家論叢》(1919~1922),寫有自傳體中篇小說《柯吉克·列達耶夫》(1922),長篇曆史小說《莫斯科》(3部,1926~1932),回憶錄《在兩個世紀的交接點》(1930)、《世紀之初·回憶錄》(1933)和《兩次革命之間》(1934)。曾從事象征派美學的研究,在詩歌、散文中最早使用數學的方法研究韻律理論,著有《象征主義》(1910)和《韻律即辯證與〈青銅騎士〉》(1929)。

第十七章 托爾斯泰

А.Н.Алексей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1882~1945)蘇聯俄羅斯作家。1882年12月29日生於薩馬拉一貴族家庭。1901年入彼得堡工學院,後中途離校,在象征主義影響下開始文學創作。第一本詩集《抒情詩》(1907),作者自認是"頹廢派"的作品。第二本詩集《藍色河流後麵》(1911)和童話集《喜鵲的故事》(1910),表明作者努力擺脫象征主義的影響,繼承了俄羅斯民間文學和現實主義的傳統。短篇小說集《伏爾加河左岸》(1910)、長篇小說《怪人》(1911)和《跛老爺》(1912),都描寫俄羅斯貴族地主的經濟破產和精神墮落。由於作者尚未完全擺脫象征主義的影響,這些作品寫得並不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以戰地記者身份上前線,到過英國和法國(1916),寫了一些有關戰爭的隨筆、特寫以及小說和戲劇,如特寫《途中寄語》(1915),短篇小說《美麗的夫人》(1916),和劇本《燕子》(1916)、《魔鬼》(1916)、《苦命的花》(1917)等。這些作品表明他的思想感情開始接近人民。

阿·托爾斯泰熱情地迎接了1917年的二月革命,但對接著發生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卻並不理解;出於困惑和恐懼,於1918年秋離開祖國,流亡巴黎,1921年又移居柏林。流亡期間對祖國的懷念使他寫出自傳體中篇小說《尼基塔的童年》(1920~1922)。他還寫了後來作為《苦難的曆程》三部曲第一部的《兩姊妹》(1922),完成了長篇科學幻想小說《艾裏達》(1922~1923)。這個時期他曾錯誤地加入流亡知識分子組成的"路標轉換派"。1922年高爾基來到柏林,與他建立了友誼,使他對社會主義祖國逐漸有了正確的認識。1922年初發表了《給恰伊科夫斯基的公開信》,宣布與白俄流亡集團決裂。次年回到祖國。從這時起,阿·托爾斯泰的創作生活開始了新的階段,他首先寫出一係列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優秀作品,如短篇小說《海市蜃樓》(1924)、《五人同盟》(1925),長篇諷刺小說《涅夫佐羅夫的奇遇或伊比庫斯》(1924),科學幻想小說《加林工程師的雙曲線體》(1925~1927),反映現代生活的小說《藍色的城》(1925)等。代表作三部曲《苦難的曆程》的後兩部《一九一八年》(1927~1928)、《陰暗的早晨》(1940~1941)也在這個時期完成。三部曲以十月革命前夕、革命時期和國內戰爭時期的曆史事件為背景,描寫以達莎、卡嘉兩姊妹和她們的愛人捷列金、羅欣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經曆曲折的道路最後走向革命的過程,表明知識分子隻有與人民相結合才是出路,隻有獻身祖國才能獲得幸福。中篇小說《糧食》(1937,一譯《保衛察裏津》)描寫國內戰爭時期蘇聯人民保衛察裏津的英勇戰鬥。《彼得大帝》(第一卷,1929~1930;第二卷,1933~1934;第三卷,1944~1945,未完成)被高爾基讚為"真正卓越的長篇曆史小說",描寫17世紀至18世紀20年代俄羅斯國內外的階級鬥爭和社會矛盾。作者在承認人民是曆史發展動力的前提下,評價了彼得一世在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既肯定他與大貴族集團進行鬥爭,改變落後麵貌,建立並鞏固地主階級與商人統治的民族國家的曆史功績,也指出他以野蠻的鬥爭手段來反對野蠻勢力,靠殘酷剝削農民來實現各種改革的曆史事實,但對彼得一世企圖"征服世界"(馬克思語)的侵略野心和片麵醉心西歐文化的不良後果,缺乏揭露與批判。

衛國戰爭時期,阿·托爾斯泰寫了大量政論,其中反響最大的有《我們在保衛什麼?》、《祖國》、《人民的血》等。他繼續發掘曆史題材,完成"戲劇故事"《伊凡雷帝》(包括《雌雄鷹》,1942;《艱難的年代》,1943),同時還發表了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短篇小說《伊凡·蘇達廖夫的故事》(1942~1944)。他積極參加社會政治活動,被選為最高蘇維埃代表、科學院院士。曾獲列寧勳章。1945年2月23日於莫斯科逝世。三部曲《苦難的曆程》和《彼得大帝》第一、二卷均獲斯大林獎金。《伊凡雷帝》於作者逝世後的1946年被追授斯大林獎金。

阿·托爾斯泰善於描繪大規模的群眾場麵,安排複雜的情節結構,塑造各種類型的人物形象。他還被認為是一位語言大師。

第十八章 彼列韋爾澤夫

В.□.Валерьян□едоровичПереверзев(1882~1968)蘇聯文藝學家。1901年進哈爾科夫大學物理數學係學習,1902年參加革命運動,1905年被捕並流放。後在莫斯科從事文學工作。十月革命後擔任教學工作並繼續研究文學,1918年被選為社會主義研究院委員。從20年代開始參加《出版與革命》、《文學與馬克思主義》等雜誌的編輯工作,與盧納察爾斯基、弗裏契等共同編纂《文學百科全書》(1929~1930)。他的研究工作重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果戈理的創作。學術上他反對形式主義學派,但陷入了庸俗社會學觀點。他主張直接用作者的階級地位、生活方式來解釋文藝作品,認為藝術家是本階級或本階層的利益的代表者。1928年他同自己的學生別斯帕洛夫、波斯彼洛夫、福赫特等共同出版論文集《文學研究》,把庸俗社會學觀點更加係統化,受到文藝界的批判。1938年肅反時被捕,1956年恢複名譽。

第十九章 楚科夫斯基

К.И.КорнейИвановичЧуковский(1882~1969)蘇聯俄羅斯作家、批評家、翻譯家。童年家境貧寒。靠自學成名。1901年開始發表作品。1903至1904年居住英國,研究英美文學。回國後應勃留索夫邀請參加《天秤》雜誌工作。由於受革命影響,1905年末創辦《信號》諷刺周刊,出版數期後即被取締。後來參加《田地》、《俄羅斯思想》等自由派刊物的工作。十月革命前的著作有《從契訶夫至今日》(1908)、《批評的故事》(1911)、《麵孔與假麵具》(1914)、《當代作家論》(1914)等。他對作家的寫照尖銳、激越,有時甚至帶有主觀、離奇的成分(包括他對高爾基的述評)。1916年應高爾基的邀請,主持"帆"出版社兒童文學部的工作;十月革命後參加世界文學出版社的工作。此後開始兒童文學創作,寫有詩體童話《鱷魚》(1916)、《蒼蠅的婚禮》(1924)等,以遊戲的形式(謎語、笑話等)幫助兒童了解人類的美好品德。他還翻譯惠特曼、馬克·吐溫等人的作品。晚年寫有回憶錄《回憶片斷》(1959)、《同時代人》(1962)等,生動地再現了列賓、柯羅連科、安德列耶夫、高爾基、馬雅可夫斯基等作家、藝術家的形象。

第二十章 別德內

Д.ДемьянБедный(1883~1945)蘇聯俄羅斯詩人。原名葉菲姆·阿列克謝耶維奇·普裏德沃羅夫,生於貧農家庭。1908年畢業於彼得堡大學曆史語文係。1911年開始在布爾什維克報刊上發表詩作(《關於傑米揚·別德內──一個有害的莊稼佬》)。1912年加入共產黨,從此經常為《真理報》撰搞。他運用各種詩歌體裁,特別是寓言,揭露地主、資本家、官僚和神父的罪行。詩體小說《關於土地、關於自由、關於工人的命運》(1917)描寫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十月革命前夕俄國的社會生活,並號召工人階級和農民團結戰鬥。國內戰爭時期是他創作的極盛時期。他的政治諷刺詩(《尤登尼奇的宣言》、《男爵封·弗蘭格爾的宣言》)和抒情詩(《共產主義馬賽曲》等)緊密配合現實政治鬥爭,廣泛流傳於工農士兵之中,發揮了巨大的戰鬥作用。1918至1921年間,共寫作了45本詩集。1923年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授予他"紅旗"勳章。20至30年代,社會主義勞動的題材在他的創作中占著重要地位。《幹勁》(1924)描寫普通工人忘我的勞動和高尚的品質,被斯大林譽為"珍珠"。長詩《大街》(1922)歌頌工人階級光輝的戰鬥曆程,洋溢著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對俄國曆史和俄羅斯性格曾表現出不正確的理解(《從熱炕上爬下來》、《不講情麵》、《皮裏爾瓦》),斯大林對他提出了嚴肅的批評。衛國戰爭時期他創作了不少愛國主義的作品。他的詩歌富於思想性和戰鬥性,通俗易懂,但有些詩顯得有點粗俗。

第二十一章 革拉特科夫

ВасилъевичГладков(1883~1958)蘇聯俄羅斯作家。生於貧農家庭,自幼隨父母到處流浪謀生,當過漁場上的童工、藥店和雜貨鋪的學徒、印刷所的排字工等。中學畢業後,1902年去外貝加爾任教。因參加革命活動被捕,流放3年。1914至1917年在庫班任教,在白衛軍占領期間參加布爾什維克的地下工作。國內戰爭期間當過紅軍誌願兵。1920年加入共產黨。國內戰爭結束後去莫斯科工作。從1932年起,先後擔任過《新世界》雜誌編委、高爾基文學院院長等職。

青少年時期顛沛流離的生活經曆為革拉特科夫提供了豐富的寫作材料。1900年發表短篇小說《走向光明》。1902年開始同高爾基通信。在高爾基熱情幫助下,成長為無產階級作家。1909年寫出反映政治流放犯生活的中篇小說《失去繼承權的貴族》。1917年高爾基在《編年史》雜誌上發表了他的短篇小說《獨生子》(即《深淵》)。早期作品主要描寫工人、貧農和流浪漢的生活。他的作品大多與社會現實息息相關。在國民經濟恢複時期發表的長篇小說《水泥》(1925),描寫國內戰爭結束後工人階級的先進代表格列勃·楚馬羅夫團結廣大工人和知識分子奮發圖強,克服困難,使一個停產幾年、破爛不堪、人心渙散的水泥廠迅速恢複了生產。書中男女主人公格列勃和達莎被譽為蘇聯社會主義建設者形象的始祖。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寫的長篇小說《動力》(1932~1938),生動地塑造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第聶伯水電站建設者的英雄形象。小說表明用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的無窮動力。衛國戰爭期間,他的中篇小說《宣誓》(1944)熱情地歌頌了撤退到烏拉爾的列寧格勒工人的忘我勞動精神。戰後,他寫了自傳性三部曲。第1部《童年的故事》(1949,獲1950年度斯大林獎金)描寫19世紀末俄國農民的苦難生活和他們對地主、財東的初步反抗。第2部《自由人》(1950,獲1951年度斯大林獎金)描述主人公費佳隨父母外出流浪,在黑海漁場幹活,受到漁場工人革命鬥爭的教育。第3部《荒亂年代》(1954)寫費佳和父母被迫返回霍亂流行、饑荒嚴重的故鄉,以及農民生活極端痛苦,走投無路,在革命知識分子的啟發下走上自覺鬥爭的道路。

革拉特科夫終生勤奮寫作,由於他在文學創作上的貢獻,曾兩次獲得列寧勳章。他的作品受到中國讀者的歡迎,魯迅曾稱《水泥》是"新俄文學的永久的碑碣"。

第二十二章 沃朗斯基

А.К.Александр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Воронский(1884~1943)蘇聯文學批評家。生於牧師家庭。1904年加入共產黨。早年在坦波夫、彼得堡等地從事黨的工作,曾被流放、囚禁。1911年開始發表小品文和評論文章。革命後在敖德薩、伊凡諾沃-沃茲涅先斯克等地工作,當過《工人邊區報》等刊物編輯。曾任俄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21至1927年任蘇聯第一個大型綜合性雜誌《紅色處女地》主編,1923至1927年兼任《探照燈》雜誌主編,同時領導"環"出版社的工作。1925至1928年與托洛茨基反對派有聯係,因而於1927年被解除《紅色處女地》主編職務,1928年開除出黨。後脫離反對派,又恢複黨籍。1937年肅反時被清洗,1943年病死。蘇共二十大以後重新恢複名譽。沃朗斯基在任《紅色處女地》主編期間寫過大量評論文章,內容包括文藝理論,作家、作品評介和文學論爭等。他的主要著作有《在接合處》(1923)、《藝術與生活》(1924)、《文學典型》(1925)、《文學劄記》(1926)、《觀察世界的藝術》(1928)和《文學寫照》(1928~1929)等。他維護現實主義和古典文學的傳統,重視文藝的規律和特性,但後來追隨托洛茨基,否定建立無產階級文學的可能性,反對無產階級在藝術領域中的思想領導權,並逐漸陷入唯心主義和柏格森主義,貶低文藝創作中世界觀的作用,片麵宣揚"無意識"、"下意識"和"直接印象"等理論。他的錯誤言論在當時一部分蘇聯作家、特別是"山隘"派作家中產生了不良的影響。他的比較有價值的著作是《文學寫照》。

第二十三章 李亞什科

Н.Н.НиколайНиколаевичЛяшко(1884~1953)蘇聯俄羅斯作家。原姓李亞憲科。生於哈爾科夫省列別丁市一個士兵家庭。從11歲起當學徒。後在哈爾科夫、塞瓦斯托波爾等地工廠當旋工。1903年因參加民主運動被捕,兩次流放。十月革命後開始文學生涯。1920年以後成為文學團體"鍛冶場"的領導人之一。1928年加入共產黨。他最早的短篇小說發表於1905年。描寫先進知識分子的中篇小說《裂縫》(1924)有一定的影響。小說《熔鐵爐》(1925)是他的代表作,是第一批寫社會主義建設題材的作品之一。30年代的主要作品《甜蜜的苦役》(1934~1936)是一部自傳性的長篇小說。戰時及戰後的短篇小說表現了蘇聯人的英雄主義。

第二十四章 比利-別洛采爾科夫斯基

В.Н.ВладимирНаумовичБилль-Белоцерковский(1885~1970)蘇聯俄羅斯劇作家。生於貧苦家庭,青年時代當過苦力和水兵。1917年加入共產黨,參加過國內戰爭。1918年開始文學活動,以戲劇創作為主。他的《風暴》(1926)一劇描繪了國內戰爭期間蘇聯南方一個小城市的戰鬥生活,塑造了一批忠誠的布爾什維克黨人的形象,他們在對敵鬥爭中英勇果斷,在戰勝饑餓和瘟疫的鬥爭中也堪稱表率。他的其他作品有《回聲》(1924)、《左舵》(1925)、《地下的聲音》(1929)、《生活在召喚》(1934)、《皮膚的顏色》(1949)等。

第二十五章 馬爾夏克

С.Я.СамуилЯковлевич□аршак(1887~1964)蘇聯俄羅斯詩人。沃羅涅什人。生於工匠家庭。1912年赴英國倫敦大學深造。著有抒情詩、兒童詩、諷刺詩、劇本等。早年的詩作曾受到高爾基的重視。1920年組織和領導"兒童城"及其附設兒童劇院的工作。1924至1925年主辦兒童雜誌《新魯濱孫》。高爾基曾稱他為"我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人"。衛國戰爭期間同漫畫家庫克雷尼克賽合作創作宣傳詩畫。曾獲1942、1946、1949、1951年度斯大林獎金。《抒情詩選》(1962)獲1963年度列寧獎金。

第二十六章 馬卡連柯

А.С.АнтонСеменович□акаренко(1888~1939)蘇聯俄羅斯作家、教育家。生於工人家庭。十月革命後做過小學校長。1920年起先後主持高爾基兒童教養院和捷爾任斯基公社,從事流浪兒童和少年犯的教育改造工作。他的教育原則是既要嚴格要求,也要尊重人,並主張通過集體,結合生產勞動來培養社會主義新人。1937年以後遷居莫斯科,專事著述。第一部作品是特寫集《一九三○年進行曲》(1932)。代表作《教育詩》(1933~1935)是根據高爾基的建議所寫,敘述教養院的流浪兒童從不守紀律的烏合之眾轉變為團結戰鬥的集體。他善於描寫集體,也善於以幽默生動的語言刻畫個性鮮明的學童形象。這部作品是作者教育經驗的總結。他的許多作品通過藝術形象表現了他的教育思想,例如《父母必讀》(1937)和《塔上旗》(1938)就是體現他的家庭教育和向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思想的作品。他還寫過政論與文學評論。他的教育工作和創作一直受到高爾基的影響和鼓勵。他的作品大部分已有中譯本。

第二十七章 莎吉娘

(1888~1982)蘇聯俄羅斯女作家。生於醫生家庭。1903年開始發表作品。早期詩作受象征主義的某些影響。她熱情地迎接了十月革命。長篇小說《中央水電站》(1930~1931),描寫社會主義建設和人與人之間新關係的建立,主題深刻,是當時生產小說中優秀之作。她還寫有《蘇維埃亞美尼亞遊記》(1950,獲1951年度斯大林獎金)。描寫列寧的作品在她的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四部曲《烏裏揚諾夫一家》(1938年發表,1957年修訂)和《第一次全俄展覽會》(1965)以及《曆史課考簽》(1969)、《列寧的四堂課》(1972)獲1972年度列寧獎金。學術性專著《塔拉斯·謝甫琴科》(博士論文)和《歌德》有獨到見解。此外,她還翻譯了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一些作家的作品。1942年加入共產黨。1950年為亞美尼亞科學院通訊院士,1976年為社會主義勞動英雄。

第二十八章 愛羅先珂

В.Я.ВасилийЯковлевичЕрошенко(1889~1952)蘇聯俄羅斯盲人作家。用世界語和日語寫作。出生於農民家庭。4歲因病雙目失明。曾在莫斯科盲人學校讀書,並學習世界語。1909年在國際世界語協會的幫助下,至英國倫敦皇家盲人師範學校學習。1914年前往日本,鑽研日語,開始用日語寫作。後又去泰國、緬甸、印度等國漫遊,1921年因參加日本社會主義聯盟的活動和"五一"示威遊行,被日本當局逮捕和驅逐出境。1922年經上海來北京,在北京大學教授世界語,寄住在魯迅家,同魯迅結下深厚的友誼,1923年返回蘇聯。曾將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譯成日文。愛羅先珂的作品,用日語出版的有《夜明前之歌》(1921)、《最後的歎息》(1921)和《為了人類》(1924)等三種童話和劇作集。在中國出版了用世界語寫的童話和詩歌集《某個孤獨的靈魂的呻吟》(1923),其中童話《枯葉雜記》(由胡愈之譯為中文)對中國被壓迫的人民深表同情。魯迅譯有他的《愛羅先珂童話集》(1922)和童話劇《桃色的雲》(1923)。蘇聯從1962年開始根據中文、日文和世界語翻譯出版愛羅先珂的作品,1977年又出版了他的《選集》。

第二十九章 謝夫林娜

Л.Н.ЛидияНиколаевнаСейфуллина(1889~1954)蘇聯俄羅斯女作家。生於牧師家庭。中學畢業後,開始獨立謀生。先後當過教師、圖書管理員、演員。十月革命後,1917至1919年在車裏雅賓斯克做社會工作,並開始發表作品。後被調至新西伯利亞國家出版社,並參加《西伯利亞星火》雜誌工作。1922年成為蘇維埃國家的第一代職業女作家。她的作品有中、短篇小說《罪犯》(1922)、《維麗涅婭》(1924,後改編為歌劇和電影)、《塔尼亞》(1934)、《娜塔莎》(1937)、《在自已的土地上》(1946)等。《維麗涅婭》描寫國內戰爭時期人民的艱苦鬥爭,表明舊的生活已經瓦解,農村婦女的精神麵貌在發生變化。她擅長寫以農村生活為背景的小說,塑造了一係列生動的農村勞動者的形象。

第三十章 阿謝耶夫

Н.Н.НиколайНиколаевичАсеев(1889~1963)蘇聯俄羅斯詩人。生於利沃夫城一個保險代理人家庭。1909年進入莫斯科大學語文係,1913年開始發表詩作。第一本詩集《夜笛》(1914)帶有象征派詩歌的痕跡。1913年開始與馬雅可夫斯基交往,這促進了他獨特風格的形成。曾參加在遠東建立蘇維埃政權的鬥爭,這一經曆成為他的詩集《炸彈》(1921)的主要題材。曾加入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的未來派文學組織"創造社"。1923年加入"左翼藝術陣線"團體。長詩《斯維爾德洛夫暴風雨》(1924)、《謝苗·普羅斯卡科夫》(1928)充滿革命浪漫主義激情。代表作長詩《馬雅可夫斯基正在開始》(1940)具有回憶錄和政論抒情詩的特點,熱情地肯定馬雅可夫斯基傳統,於1941年獲斯大林獎金。晚期的詩集《沉思》(1955)與《和睦》(1961)是思考20世紀人類曆史命運的哲理抒情詩。

第三十一章 阿赫馬托娃

А.А.АннаАндреевнаАхматова(1889~1966)蘇聯俄羅斯女詩人。生於敖德薩一個海軍工程師的家庭。曾在彼得堡女子大學學習法律,但她酷愛文學,尤其是詩歌。1910年與貴族詩人古米廖夫結婚,遊曆許多國家。曾加入阿克梅派。1912年出版詩集《黃昏》。1914年發表詩集《念珠》,曾引起轟動。20年代初期出版詩集:《車前草》(1921)和《AnnoDominiMCMXXI》(拉丁文意為耶穌紀元,1922)。她的詩多以短小精致的形式,袒露複雜的內心矛盾。20年代中期開始研究普希金的創作技巧。衛國戰爭時期創作過宣傳勇敢精神的愛國主義詩篇,如《起誓》(1941)、《勇敢》(1942)、《勝利》(1942~1945)等。戰後繼續寫作抒情詩,主要發表在《星》、《列寧格勒》雜誌上。1946年受到批判。50年代後期恢複名譽。晚期的詩歌有《沒有主角的長詩》(1940~1962)和《光陰的飛逝》(1909~1965)等。

第三十二章 帕斯捷爾納克

Б.Л.БорисЛеонидовичПастернак(1890~1960)蘇聯俄羅斯作家。生於畫家家庭。參加過未來派文學團體。十月革命前發表過抒情詩集《雲霧中的雙子星座》(1914)和《在街壘上》(1917)。20年代塑造列寧形象的長詩《崇高的疾病》(1924)和表現俄國第一次革命的長詩《一九○五年》(1925~1926)、《施密特中尉》(1926~1927),得到高爾基的好評。30年代初寫了自傳體小說《旅行護照》(1931)和詩集《重生》(1932)等,反對以暴力實現革命的目的,並希望"不受蒙蔽地"觀察國家的生活和認識它的未來。衛國戰爭期間,發表《工兵之死》等詩,出版詩集《在早班列車上》(1943)和《冬天的原野》(1945)。1957年在國外發表的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表現出對十月革命和蘇聯社會的懷疑和反感,為此他受到國內的嚴厲批判,並被開除出蘇聯作家協會。《日瓦戈醫生》獲195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金,但由於受到國內輿論界的反對,他拒絕接受這項獎金。最後一本詩集《到天晴時》(1956~1959)流露出淒涼悲痛的情調。他掌握多種語言,翻譯過格魯吉亞詩人的詩、莎士比亞的劇本、歌德的《浮士德》和其他一些西方詩人的詩歌。

第三十三章 英貝爾

В.□.Вера□ихайловнаИнбер(1890~1972)蘇聯俄羅斯女詩人。生於敖德薩一知識分子家庭。曾就學於敖德薩高等女子講習所。1910年開始發表詩作。20年代中期,參加"構成主義者文學中心"。早期詩歌有《苦酒》(1914)、《目標和道路》(1925)等。詩作《五晝夜》(1924)表達人民對於列寧逝世的悲痛。1943年加入共產黨。衛國戰爭時期寫有詩集《列寧格勒的心靈》(1942)、長詩《普爾科沃子午線》(1943)和日記《將近三年》(1946)。《普爾科沃子午線》描寫列寧格勒人民的生活和鬥爭,獲1946年度斯大林獎金。戰後寫有兒童文學、自傳、喜歌劇等多種體裁的作品。晚年寫有抒情詩《時間調查表》(1971)。

第三十四章 富爾曼諾夫

Д.А.ДмитрийАндреевич□урманов(1891~1926)蘇聯俄羅斯作家。生於科斯特羅馬省謝列達村(現為伊凡諾沃州富爾曼諾夫市)一個農民家庭。1912年進入莫斯科大學語文曆史係。深受高爾基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在前線救護列車上工作。1917至1918年在伊凡諾沃-沃茲涅先斯克擔任領導工作。1918年加入共產黨。國內戰爭時期任恰巴耶夫師政治委員和紅色陸戰隊政治委員、革命軍事委員會駐土爾克斯坦戰線全權代表、軍政治部主任,主編《紅色軍人》報。曾獲紅旗勳章。內戰結束後在國家出版局文藝部工作,兼任莫斯科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書記和全蘇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執行委員,從事創作活動。1912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短、中、長篇小說,詩歌,特寫,政論和文藝評論等,反映革命前的生活或描寫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篇小說《紅色陸戰隊》(1922)、長篇小說《恰巴耶夫》(1923)和《叛亂》(1925)均取材於國內戰爭,突出共產黨在武裝鬥爭中的領導作用,描寫紅軍的英雄主義和新人的成長過程。《恰巴耶夫》是他的代表作,寫國內戰爭時期人民英雄恰巴耶夫的英勇事跡以及恰巴耶夫師成為一支有覺悟的革命軍隊的過程,通過對政委克雷奇科夫的描寫,成功地刻畫了黨的領導者的形象,是早期蘇聯文學中的優秀作品之一。

第三十五章 布爾加科夫

(1891~1940)蘇聯俄羅斯作家。1916年於基輔醫學院畢業,當過幾年鄉村醫生。1919年起從事文學創作。1920至1926年在《汽笛報》工作,寫了不少諷刺小說和散文。1925年寫成長篇小說《白衛軍》(沒有全文發表),1926年改編成劇本《土爾賓一家的命運》,描寫一批白衛軍官不同的命運,客觀上反映了十月革命後白衛軍的不可避免的崩潰。其他劇本有《卓伊金的住宅》(1926)、《逃亡》(1928)、《紫紅色的島嶼》(1928)、《莫裏哀》(1936)、《最後的日子》(即《普希金》,1940)。散文作品有傳記體小說《莫裏哀》(1962)和長篇小說《大師和瑪格麗特》(1966)。他一味揭露社會陰暗麵的創作傾向,曾經受到批評。他有不少作品在死後才發表。

第三十六章 拉夫列尼約夫

Б.А.БорисАндреевичЛаврен□в(1891~1959)蘇聯俄羅斯作家、劇作家。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1915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法律係。1911年開始發表詩作,曾受未來派詩歌的影響。十月革命後參加紅軍,1919年負傷複員,致力於文學創作,寫過不少以十月革命和國內戰爭為題材的小說和劇本。其中著名的有中篇小說《風》(1924)、《第四十一》(1926)和劇本《決裂》(1928)。他在小說裏著重表現一群來自社會底層的普通人(如《第四十一》中的漁夫之女馬柳特卡)在殘酷的革命鬥爭中的成長過程。作品充滿浪漫色彩。《決裂》寫"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在十月革命前夜的起義,細致地表現了以艦長別列謝涅夫及其女兒為代表的俄國知識分子在革命思想感召下和舊製度決裂的複雜的內心活動。劇本《為海上的人們祝福!》(1945)和《美國之音》(1950)先後獲斯大林獎金。

第三十七章 愛倫堡

И.Г.ИльяГригорьевичЭренбург(1891~1967)蘇聯俄羅斯作家、社會活動家。1891年1月27日生於基輔一個工程師的家庭。1907年在莫斯科第一中學念書時,因參加布爾什維克地下組織和進行一些革命工作,被開除學籍。1908年被捕,遂即脫離組織關係。不久獲釋,於同年12月流亡巴黎,起初繼續參加革命工作,後來放棄了政治活動。1910年開始發表詩作,並陸續出版了幾本詩集,都是些模仿象征派詩歌的習作性質的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1915至1917年間,擔任莫斯科《俄國晨報》和彼得格勒《市場報》軍事記者,到法德前線采訪。戰爭使他產生了懷疑、悲觀情緒。這在詩集《前夜之歌》中有所反映。這個時期還寫有軍事通訊,後來編輯成集,以《戰爭的外貌》(1920)為名出版。1917年7月回國。十月革命後,曾參加蘇維埃政府部門工作。對於十月革命,開始時並不理解,在詩集《為俄羅斯祈禱》(1918)中流露了這種懷疑和搖擺的心情。1918至1923年間還出版了詩集《火》(1919)、《前夜》(1921)、《隨想》(1921)、《國外隨想》、《毀滅性的愛》(1922)、《獸性的溫暖》(1923)等,表示歡迎"另一個偉大的世紀"的誕生,同時對此感到"既狂喜又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