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日本近代詩歌(1 / 2)

第二十章 日本近代詩歌

日本近代(明治、大正年代)的文語自由詩和口語自由詩,主要指口語自由詩而言。

日本明治維新(1868)以後第14年(1882),自由民權運動達到高潮。日本統治階級一方麵采取鎮壓政策,同時勾結封建勢力,發展獨特的資本主義。他們認為必須進行啟蒙活動,向人民灌輸一定程度的"文明開化"思想,把人民的思想納入統治階級的政策軌道。禦用學者外山正一等3人,為了適應這種啟蒙活動的需要,出版《新體詩抄》。這本書包括翻譯歐洲詩歌3首,仿照其形式自行創作6首,文辭"甚為拙劣鄙陋,不堪卒讀",不能視為近代詩歌的誕生。但是,它對於很久以來有人試圖在詩歌形式上進行改革的設想和實踐,卻帶來很大的希望。以後,陸續出版了一些類似的詩集。這些詩集的產生,也可以說是受到自由民權運動的自由思想的刺激。比如與《新體詩抄》同年出版的《新體詩歌》中,小室屈山的《自由之歌》,一般認為是表達民主呼聲的最早的詩作之一。在這之後的1889年前後,北村透穀(1868~1894)發表《楚囚之歌》和以森鷗外(1862~1922)為主翻譯出版的歐洲詩集《麵影》,形式上雖說也不夠完整,但文辭大有提高,表現出浪漫主義特色,對近代詩歌的形成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一般認為,北村透穀推動詩歌朝著近代化邁進了第一步。

透穀以後,國木田獨步(1871~1908)於1897年發表的《獨步吟》,為近代詩歌的形成作出了一定貢獻。透穀和獨步的詩,在自由民權運動遭到鎮壓的"大逆事件"發生後,在黑暗的時代麵前,表現出知識分子的孤獨與哀傷,或對現實的逃避,同時也間接、曲折地流露出近代人要求個性解放和自由的情緒。島崎藤村(1872~1943)和土井晚翠(1871~1952)繼承並發展了透穀的特色,把浪漫主義詩歌推進一步。藤村在1897年出版的詩集《嫩菜集》中,無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以更完整的浪漫主義方法,為日本近代詩歌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其中的《初戀》、《旅途》、《千曲川旅情之歌》和《常青樹》等,均被譽為近代詩名作。自此,新體詩作為藝術作品全麵地發展起來。繼藤村之後,有薄田泣堇(1877~1945)、蒲原有明(1876~1952)、伊良子清白(1877~1946)、河井醉茗(1874~1965)、橫瀨夜雨(1878~1934)、兒玉花外(1874~1943)等人登上新的詩壇。泣堇、有明把新體詩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一步。有明的《春鳥集》(1905)把歐洲的象征主義的方法運用於日本近代詩歌,使之成為當時新體詩的主要傾向。三木露風(1889~1964)的詩集《白手獵人》(1913)就是由於具有這一派詩歌的特點而著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