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摩爾所率之聯軍首次進攻北京未果,於是致電各國政府要求增兵再戰,於是八國政府又集結了一萬多部隊和三十多艘戰艦,進犯大沽口。他們給天津鎮總兵、大沽口炮台守將羅榮光(這和新中國的開國元帥羅榮桓沒關係)發出通牒要求他交出炮台,遭到羅榮光的拒絕。於是聯軍從海上開炮攻擊,租界裏西摩爾領著殘兵敗將也在陸上圍攻炮台,守軍堅守七小時後終因寡不敵眾,炮台失守,羅榮光及手下官兵皆壯烈殉國。聯軍打天津,天津守將直隸提督聶士成率軍抵抗,曆史課本說“義和團幫助天津守軍對抗聯軍”,這是瞎扯,義和團都跟著聯軍瞎起哄呢!義和團也就在後麵放黑槍,但槍口不對著洋鬼子,而是對著聶軍。當時天津有義和團有二萬多人,常擊殺聶士成的武衛軍士兵,聶士成礙於上級指令不敢反抗,但聶軍與義和團的仇隙更深。軍機大臣榮祿害怕聶軍嘩變,寫信安慰聶士成,稱武衛軍軍服西化,容易被誤會。聶士成回信稱:“拳匪害民,必貽禍國家。某為直隸提督,境內有匪,不能剿,如職任何?若以剿匪受大戮,必不敢辭。”聶軍與聯軍交戰,義和團到聶家抓害聶士成的母親、妻子及女兒,聶士成派兵追趕,而其部下有一營新軍其中有很多士兵與義和團串通,大叫聶軍造反並開槍向聶軍射擊,使聶士成腹背受敵,身中數彈。七月九日,聶士成在城西八裏台中炮陣亡。義和團本要戮聶屍,因聯軍追至才幸免,後來德軍扯來一條紅毯子,蓋在聶士成破碎的身體上。並讓士兵把聶士成的遺體交還給清軍。於是聯軍一路打下天津,直逼北京,第二次北京保衛戰爆發。
慈禧雖然“僅”向十一國宣戰,而最終出兵的卻隻有八國。聯軍堪稱雜種雜牌軍,表麵上看是八個國家出的兵,但要是算上那些殖民地和自治領,那數量就海了去了。什麼阿爾及利亞人、菲律賓人、印度人、香港人甚至威海衛的華人都有,威海衛華人多達六百多人組成了“華勇營”,他們因打扮比較像清軍,所以時常被誤認為是清軍。現在有人罵這些“華勇營”都是漢奸,他們之存在,自然被視為中國人的恥辱。對此我隻想說他們參加了“華勇營”後,當地的無賴和官吏不敢在欺負他了,不敢搶占他們家的地了,也不敢欺辱他家的妹子了;你說一個政府的官員若是這種下三濫貨色,人民還會支持這個政府麼?這個政府還有存在的必要麼?絕對沒必要了!國為民存,國有護民之心,民才有保國之念!他們做這行不和抗日戰爭中的漢奸一樣,抗日戰爭中的漢奸大多是自願墮落,還在中國借著日本的聲勢狐假虎威;而“華勇營”僅僅是幫英軍打清軍,平時的軍紀也很好,沒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所以孰是孰非,就別先輕易下定論了。
由於缺個總司令,八國聯軍就在作戰會議上討論怎麼選這個總司令,八個國家誰都想當這個總司令,所以就回到了老樣子——搶吧。好端端的一個作戰會議就這樣成了吵架會議,甚至還有人動起了手,也就是在這個當口,這邊俄國提議誰出的兵多誰當總司令。俄國當時出兵四千八是目前聯軍中擁兵最多的國家,所以他覺得這總司令該是他的;那邊日本人附和同意,說福島師團長正率一萬五千人在來華途中馬上登陸,俄國人一聽這話隻能說“這當我沒說吧。”後來俄國佬有提議說誰軍銜高誰當總司令,俄軍司令是中將,俄軍司令應該是總司令;沒想到德國又同意說“德意誌皇帝正派瓦德西元帥來華。”,俄國又說“當我沒說吧。”聯軍內部搗鼓了半天連個總司令都選不出來,最後還是美國從中間一撮合說“咱們也別要什麼總司令了,各自為戰,明天早七點統一向北京城進發。德軍沒同意,說要等瓦德西元帥來了才開拔,我們隻聽瓦德西元帥的。於是打北京的是七國聯軍,等到瓦德西來了,北京早都被攻陷了,德軍沒在攻打北京城的戰事中占到任何好處,全軍上下非常生氣就在北京城內掃蕩,開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