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賣子(1 / 3)

翌日,早飯之後劉焉便告別劉誕離去了。

他昨日和劉誕談話之後,憂慮也都消散,自然想早點前往雒陽,畢竟他繞道陽城,就花了些時日,早點走以便有充足的時間做些布置。

倒是劉誕的生母吳氏有些想念劉誕,想多留幾日,可是劉焉要走,她一個婦道人家隻能跟隨。

陽城縣西門十裏處,劉誕帶著一眾人送劉焉十裏,最後還讓表哥吳正帶著二十來個好手連帶著那兩百號人浩浩蕩蕩的前往雒陽。

其實劉焉的護衛已經足夠,劉誕派吳正去送,主要是因為劉焉一行前往雒陽後,再將帶些人回來。

前往雒陽述職,這人有些多了,到了京師也不好安排。

再說這些人中有大部分是劉誕讓黃忠等人聚集的一些鄉間輕俠好手,算是他的班底,現在正是用人之際,手下自然是越多越好。

回到縣衙後,劉誕就開始事無巨細的處理公務。

“縣君,下官尚有一事不明,想請縣君指點。”杜縣丞看著劉誕吩咐剛才一個小吏去做的事情,心中有些不解。

“哦?何事不明,且道來!”劉誕停止批閱上呈上來的大量文書,抬頭看著杜縣丞。

“便是剛才縣君那道潔儀令,下官有所不明。”杜縣丞道。

剛才劉誕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就是命令陽城縣中所有人都必須整理儀表,要求衣服整潔,並且每日讓黃忠王潭巡視的時候,挑選幾個人獎勵一百錢,其價值大約是粟米半石,也就是十公斤左右,還特地在每一亭張貼告示。

“嗬嗬,儒效有雲:習俗移誌,安久移質。聽聞杜縣丞通讀荀卿百注,可聽聞否?”劉誕笑道。

“額……”杜縣丞一愣,隨後麵露尷尬道:“慚愧!慚愧!下官癡長歲數,死讀硬記,枉讀半生,無以為用矣!”

荀子的《儒效》杜縣丞當然拜讀過,畢竟這裏就是潁川郡,乃荀氏現居之地,作為潁川士子,他怎麼可能不知。

劉誕笑了笑,沒有說話,

他做這件事情當然不光是為了改變民俗來影響百姓的習氣風尚,也是為了打名聲,說白了就是廣告效應。

他現在很多雜雜碎碎的政令,都是夾雜著錢財賞賜,利用欲望強行改變陽城表麵風貌。

這樣做的原因:一是試一下是否有效,以後有固定地盤的時候可以考慮要不要實行,二是這樣做就算沒效果,但是也能暫時改變一下,至少可以給外人一種‘別開生麵’的假象。

如這些時日,他就經常宴請一些行商,給他們方便實惠,談一些對於商業的見解,隻字不談自己在陽城做的一切,可是不少商人就說陽城如何如何好。

他很清楚,這些行商受了他的恩惠,潛移默化之下,去到別地一定會大談他對陽城縣的所見所聞,誇獎他的好。

這樣一來,劉誕目的就達到了。

所謂名聲,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的!

可以說,劉誕自出生到現在,一直都在想辦法積累自己的名聲。

不管是神童之名、拜名士還是著書都是如此。

畢竟作為未卜先知的穿越者,他十分了解三國時期的名聲作用會有多大。

別的不說,就現在的劉誕,隻要他沒有心思爭霸,作為敵對方,後世的那些霸主,抓到他,也隻會奉為上賓好禮相待。

這就是名士的作用。

比如現在的杜縣丞就清晰的感受到了劉誕‘名士’效力,事後,一直低頭批閱文書,再也沒有提出異議。

下午未時四刻,劉誕和一眾小吏處理完大量民告文書,就打算到縣外巡視一番。

因為現在已經開始秋收了,甚至有一些百姓已經在做了,想看看百姓具體情況。

這一次外出,劉誕並沒有帶什麼人,身邊就跟隨了一個刀筆小吏,穿著便服打算記錄一下還有什麼不足的地方。

陽城二十裏外一處大市上,劉誕和刀筆小吏分別騎著一匹馬,在街道上街道走走看看。

古時的集市物品匱乏,大多都是一些菜農和賣肉的屠夫,其它什麼胭脂水粉那是到看不到的,因為這種東西隻有一些郡城的集市才有,且都是富貴人家才會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