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雜記
1931年8月,朱自清赴歐洲遊學,曆時一年。在歐洲遊曆數國,陸續寫成散文,發表在《中學生》上,後結集為《歐遊雜記》(本書未節選此集)和《倫敦雜記》。這一時期朱自清有足夠的心力,所以在創作上注重技巧,在語言上字斟句酌以至使得散文藝術臻於完善。鬱達夫曾這樣說道:“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在這部遊記中,朱自清盡量在作品中避免“我”的出現,既不寫“身邊瑣事”,也不寫浪漫情調的異域感,而是著力於為讀者呈現真實的歐洲國家名勝古跡,謹慎地介紹西方的曆史、文化和藝術,作家用意是在寫這些遊記給中學生看,時時、處處想到要為他們作道德文章的楷模,所以非常嚴謹。不論是繪景狀物和抒情寫意,還是結構謀篇和文字技巧,這些都花費了朱自清大量的精力。這裏的每一篇散文都可以稱得上現代遊記中的典範性作品,尤其是在語言方麵,作者在白話口語的基礎上提煉富有表現力的藝術語言,那流暢自如的旋律與輕鬆活潑的節奏,那字字推敲的選詞與靈活多變的句型,精美地道。
三家書店
導讀:
本文通過描寫倫敦“福也爾”、“彭勃思”和“詩籍鋪”三家不同風格的書店及其文化背景,讓讀者領略古典風格,感受英國獨特的文化韻味。文章以小見大,透過書店可以看到整個英國文學的發展,反映出英國文學藝術多元化的特點。
倫敦賣舊書的鋪子,集中在切林克拉斯路(Charing Cross Road);那是熱鬧地方,頂容易找。路不寬,也不長,隻這麼彎彎的一段兒;兩旁不短的是書,玻璃窗裏齊整整排著的,門口攤兒上亂哄哄擺著的,都有。加上那徘徊在窗前的,圍繞著攤兒的,看書的人,到處顯得擁擁擠擠,看過去路便更窄了。攤兒上看最痛快,隨你翻,用不著“勞駕”“多謝”;可是讓風吹日曬的到底沒什麼好書,要看好的還得進鋪子去。進去了有時也可隨便看,隨便翻,但用得著“勞駕”“多謝”的時候也有;不過愛買不買,決不至於遭白眼。說是舊書,新書可也有的是;隻是來者多數為的舊書罷了。最大的一家要算福也爾(Foyle),在路西;新舊大樓隔著一道小街相對著,共占七號門牌,都是四層,舊大樓還帶地下室——可並不是地窨子。店裏按著書的性質分二十五部;地下室裏滿是舊文學書。這爿店二十八年前本是一家小鋪子,隻用了一個店員;現在店員差不多到了二百人,藏書到了二百萬種,倫敦的《晨報》稱為“世界最大的新舊書店”。兩邊店門口也擺著書攤兒,可是比別家的大。我的一本《袖珍歐洲指南》,就在這兒從那穿了滿染著書塵的工作衣的店員手裏,用半價買到的。在攤兒上翻書的時候,往往看不見店員的影子;等到選好了書四麵找他,他卻從不知哪一個角落裏鑽出來了。但最值得流連的還是那間地下室;那兒有好多排書架子,地上還東一堆西一堆的。乍進去,好像掉在書海裏;慢慢地才找出道兒來。屋裏不夠亮,土又多,離窗戶遠些的地方,白日也得開燈。可是看得自在;他們是早七點到晚九點,你待個幾點鍾不在乎,一天去幾趟也不在乎。隻有一件,不可著急。你得像逛廟會逛小市那樣,一半玩兒,一半當真,翻翻看看,看看翻翻;也許好幾回碰不見一本合意的書,也許霎時間到手了不止一本。
開鋪子少不了生意經,福也爾的卻頗高雅。他們在舊大樓的四層上留出一間美術館,不時地展覽一些畫。去看不花錢,還送展覽目錄;目錄後麵印著幾行字,告訴你要買美術書可到館旁藝術部去。展覽的畫也並不壞,有賣的,有不賣的。他們又常在館裏舉行演講會,講的人和主席的人當中,不缺少知名的。聽講也不用花錢;隻每季的演講程序表下,“恭請你注意組織演講會的福也爾書店”。還有所謂文學午餐會,記得也在館裏。他們請一兩個小名人做主角,隨便誰,納了餐費便可加入;英國的午餐很簡單,費不會多。假使有閑工夫,去領略領略那名雋的談吐,倒也值得的,不過去的卻並不怎樣多。
牛津街是倫敦的東西通衢,繁華無比,街上呢絨店最多;但也有一家大書鋪,叫做彭勃思(Bumpus)的便是。這鋪子開設於一七九○年左右,原在別處;一八五○年在牛津街開了一個分店,十九世紀末便全挪到那邊去了,維多利亞時代,店主多馬斯彭勃思很通聲氣,來往的有迭更斯,蘭姆,麥考萊,威治威斯等人;鋪子就在這時候出了名。店後本連著舊法院,有看守所,守衛室等,十幾年來都讓店裏給買下了。這點古跡增加了人對於書店的趣味。法院的會議圓廳現在專作書籍展覽會之用;守衛室陳列插圖的書,看守所變成新書的貨棧。但當日的光景還可從一些畫裏看出:如十八世紀羅蘭生(Rowlandson)所畫守衛室內部,是晚上各守衛提了燈準備去查監的情形,瞧著很忙碌的樣子。再有一個圖,畫的是一七二九的一個守衛,神氣夠凶的。看守所也有一幅畫,磚砌的一重重大拱門,石板鋪的地,看守室的厚木板門嚴嚴鎖著,隻留下一個小方窗,還用十字形的鐵條界著;真是銅牆鐵壁,插翅也飛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