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中共中央就戰時前後方指導關係複華東局、華中分局電,指示:“一般原則是後方指導前方”,“但為著前方取得戰爭的勝利,使野戰軍不受後方限製,更靈活地進行機動作戰,戰略負責人隨著野戰軍行動直接指揮作戰是必要的”。
12月30日中共中央書記處複華中分局電,同意設立華中野戰軍前敵委員會,以譚震林為書記,粟裕、劉先勝為副書記。
同日山東軍區發出致中共中央軍委電,建議在山東臨城地區與國民黨軍決戰,指令華中抽調第六縱隊參戰。1946年1月1日,張鼎丞、粟裕、鄧子恢、譚震林致中共中央、華東局並陳毅、宋時輪電,建議第六縱隊暫不北開。中共中央於1946年1月2日複電:華中主力以配合決戰為中心任務。
1946年39歲
1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出致張鼎丞、鄧子恢、粟裕、譚震林並告陳毅、饒漱石電,指示:“徐州戰役已達緊張階段,華中主力及粟裕、張愛萍應集中徐州附近參加這一戰役”。
同日國民黨軍第四十九軍一部由蘇南渡江北犯,侵占蘇中解放區的泰興、靖江兩縣城。
1月2日中共中央華中局作出擴軍補充野戰軍的決定,指出:“目前蔣軍正調集大軍向我蘇北、山東、華中解放區進攻。為製止內戰,爭取時局和平,保證野戰軍能完成此項任務,除黨政軍民總動員,各方配合主力作戰外,必須給野戰軍以兵員補充。”為此決定全區擴充15萬人。
同日與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曾山聯名發電報給中共中央並陳毅、饒漱石、張雲逸,提出關於華中軍區及野戰軍建製和指揮係統的請示報告。報告說,“近一二個月來,華中軍事上我們深感處於被動”。例如“十二月初,我們六、八、九縱已完全集結淮北,如按我們原定計劃進行破擊,則徐宿段今天亦在我手,但此時軍委電令停止,又失良機。此次高郵戰役,已經中央電準,六、八縱隊已開往前線,八縱隊已一切準備完畢,後又奉軍長令停止。因此,我們隻得以七、八縱攻下高郵、邵伯、塘頭、郭村等據點,鞏固了南邊的門戶,並便於今後七縱北開作戰。而將六縱重開淮北配合九縱破路。六縱未南開,失掉奪取泰州之良機。六縱剛到淮北,九縱已展開破擊。正需要六縱增援,又奉軍長電令六縱北上入魯,致九縱孤軍作戰,不能完成任務。此種軍事上被動情形,一方麵使部隊忙於轉移,疲於奔命而戰果不大,我們對下不好解釋;另一方麵使戰爭喪失良機。我們研究此種被動情形,固由於情況變化太快及我們未能將情況隨時報告上級外,但多頭指揮亦為要因之一”。因此,“(一)建議中央確定華中軍區與野戰軍的建製及指揮係統,如歸(新四軍)軍部建製,則軍委對野戰軍行動最好通過軍部,以便我們執行命令有所遵循。同時軍部指揮,是通過陳(毅),還是通過饒(漱石)張(雲逸),也請明示。(二)望確定在華中堅持之一定部隊。目前華中雖號稱十八萬兵,但實際能集中使用的部隊,最多隻四個縱隊。我們認為入魯部隊無論在數量、質量已經夠用,因此我們建議軍長前電要華中再調一個旅入魯之計劃應予放棄,以便我們能在華中堅持。(三)要求在一定範圍內,給我們以機動權”。中共中央1月4日複電指示:“華中野戰軍在建製上屬於華中軍區,在戰略行動上受陳毅同誌指揮。你們野戰軍經常的位置及戰略性的行動,均須事先取得陳毅同誌的同意並報軍委。”
同日中共中央發出致華中分局並華東局電,指示:設法堅持並相機發展江南的遊擊戰爭。1月5日,華中分局發出致中共中央電,報告蘇南、皖南、浙西、皖中、閩東北等地遊擊隊現狀。
同日辰時華中分局報中共中央、華東局及陳毅、宋時輪電:擬於10日或12日大破隴海路東段,直接配合魯南決戰。1月7日,陳毅、宋時輪報中央軍委、華東局並致華中分局電,同意華中分局隴海路東段戰役作戰部署,並告張雲逸、饒漱石、黎玉調部隊配合華中部隊作戰,相機奪取海州。
1月6日華中軍區發出隴海路東段破擊戰役政治命令。
1月7日發出致山野電,報告徐海段破襲戰將於15日前後開始。
同日蔣介石密令國民黨軍隊,乘國共兩黨達成停戰協議之機,“搶占戰略要點”。
1月10日國共兩黨達成停止軍事衝突協議,雙方頒發於1月13日午夜生效的停戰令。同日,有國民黨、共產黨、民主同盟、青年黨、社會賢達代表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開幕。
同日國民黨第七十一軍三個團由南通任港、天生港渡江北上,侵占蘇中解放區的平潮。1月18日,又向林梓進攻。
1月11日於午(11~13)時、未(13~15)時、酉(17~19)時連發三電給山野、華中軍區、中共中央軍委,報告隴海路東段破襲戰部署。當天夜間,指揮第八、第九兩個縱隊和地方部隊,發起隴海路東段戰役。經過三天激戰,拔除隴海路東段全部日偽軍據點,殲滅日偽軍2800餘人,實現了控製隴海線東段、打通華中與山東聯係的戰略目標。1月19日,發出致陳毅、張雲逸、饒漱石、黎玉、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並報中共中央電,報告我軍已控製隴海路東段300華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