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中共中央致陳毅、張雲逸、黎玉、張鼎丞、鄧子恢、粟裕、譚震林並轉各區黨委、各師各縱首長電,指示:“鼓勵一切正規軍、地方軍及民兵發揮積極性,多打勝仗,各個擊破與大量殲滅敵人。要告訴山東及華中全黨全軍,必須大量殲滅王耀武(十四個旅)、薛嶽(三十五個旅)、湯恩伯(十五個旅)三部之正規軍,方能解決問題。膠濟我軍及魯南、蘇北我軍對王耀武薛嶽兩部應各以殲滅三分之一(即五個旅與十二個旅)為第一步目標。蘇中我軍已於過去一個半月中(午元至未感)殲敵正規軍六個半旅、交通警察五千,已接近殲敵二分之一,今後應以殲敵十分之八至十分之九為目標。殲敵方法,是集中大力打敵一部,例如:蘇北午感漁溝戰役集中十二個團(實際使用七個團)殲敵九十二旅兩個團,蘇中未宥如皋西南戰役集中十個團殲敵九十九旅兩個團就是好例。這種打法,通全局看來,用力省而成功多,每戰必勝,既能全殲,又能速決,必須教育幹部普遍采用。”

同日中共中央軍委致陳毅電,指示:“你率主力應在睢寧以東地區待機。

仿粟裕辦法,集中主力殲敵一部,休整若幹天又打,打後又休整若幹天。如此常保高度士氣,紀律亦可改善。九月正是作戰時機,劉鄧軍、中原軍均希望你軍配合。此時不打,敵占地愈多,威風愈大,我士氣民氣均將受損,故必須尋機作戰,滅敵人威風,壯自己誌氣。”

8月31日華中野戰軍第五旅攻克黃橋,國民黨軍第一○六旅5個連繳械投降,如黃路戰鬥勝利結束,總計殲敵17萬人。

同日與譚震林聯名發出致中共中央軍委並陳毅、宋時輪、張鼎丞、鄧子恢電,報告蘇中參戰部隊現狀和今後作戰方針,提出:“我們現正包圍海安,加強政治攻勢迫廣東軍(共五個營及師旅兩個直屬隊)起義,否則擬於軍事準備充分而有把握時攻占之。但在此期間,如敵二十一師(兩個旅已到南通)及二十五師(一個旅已到泰州、口岸線)來援,則決舍海安而殲滅其援敵。海安得手後,部隊必須休整二十天至一個月,再行相機攻占泰州、仙女廟之線。但必須予二十五師以殲滅打擊,經掃除揚泰線以鞏固邵伯外圍,而後轉移主力於淮南,恢複三分區,並設法截斷蚌埠路,以配合淮北之作戰。”中共中央軍委9月2日複電指示:“世午電悉,甚慰。各事照你們計劃辦理”。“準備在主力他調後仍有得力部隊留蘇中作戰,保衛蘇中不失”。

同日下午,在華中野戰軍排以上幹部會議上作題為《四十五天自衛戰簡述》的報告,著重從戰略指導上總結蘇中戰役的經驗,指出:所以能取得這樣大的勝利,“在政治上來說,我們是自衛,是為了消除內戰、保衛和平民主獨立而戰,是正義戰爭,得到解放區人民全力的支持,得到全國乃至全世界愛好和平的民主人士、廣大人民的同情擁護,特別是有黨中央與上級的正確指導”。在軍事上,“首先是由於我們沒有機械地教條主義地運用戰略指導原則”。“除了上述政治軍事原因之外,主要是消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因此,大家要記住:誰保存了有生力量,誰就會勝利;誰消耗或者喪失了有生力量,誰就會失敗”。

9月1日新華社駐華中記者發表評論《蘇中南線戰局縱橫談》,指出蘇中戰役有四個特點:第一,大兵團運動戰。第二,地方民兵與主力軍機動之配合。

第三,蔣軍指揮官,初則輕視新四軍,後則慌亂不堪。第四,蔣軍士氣低落和內部矛盾。這篇評論發表在1946年9月2日的延安《解放日報》上。

9月2日與譚震林聯名發出致中共中央、陳毅、宋時輪並張鼎丞、鄧子恢電,報告下一步作戰計劃:“蘇中戰場第一期作戰在九月份完成後即可西進,頑如援兵不來,可以提前十五天西進。”中共中央軍委9月4日複電指示:“計劃甚好。希望能於九月上半月完成東麵作戰任務,下半月休整。十月上旬攻取揚泰線,中旬休整,下旬進入淮南作戰。”

9月3日中共中央軍委致粟裕、譚震林並告陳毅、張鼎丞、鄧子恢、劉伯承、鄧小平電,指示:對自覺起義與被迫起義的國民黨軍隊應區別對待。

9月4日淮北地區國民黨軍積極部署進攻淮陰,同時以一部向東佯動,整編第七十四師與整編第六十九師進至宿遷、睢寧一線,第七軍兩個師進至泗陽以北的洋河、淩河一帶。

同日陳毅、宋時輪致中共中央軍委並告張雲逸、黎玉、張鼎丞、鄧子恢電,提出山東野戰軍行動的三個方案(北移沭陽,出擊洋河,現地待機),而傾向第一方案,即北移沭陽,迎擊自宿遷東進之整編第七十四師、整編第六十九師。

9月5日鄧子恢致陳毅、宋時輪並報中共中央電,認為山東野戰軍行動方案以留現地待機為上策。

同日發出致張鼎丞、鄧子恢電,認為:“敵占宿遷、洋河之線,有進犯兩淮之極大可能,來直搗我華中心髒與截斷華中與山東之聯係”,“以山野目前之布置,似乎讓敵過黃河以東再與敵決戰。如決戰順利兩淮當無問題,否則華中局勢將受極大影響”。“不知軍長整個作戰步驟與決心如何”,華中野戰軍須視山東野戰軍行動決定下一步作戰方向:如山野不打進犯兩淮之敵,則華野主力西進截斷揚泰線;如山野於泗陽殲敵,華野主力則在攻占海安後南攻如皋。9月6日,鄧子恢將此電轉報陳毅並中共中央,並說已將陳毅、宋時輪4日所提三個方案轉告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