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英特爾公司是以生產芯片為主的企業,以前研發工作是其工作重心,技術人員是最重要的。然而進入新經濟時代後,得到客戶對產品和服務的認同,成了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英特爾公司意識到了這一點,並著手對整個企業的價值鏈進行改造。英特爾把傳統的組織結構變成以客戶為導向的模式,同時崗位、崗位職責也隨之變動。另外,公司人事部還招聘一些能與客戶打成一片的銷售人員,並且讓他們最大限度地掌握滿足客戶需求的技巧。接下來,英特爾公司又調整了人事製度以及員工培訓的內容和周期。通過這些變革,英特爾公司在新經濟時代保持了快速的發展。
對此,比爾·蓋茨也有深刻的體會。他曾說過,市場競爭激烈,如果你一打盹,那麼成功的機會轉眼即逝。因此,比爾·蓋茨給自己製定了一條座右銘:永遠向新目標轉移。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快速升級戰略使微軟在電腦行業所向披靡,也壓得其他眾多軟件公司喘不過氣來。但這種快速升級戰略本身也加速了整個行業的折舊,使之越來越接近所謂“增長的極限”了。為了保持微軟的高速發展,比爾·蓋茨必須為整個行業開拓新的生存空間,這就是網絡。如果說,電腦還隻是一個個孤立的神奇玩具的話,那麼,把全球的電腦聯為一體的網絡則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美麗新世界,很快就使整個行業甚至整個世界的重心都發生了偏移。
但是,早在微軟進入網絡領域之前,網景已經成為了網絡時代一顆耀眼的明星。1994年,網景的“航海者”瀏覽器正式推出,很快便風靡一時,在瀏覽器市場上一舉占據了85%的份額,並掀起了萬維網急速增長的狂潮。1995年8月,網景公司在紐約上市,原定為14美元的發行價,受投資者的狂熱追捧,開盤時達到了令人目瞪口呆的17美元的天價,使這家成立才16個月、投資1700萬美元的公司身價立即膨脹到了20億美元,一躍而進入藍籌股的行列。
市場風向已經轉移,蓋茨明顯感受到了來自網絡的威脅,微軟隨時都有被潮流拋棄的危險。但蓋茨很快就恢複了他的本性:微軟也就必須在這個行當成為贏家!麵對公司員工,蓋茨說:“互聯網的崛起,是10年前IBM PC發布以來業界最重要的進展。”微軟很快就研發出了“探險者”瀏覽器(IE1.0)。盡管它“從技術上講十分差勁”,但一旦和無所不在的視窗聯為一體就足夠摧垮最堅固的防線了。為了從網景手中搶占市場份額,蓋茨使出了“比免費還要免費”的手段,先向幾大互聯網內容供應商購到了使用權限,再把IE免費提供給用戶。憑借著雄厚的財力,到1997年IE已經占據了三成的市場份額。
隨著IE4.0的推出,並和視窗捆綁在一起,再加上互聯網接入商的加盟,“探險者”後來居上,成了新霸主。而網景的“航海者”瀏覽器則曇花一現,網景自己也在1998年11月被美國在線收購。
蓋茨使微軟這艘電腦業的航空母艦像一艘魚雷艇一樣快速實現了向網絡的轉型。微軟的這次新目標轉移,順應了時代潮流,也為微軟的發展贏得了機遇。
從事商業活動的經營者,必須具有根據社會變化而變化的新思維和新觀念,使自己能夠敏銳地把握住生活中那些稍縱即逝的機會。經營者的成功往往是懂得順應時代潮流發展的結果。對於成功的經營者,很多人總是認為是上帝給他們提供了好運氣,卻很少看到他們在選擇新目標和向新目標轉移方麵所做出的努力。
在富蘭克林·羅斯福當上美國總統後,一名叫哈默的美國生意人根據總統即將實施的新政判斷出美國將廢除1920年公布的禁酒令。
哈默看準這種情況,立即著手向有豐富白橡木資源的前蘇聯訂購了幾船白橡木,開始生產酒桶。當他的酒桶從生產線上不斷運送出來時,美國真的開始廢除禁酒令,各地酒廠急需大量白橡木製成的酒桶來盛放啤酒和威士忌。如此一來,哈默的酒桶售價甚為可觀。從此,他走上了發財之路。
永遠向新目標轉移,就是要始終把產業的定位放在時代的潮流中,也就是要注重和善於利用外部環境,這是一個優秀企業所具有的眼界和態度,這種眼界和態度提示著他永遠向著高標準的目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