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在立世態度上對接高層次——態度是高層次的“助推器”(1)(2 / 3)

要不停地超越昨天的自己,其實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不容易,隻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我們就可以一步步地做到。

香港的一位企業管理大師曾經總結過相關的經驗,我們可以共勉:

首先,要給自己的工作確定一個小的目標。你昨天都做了什麼,今天又打算做什麼?這是十分重要的。你要弄清楚昨天的工作領導是否滿意,還存在哪些問題,假如有,就要正確審視一下自己的工作方法是否有不合適的地方,再看看自己是哪方麵的能力有欠缺,然後就努力學習,趕超同事的水平。

其次,要向水平最高的同事看齊。這一點很實際,你在工作中有什麼地方不如別人,同事身上的優點哪些是你不具備的,隻有通過比較,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

最後,彌補自己的不足,刷新自己。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後,接下來,就是永遠的主題——學習。取同事之長,補自己之短,這是提高自己的最佳途徑。用學到的東西,提高自己,讓今天的自己刷新昨天的自己,這是進步和超越的基礎。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要想讓自己得到更多的東西,就要像古人說的那樣,到更高的地方去。工作,隻有讓自己從現在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不停地超越現在的自己,才會比別人更高一些,離你要求要達到的高度更近一些。

量力而行,不好高騖遠

有一位大師隱居於山林中,平時除了參禪悟道之外,還對武術頗有研究。聽到他的名聲,人們都千裏迢迢來尋找他,想跟他學些武術方麵的竅門。

他們到達深山的時候,發現大師正從山穀裏挑水。他挑得不多,兩隻木桶裏的水都沒有裝滿。按他們的想象,大師應該能夠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滿滿的。

他們不解地問:“大師,這是什麼道理?”

大師說:“挑水之道並不在於挑多,而在於挑得夠用。一味貪多,適得其反。”

眾人越發不解。

大師從他們中拉了一個人,讓他重新從山穀裏打了兩滿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搖搖晃晃,沒走幾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灑了,那人的膝蓋也摔破了。

“水灑了,豈不是還得回頭重打一桶嗎?膝蓋破了,走路艱難,豈不是比剛才挑得還少嗎?”大師說。

“那麼大師,請問具體挑多少,怎麼估計呢?”

大師笑道:“你們看這個桶。”眾人看去,桶裏畫了一條線。

大師說:“這條線是底線,水絕對不能高於這條線,高於這條線就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還需要畫一條線,挑的次數多了以後就不用看那條線了,憑感覺就知道是多是少。有這條線,可以提醒我們,凡事要量力而行,而不要好高騖遠。”

眾人又問:“那麼底線應該定多低呢?”

大師說:“一般來說,越低越好,因為這樣低的目標容易實現,人的勇氣不容易受到挫傷,相反會培養起更大的興趣和熱情,長此以往,循序漸進,自然會挑得更多、挑得更穩。”

挑水如同武術,武術如同做人。循序漸進,逐步實現目標,才能避免許多無謂的挫折。

在當今社會,有的人就像上文中那個打了兩滿桶水的人一樣喜歡急功近利,這種人過於急功近利,往往事與願違,很難達到自己的目的。

人生有許多成長發展的階段,必須量力而行以做到循序漸進。小孩子先學會翻身、坐立、爬行,然後才學會走路、跑步。每一步驟都十分重要,而且需要時間,沒有一步可以省略。同樣,人生的各個層麵,小到學鋼琴,或是與同事相處;大至個人、家庭、婚姻與社會上的種種,莫不如此。了解了這一原則,才能少受挫折,最大限度地去實現自我價值。

道理固然簡單明了,但是生活中人未必能夠真正地理解和貫徹到自己的人生中去。我們知道,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平凡人,但大多數平凡人都希望自己成為不平凡的人。夢想成功,才華獲得賞識,能力獲得肯定,擁有名譽、地位、財富。不過,遺憾的是,真正能做到的人,似乎總是少數。因為,他們沒有量力而行,總是在經意或不經意之間陷進了好高騖遠的泥潭裏。

好高騖遠者,首要的失誤在於不切合實際,既脫離現實,又脫離自身,總是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或者以為周圍的一切都與他為難,或者不屑於周圍的一切,終日牢騷滿腹,認為這也不合理,那也有失公允。張三不行,李四也不怎麼樣,惟有自己出類拔萃。不能正視自身,沒有自知之明,是好高騖遠者的突出特征。你該掂量自己有多大的本事,有多少能耐,不要沾沾自喜於過去某方麵的那一點點成績,要知道自己有什麼缺陷,不要以己之所長去比人之所短。不要心中惟有自己的高大形象,從不患不知人,唯患人之不己知。一天又一天,一年複一年,總是有一種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