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不會使你失去尊嚴,你笨就做好充分的準備,安分守己,然後老老實實地跟在大家後麵飛,即使你永遠落後,但對你而言至少還有下麵這些好處:
第一,可以吸取經驗教訓。笨鳥比較笨,不知怎麼飛更好,但笨鳥可以飛在後麵看別的鳥怎麼飛,哪隻鳥飛得好飛得高,然後吸取它們的技術和經驗。這樣笨鳥再飛的時候就不會有差錯了。
第二,最實際的一點是,跟在別的鳥後麵飛,不會迷失方向,不會把自己弄丟了,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了。
第三,飛在後麵不會受到風的阻力,可以很輕鬆地飛行,而前麵的鳥兒則要花費很大的力氣飛行。
第四,後飛的鳥心理承受的壓力比較小,反正飛在後麵,可以自由地活動,累了可以停下來休息,渴了可以去找水喝,然後再奮力趕上前麵的鳥。而飛在前麵的鳥就沒有這麼輕鬆了,為了給同類樹立榜樣,心理壓力很大,它必須一刻也不停地飛,生怕被別的鳥兒趕上。
第五,有一句俗語叫“槍打出頭鳥”,飛在前麵的鳥不僅要擔心獵人的槍口,還要忍受來自同類的攻擊。
既然後飛有這麼多的好處,你如果是一隻笨鳥,為什麼不量力而行,還要打腫臉充胖子,和別人一爭高低呢?
不要以為笨鳥後飛是很丟臉的事,你就是你,這就是你的生活,沒有人代替得了你。
紮紮實實地走好你的每一步,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好高騖遠。
如果你是笨鳥,就走一條屬於你自己的笨之路,笨得真實,笨得精彩。
如果你是笨鳥,請你後飛,慢飛,千萬別為了搶先而錯過了屬於你自己的風景。
欲速則不達
《論語·子路》裏有一句著名的成語:“欲速則不達。”意思是說主觀性急圖快,違背了客觀規律,反而達不到目的。對於“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的人來說,最不容易接受這個勸導。然而無數事實證明,“欲速則不達”是一個顛撲不破的道理。
我們放眼看看這個社會,大多數人是知道這個道理,而最終大多數人是違背而行的。當然“欲速則不達”不隻是在於某些客觀上的原因,對於一個時代所產生的一定的文化也有區別。比如,如果一個時代要求是一種快餐的文化,就像當今的主流,那麼這“欲速成則不達”隻能靠邊而站,相反,如果以一種永久的文化去創造的話,那麼這“欲速則不達”是有人去接受的。為什麼現今社會的潮流不喜歡這種古老的方式呢?大概有兩方麵的原因:一則人們過於追求眼前利益,二則為享受生活變成了每個人追求的根本因素。就像對於創作來說,好像隻要是湊文字就行,其中的內容是什麼,那是無關要緊的。如果有人去埋怨,那根本頂不了事,在寫的時候,人家已經做出一切犧牲的準備。自然對於你那一套憤怒之言和慷慨言論是不屑一顧的。他(她)們認為,隻有有人去接受,那才是真理。那麼現代的社會是不是也有一點趨向這方麵的傾向了呢?
平時我們看到一些人急於求成的時候,總是以這句話來相告。但叫一個人去接受這句話的時候,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的人隻把你所說的當做耳邊風,行事依然是我行我素,因為他們並沒有認為快“速”的生活方式是件壞事情。
不管是平常做事情或是創作藝術,急於求成的大多隻能在瞬間而逝。有人則認為,在這瞬間所得到的榮耀就已經足夠。
時代的變遷可以改變一切,當然追求速成的人大多會在一段時間後被後來者所遺棄。比如創作,為什麼不能好好地用心去寫一些真正有竟義的東西呢?而“性”來“性”去無非隻是那麼一回事,難道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性的東西之外,沒有其它更有意義的事情可做了嗎?每每想到這些,內心都感到一種莫名的悲哀!時代在倒退,社會在沉沒,好像所有的一切都隨波逐流。
其實,一些曆史上的名人很多也用過求速成的方法,但在追求過程中,又轉向了下苦功夫。像宋朝的朱夫子是個絕頂聰明之人,他十五六歲就開始研究禪學。而到了中年之時,才感覺到,速成不是創作良方。
於是他堅信“欲速成則不達”這句話,之後下苦功夫,方獲得了一定的成就。他有一句十六字真言:“寧詳毋略,寧近毋遠,寧下毋高,寧拙毋巧。”為什麼當今的人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呢?更多人信奉的是:“隨主流而不求本質。”像王陽明、陸象山、顧亭林等都是一等一的聰明之人,卻都知道“欲速則不達”,且會依此行事。僅這一點上,我們應該要感到慚愧!我並非有意宣揚古人高出今人,但事實是,今人確實不如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