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話 頤和園簡介(1 / 1)

頤和園,位於北京的西北郊,是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宮禦苑。

頤和園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鹹豐十年(1860)被英、法侵略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開始重建。

追溯頤和園的曆史,其實遠在金貞元元年(1153年)即在這裏修建“西山八院”之一的“金山行宮”。到了明代這裏已成為京城旅遊勝地之一,同時也是皇家重要的行宮之一。湖被稱為“西湖”。後因在山上挖出一“甕”,就將山改稱為“甕山”,湖改成為“甕山湖”。明弘治七年(1494年)又在甕山南坡中央修建了園靜寺,將此行宮命為“好山園”。康熙三年路過此地,將“好山園”改名為“甕山行宮”,又於康熙四十一年稍作擴建和修葺。康熙朝時,在甕山頂上有內務府上駟院所設的馬廄,規定凡是犯錯的官員太監等都必須在此鍘草一年後方可定罪。到乾隆十五年,乾隆決定在此修建一大型皇家園林。乾隆在圓靜寺的基礎上修建“大報恩延壽寺”,後在英法聯軍時燒毀,光緒又在其遺址上修葺,命名為“佛香閣”,所供奉的千手觀音像則是明代就有了。乾隆同時將甕山泊邊上的圓靜寺的放生台改為石船,即現在的“石舫”。乾隆並將此座園林命名為“清漪園”。後光緒重建時,將“甕山”改成“萬壽山”,“甕山泊”改為“昆明湖”,而此園則命名為“頤和園”。

園中主要景點大致分為三個區域:以仁壽殿為代表的政治活動區,是清朝末期慈禧與光緒從事內政、外交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以樂壽堂、玉瀾堂、宜芸館等庭院為代表的生活區,是慈禧、光緒及後妃居住的地方。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等組成的風景遊覽區。也可分為萬壽前山、昆明湖、後山後湖三部分。以長廊沿線、後山、西區組成的廣大區域,是供帝後們澄懷散誌、休閑娛樂的苑園遊覽區。前山以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築群。萬壽山南麓的中軸線上,金碧輝煌的佛香閣、排雲殿建築群起自湖岸邊的雲輝玉宇牌樓,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終至山顛的智慧海。佛香閣八麵三層,踞山麵湖,統領全園。昆明湖平鋪在萬壽山南麓,約占全園麵積的3/4。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橋如長虹偃月倒映水麵,湖中有一座南湖島,十七孔橋和岸上相連。西堤猶如一條翠綠的飄帶,縈帶南北,橫絕天漢,堤上六橋,婀娜多姿,形態互異。涵虛堂、藻鑒堂、治鏡閣三座島嶼鼎足而立,寓意著神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閱看耕織圖畫柔桑拂麵,豳風如畫,乾隆皇帝曾在此閱看耕織活畫,極具水鄉村野情趣。與前湖一水相通的蘇州街,酒幌臨風,店肆熙攘,仿佛置身於二百多年前的皇家買賣街,諧趣園則曲水複廊,足諧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邊,還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銅牛,賞春觀景的知春亭等點景建築非常好。後山後湖碧水瀠回,古鬆參天,環境清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