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名為徐榮。”
“徐榮是嗎,好好為大王效力,大王一定不會虧待你的!”黃忠說著將徐榮的名字刻在了竹簡上。
徐榮點頭,對著黃忠和劉路的方向微微拱手,轉身就要離開。
“等一下!”劉路見他要走,急忙喊道。
黃忠和紀靈為侍衛登記造冊的時候劉路一直守在一旁,此刻忽然發聲,急走兩步來到徐榮麵前。
黃忠與紀靈麵露詫異,也趕忙放下手中工作來到劉路身後左右站好。
徐榮微微拱手:“不知大王呼喚在下所為何事?”
徐榮以在下自居,話語間十分隨意,仿佛劉路隻是一個普通路人一般,一點都沒有把劉路放在心上的感覺。要知道即使是黃忠與紀靈二人在知道劉路身份的時候也未曾擺出如此高傲的態度。
“大膽!對待渤海王怎敢如此無禮!”紀靈喝到。
黃忠沒說話,但臉上表情也不怎麼好看。
劉路卻沒放在心上,揮手製止了紀靈動怒,和顏悅色道:“你剛才說你名叫徐榮?”
“正是。”徐榮點頭。
“你是哪裏人?”劉路接著問道。
“在下遼東襄平人。”徐榮答道。
這就沒錯了!劉路心中一喜,竟然真的是這個徐榮!徐榮作為一個被演義埋沒的軍事天才,劉路是有了解的,劉路清楚的記得那個演義裏甚至史實上都有所記錄的能逼退孫堅大敗曹操的徐榮就是遼東人。
說起徐榮這人,劉路前世的時候卻是毀譽參半,徐榮的悲劇在於他投錯了主公,效力於董卓帳下。演義裏提到徐榮的筆墨並不多,但是明白的指出了他曾經戰勝過後來三國的兩位君主——曹操和孫堅,雖然吝於筆墨,但這戰績可是實打實的,之所以描述很少,大概與他身在董卓帳下有很大關係,畢竟董卓乃是國()賊,國()賊的手下用兵如神無人能擋這可不是演義裏該描述的故事,事實上在劉路前幾遍翻看三國的時候並沒有記住徐榮這個名字。
劉路後來對徐榮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在劉路翻看論壇時無意中看到了一個討論徐榮到底算不算得上三國上將的貼子,那裏麵正反兩方各抒己見吵得十分精彩,劉路本著好奇的心情便看了下去。
認為徐榮稱得上上將的一方拿出了徐榮退孫權敗曹操的兩場戰役,演義中一點都沒有提到徐榮兵力占優,可是徐榮都打了大勝仗,能夠在兵力沒有太大差別的情況下打敗三國時期的兩位梟雄,徐榮的領兵實力可見一斑。而認為徐榮稱不上上將的一方認為,徐榮雖然打了兵力相差無幾的勝仗,但卻是在兩軍實力差距懸殊的情況下贏的,徐榮帶領的是精銳的西涼鐵騎,而當時的孫權曹操手下的士兵不過是雜兵而已,能贏並不奇怪。於是正方開始細數曹操與孫權當時的實力,否定了反方的論點,反方又拿徐榮唯一的敗仗來反駁正方。正方提出徐榮的唯一一次失敗是因為政治原因而不是軍事原因,反方……
那場辯論十分精彩,讓劉路大開眼界,之後他便記住了徐榮這個名字,開始好奇起來。
於是劉路找到了關於徐榮的資料,這一看不要緊,卻令劉路對徐榮頓時驚為天人,因為這徐榮不僅僅是在演義中出場,甚至連史實中都稱得上是一員大將,他的名字事跡在《三國誌》、《後漢書》甚至《資治通鑒》中都有記載,雖然筆墨有限,但是評價都很高。最難能可貴的是徐榮十分忠義,在董卓兵敗以後,董卓的原部下全部倒戈一擊,隻有徐榮還感於董卓的知遇之恩不肯投降,這也導致了他的兵敗死亡。如此大將,隻因為在董卓手下效力而被演義一筆而過,劉路對他的遭遇有著深深的遺憾。
劉路望天,沒想到除了紀靈真的還有一個大驚喜!劉路心中默默的感謝老天一百次。
看著眼前的徐榮,劉路壓下心中激動,他一定要將徐榮收為己用。
“據我觀察你身體現在很虛弱,是生病了麼?”劉路關心的問道,開始了他的好感提升計劃。
“多謝大王關懷,在下並無病恙,隻不過自小體弱,所以看起來有些虛弱罷了。”
“那可真當好好保養才是,我手裏有些補養身體的上好藥材,一會我給你送過去吧。”
徐榮詫異的看了劉路一眼,不知年幼的渤海王為何如此關照自己,卻也隻是詫異了一下而已,並沒有太多感動的情緒,回道:“多謝大王抬愛,在下自小體弱,怕是虛不受補,就不要浪費大王上好的藥材,大王的好意在下心領了。”
見徐榮對自己如此隔閡,劉路心頭微微有些失落,卻沒有表現出來,還是笑著回道:“既然如此,我也不強求你,那你快些回去好好休息吧。”
“謝大王體諒,在下告退。”徐榮說完,微一拱手便轉頭離開了。
劉路看著徐榮的背影歎了口氣,他心裏明白,徐榮是因為自己年幼,所以無心效忠自己。
劉路知道,現在這個時候對於自己想要招攬的人才,自己的劣勢和優勢一樣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