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就是一切。”(自戀型人格)(1)(1 / 2)

在所有被輕率使用的人格標簽中,“自戀”這個詞的濫用程度最高,而了解其真實含義的人卻最少。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1],但其真正含義卻深奧複雜。

很多人認為,所謂“自戀”就是用自己的名字為酒店命名,或者總是流連於聚光燈下—比如在真人秀節目中露麵等。的確,很多人都喜歡萬眾矚目的感覺,但我所說的“自戀”遠非自我陶醉那麼簡單,因為自戀的人言行裏透著狠毒和危險。在下文中,我將用“自戀者(自戀狂)”和“自戀型人格”來稱呼他們。

自戀型人格眼裏隻有他們自己和他們的需求,什麼好事都得把他們排在首位。大家都喜歡被人關注,但自戀者對關注的渴望達到了狂熱的程度,甚至通過擺布他人、操縱局勢來達到這一目的。正常人都是通過刻苦努力來獲取成功,而自戀者的成功都見不得光,為了取得成功,他們不惜欺騙、撒謊、歪曲事實、投機取巧,毫不關心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什麼影響。

此類人格分布在社會的各個階層,從底層到上流,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而殘酷的曆史事實告訴我們,那些身處高層的自戀狂曾多次挑起戰火,導致哀鴻遍野、生靈塗炭。他們很可能就在你隔壁的格子間裏辦公,在酒吧的吧台前坐在你身旁的高腳凳上,也可能和你生活在同一個家庭、同一支球隊、同一個教室,甚至在同一個靈修小組裏。

在《灰姑娘》這則經典的寓言故事中,灰姑娘的後母和兩個同父異母姐姐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便是典型的自戀狂特征:自私自利,以犧牲別人的幸福來滿足自己的私欲。《灰姑娘》的故事最著名的版本出自迪士尼,但古今中外共有300多個類似的故事[2]。很顯然,在很久很久之前,在很多語言文化裏,都覺得有必要告誡人們去提防自戀型人格。

具有自戀型人格的人同灰姑娘的後母和兩個同父異母姐姐一樣,他們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點錯誤,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肆意詆毀和折磨那些拒絕“仰望”他們的人。迪士尼版本的《灰姑娘》有一個魔幻般的歡樂結局,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沒有仙女婆婆或白馬王子來救你於水火。在與自戀型人格相處時,我們的安危就掌握在自己手上。

自戀型人格的特征

自戀不同於自信。真正的自信是一種令人欽佩的精神力量,而自戀型人格的自信隻是狂妄自大。這是一種性格缺陷,隻會結出兩種惡果:一是自以為是的想法,二是對私欲的狂熱追求。而不論是哪種結果,都需要別人為之付出代價。

有些自以為是的想法是對社會有益的。電的發明和登月計劃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沃特·迪士尼當初也有一個自以為是的想法—一個老少皆宜的“夢幻”樂園,這樣才有了迪士尼樂園、迪士尼世界和艾波卡特。

但自戀型人格的自信與上述的有天壤之別。我們以吉姆·瓊斯[3]為例,他的想法就是圭亞那的“瓊斯鎮”:一個能讓他被信眾奉為崇高領袖的“世外桃源”。而進入瓊斯鎮的“入場費”則是你的畢生積蓄和自由意誌。此外,你還得與900多名信眾一起,在其醜惡敗露之後陪葬。

在以上兩個實例中,前者的結果是建立了一個能讓我們圓夢的地方。而後者也是夢想成真,實現的卻是噩夢。其區別並不在“想法”上麵,而在其背後的人格類型和性格缺陷上麵。前者是為大家尋求快樂和滿足,後者謀求的卻是追隨者和私欲。這也是我要為大家揭露的自戀型人格的特征。

自我中心

每個人的童年都經曆過一段特殊的時期,那時的我們就是世界的中心,可以任意求取,為所欲為。從本質上來講,自戀型人格似乎從未從這個時期“脫殼而出”變為成年人。他們仍具有這種兒童一般的索取欲望,為了身處關注的中心而做出荒誕不經、不可理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