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地一個正常去世的老人,從氣息開始衰弱,一直到葬禮結束,這中間有非常繁瑣的禮儀程序,來不得一絲馬虎。因為這是一個人在世上的最後時刻了,也是被視為最神秘的時候。而這個過程往往需要聘請有經驗的“疙瘩”來把持每個環節,這也是譚老大早早去請沐林楓的一個原因。
當六個人急匆匆趕到譚家老宅的時候,庭院內已經站了不少人。親朋好友、左鄰右舍都趕過來了,從中也能看出譚家在村子裏的為人和聲望。
雖然院子裏沾滿了人,但是卻鴉雀無聲,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肅穆和緊張的神情,仿佛在等待一個莊嚴時刻的到來。
這是一個典型的山村四合院,三麵有小屋,北麵是四間正房,比較近的親屬都擠在北麵的堂屋內,在堂屋的地上已經擺放了一張門板作為簡易的靈床,看來家裏人已經在做“初終”的準備。
一個從咽氣到下葬,整個喪葬過程一般來說分四個階段,分別為:初終、小殮、大殮、送葬。死是人生旅程的結束,也是初終的開始。
之所以要在正房的地上擺放一張門板,是為了把即將咽氣的人從臥室裏移出來趟在上麵。老人是不能死在自己睡覺的床上,否則會被認為很不吉利。並且一定要在家裏的正屋或是明間的靈床上去世,這樣才有別於客死,叫善終,也就是常說的“壽終正寢”。
臥室裏的人見譚老大幾個人進來,紛紛出來,讓出裏麵狹小的空間來。沐林楓跟在譚家兄弟後麵一起走進裏屋。
隻見一個寬大的水泥炕占據了屋內近一半的麵積,床上仰麵躺著一個瘦削的老人,在老人的旁邊還有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婦人盤腿而坐,而且一隻手還握著老人的手。
不用問,這位老婦人一定是譚家的姑奶奶,此時也隻有姑奶奶有權力坐在這裏。在宗親觀念很重的農村,因為姑奶奶與父親是兄妹,而且與自家是同姓,所以在所有的親戚中,姑奶的身份是最重的。家裏遇到婚喪嫁娶這樣的大事,姑奶所說的話是不能違背的。
在家族中所有親戚如果按照遠近親疏排列,分別為姑媽、舅舅、姨媽、姑父、姨夫……這樣的次序,特別是在喪禮上,次序是絕對不能亂的,否則會被責怪,嚴重的情況下喪禮會進行不下去。
沐林楓注意到躺在床上的老人,胸口過好幾秒鍾才向上挺一下,而且間隔時間原來越長,很顯然老人是倒氣,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很長時間,老人很快就會停止呼吸。沐林楓趕緊招呼屋內的人準備給老人穿壽衣,人在離去時一定要穿著幹幹淨淨的新衣服。
這時所穿的壽衣是為老人離去做準備,所以一般裏麵為單衣,外麵為夾衣,就是帶裏襯的衣服。而在入殮時,也就是將遺體請入棺材時還要穿上棉衣棉褲。
穿壽衣也有嚴格的規定,首先必須是單數,一般是五件、七件或是九件不等,絕對不能是雙數,如果是雙數,暗示死亡的凶禍會再次降臨到家裏。另外做壽衣的布料不用綢緞,因為“緞子”與“斷子”諧音,預示死者的後代會遭遇斷子絕孫的報應。
這時譚老二與自己的媳婦和嫂子一起開始用毛巾擦拭老人的身體,而沐林楓則指點著譚老大先穿上老人的壽衣。
這是給去世的老人穿壽衣的特殊方式,遵照當地的規矩,壽衣需要長子先一件一件的穿在自己身上,然後一次性脫下來,再給老人一起套在身上。
譚老大把三件壽衣都穿好後,又一次性脫下來,老二他們也已經給老人擦幹淨了身體,於是幾個人一起把壽衣套在老人身體上。
之所以先給老人穿三件壽衣,是因為後麵還有一個禮儀叫小殮,就是給亡者穿入棺的壽衣。一般來說這個時候穿的這三件壽衣都是單衣,而在小殮時則必須是夾衣和棉衣。
《禮記.喪服大記》中有“小殮,君、大夫、士複衣複衾。”古代的衣服有裏叫“複”,沒有裏子叫“單”,入棺時的壽衣必須是複衣。
給老人穿好壽衣後,大家將老人抬到外麵明間的用床板做的簡易靈床上,開始為老人送終,也就是在親屬的守護下度過最後的彌留之際,也有把這叫做“挺喪”。
這時有幾個女人忍不住內心的悲傷開始落淚,同時發出低聲的抽泣聲,按照習俗這個時候是絕對不能哭泣的。沐林楓急忙擺擺手,低聲說:“都注意,現在誰也不能哭,否則會驚擾了老人的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