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淝水之戰留下的惡果(1 / 2)

公元383年,苻堅率領著前秦的大軍和東晉發生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戰役,也就是我們在上一個係列之中所說的淝水之戰,雖然這場戰役讓我們見識到了謝安的運籌帷幄和謝玄、謝石的指揮有方,但是從這場戰鬥裏麵大家能不能看出一點端倪呢?

也許後麵的每一個係列都要比《十六國的野人》要容易寫,但是不要忘了,南北對峙不僅僅是有南方四國對陣北方五國(420——581),在對峙的前麵,還有南方的東晉對陣北方的五胡十六國,當然東晉最集中對峙的國家也就剩下那個統一了十幾年北方的前秦帝國,我們講述曆史從本卷開始,恢複從《司馬王朝》以前斷絕的那種分析式的講述方法,因為除了我們上一個係列之外的王朝政權全部是曆史所承認的。

我們在上一個係列中沒有講清楚到的,也就剩下一個定理:曆史上所講過的“十六國”時代,是隻有少數民族建立的“十六國”。所以不管是前涼、冉魏還是北燕,統統是漢民族所建立的政權,這三個有漢民族建立的國家,就算是上一季送上來的驚喜。

我記得我們那個學校曾經有一位研究“魏晉南北朝”曆史的一位教授,但是他最終辭職了。原因很簡單,因為中考的時候,魏晉南北朝的曆史考得很少,考得最多的還是漢唐宋明四個大的王朝以及秦國(注意我的用詞,主要是指秦惠文王以前的秦國)、清國(當然,研究這麼多年的曆史,我發現清朝確實擔不起“王朝”這個稱謂,因為它從“臨時政府”——後金開始,就真的沒有多大的與外國對抗的實力,就算是康熙,也沒有辦法拯救,因為隻有他一個人是全能冠軍,其他的人都屬於按照自己的旨意辦事的人,機器一般,毫無新的思想)。

想想也是這麼一個道理,“魏晉南北朝”時代就算放在高中,也就考“九品中正製”、“孝文帝改革”以及“人口的南遷問題”。放在初中,也就僅僅考試“孝文帝改革”。而且考試的範圍僅限於時間、內容、影響。

(到了大學,南北朝的曆史就開始比較細分了,首先是“第五章的第二節”講的就是“三國和兩晉”,其中,“三國”合為一講,“西晉短暫統一”也是一講,“東晉”和“十六國時代”合為一講。

至於南北朝時代,教材分為“初期”、“中期”和“後期”三講,當然我們的講述完全不能按照他們的劃分,否則就沒有了新意。當然我們也不會在裏麵過多的摻雜段子,因為我們不是在做自媒體,我們要的是比較現代化的方式,當然這也是我在探索的。)

——以上內容參考北師大曆史係教材《中國古代史》的內容寫出

魏國之所以成為中心,是因為他定都的地方非常的出名,他定都的地方是後漢的都城洛陽,在地理方位上,洛陽要比吳國建都的建業要出名的多,畢竟洛陽是九朝古都,在人們眼中,他是可以和長安並駕齊驅的“千年古都”,中國曆史上隻有這兩個城市是千年古都。

當然,前秦之所以能夠統一北方無外乎也是這個原因,因為前秦的都城遷到了長安,長安是世界聞名的大都市,比洛陽還要文明,為什麼苻堅想要打敗東晉,隱藏的原因之一恐怕就是苻堅想依仗長安的聞名度來壓製在建康的東晉王朝。

正如苻堅的軍師王猛臨終前對苻堅說的那番話一樣,秦國和東晉的問題屬於次要問題,因為打不過的話,還可以求和。但是秦國內部的民族問題是最後導致秦國崩塌的最要命的問題。

苻堅此刻已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哪還顧得上這些。即使有他身邊這麼多的親信隨從的勸阻,但是他還是相信了慕容垂的話語。慕容垂是何等的身份!何等的地位!他乃是一奴隸,而且還是投降前秦的奴隸。

遊牧民族的腦袋和歐美民族有的一拚,因為他們都主張擴張,並且都有著一種野蠻的性質。如果想舉例證明,我們可以到日本去看一看真正的《明史》正本,因為看中國的《明史》,那裏麵都是在清國人的修改之下完成的。日本記載的《明史》都是在明朝滅亡之後由晚明的士大夫引渡到海外保存起來的孤本,世上絕無僅有的一種真實的文獻。

我承認,我對曆史要求的“完美”的程度可以和處女座相提並論。任何國家的曆史之謎我都需要一一的加以探究,當然那種幽冥之說我是不會相信的。淝水之戰,苻堅帶領著士兵在後撤的時候被晉軍加以伏擊,遭到了慘敗,另外還有幾個在後麵拖後腿的家夥咋呼著:“秦軍敗了,秦軍敗了!”這樣的軍隊如果真的能獲勝那才邪乎了。

苻堅這個人也算是比較有作為的君王,但是他卻沒有聽他弟弟苻融的勸說,就像我們在上一本書中所講到的那樣。苻融曾經說過,晉朝雖然偏安東南一隅,但是卻有桓溫、謝安等人的扶持,民眾團結和睦。按照這樣的說法實在是打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