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一些朋友籌劃“重走正麵抗日戰場”,邀我參加,我當即就高興地應承下來。

有很多緣由,但最主要的還是我本身對實地考察有著極大的興趣,特別是研究抗戰史之後,隻要一有出門的機會,就一定會去找一找,看當地還有沒有正麵抗戰的遺跡留存。

單人獨騎不免孤單,倘若還有朋友同行,途中有說有聊,那是最愜意不過的了。放下電話,我便匆匆整理好一幹細軟,登上北行的列車,先與朋友們會合,然後一起奔向所要尋訪的各個目標地點。

路上,我隨時隨地把看到、想到和感受到的東西記錄下來,放在網上,和網友一起討論,這就有了“重走篇”。結合史料,當時還寫了一些有關的曆史片斷貼在博客上,彙成“史事篇”。因為行程倉促,途中又無資料可以參考,難免有許多錯漏之處,此次一並做了修改和增補。“速寫篇”彙集的幾篇短小文章,是新近寫作間隙的一些雜文以及追記。

按照原計劃,本來還要把曆次會戰的地點都走一遍,我為此專門繪了一張圖,但要完成這些,對於一個沒有任何背景和資金支持的草根團隊來說,顯得有些苛刻。此外,各人都有各人的生活和社會壓力,我自己也不得不把寫書的時間表一再擱置。盧溝橋之行結束後,大家便相約推後,待稍事休整再組團出行。

沒有想到,這一推就是兩年,熱衷於尋訪遺跡的幾個朋友,有的連職業都發生了變動,哪裏還再組得起來。有一次,我在網上跟他們開玩笑說,重走也是長征,不能歇,一歇就爬不起來了。

檢點行程,實際上我們隻去了兩個地方:一是沈陽的柳條湖;一是北京的盧溝橋。現在回過頭來看,才發現它們竟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幾乎可概括整個抗戰史。

你看,沒有柳條湖,就不會有九一八事變,而這恰恰是抗戰的最初緣起;同樣,如果沒有盧溝橋,全麵抗戰也極可能會推遲進行。最後抗戰又以收複兩地而勝利結束,可以說,抗戰從此處爆發,也從此處結束。

得簡單介紹一下隨行的幾個朋友。老辛和小北是編輯出身,老辛戴上一副墨鏡,就是個大哥模樣,我們行程中的很多麻煩事全靠他應付打點;小北年紀不大,但其生活閱曆之豐富,連我聽了都感汗顏。文豪的職業是攝影師,一路給我拍了好些視頻,我記得他曾告訴我,他是朝鮮族的,此前還在做一部關於先行者的紀錄片,在北京影像界已經算是闖出了一番自己的天地。

另外還有一位江兄,行事低調,沉穩內斂;另有幾位協助拍攝視頻的朋友,不能一一列舉。如果說他們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都是北漂一族。在重走過程中,關於我的大部分照片皆為這些兄弟所攝錄,實在感激不盡。

途中最讓我招架不住的,恐怕莫過於拍攝視頻。隻要對麵的小型攝錄機一架起來,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暈鏡”,由此拍出來的視頻也結結巴巴,謬誤百出,以至於過後連我自己都不忍卒看。他們還說這樣很真實、很純粹,拿我開心的吧?

好在寫作始終是我擅長的,鏡頭裏講不清楚的,總能用筆把它寫清楚。

和這群北漂朋友一起出遊,一路上可謂無所不聊。有時候想,其實我自己不也一直都在漂著嗎,也許隻有對曆史的一再回眸和重訪,才會使漂泊不定的心靈得到片刻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