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創新理論與實踐30(2 / 3)

以用來無誤地解釋觀察的現象,表現出一種定律形式,便成為經驗規律。初

始觀察、直覺的疑問,就是問題之所在。理論規律,演繹可觀察經驗規律(開

放性)是通過對應規則來實現的,所謂對應規則其實質就是把理論規律不可

觀察詞語轉換成經驗規律、可觀察詞語。對應詞語轉化過程是有其內在聯係

規則的,因此轉化過程也是問題之所在(如果不實現轉化理論規律,也就成

為無人問津的假說)。比如萬有引力、質量概念等,都是不可觀察的概念。采

用對應規則把天上物體的運動與蘋果落到地上,這樣毫無聯係的事情一起思

考;用萬有引力定律成功地解釋了蘋果落地和行星運動規律。事實說明,尋

求對應事實問題也是創造活動中的重要問題。同樣研究氣體分子的動能、分

·第六章.問題及問題的發現·

子運動等理論規律。分子是不可觀察的,而用“氣體的溫度與它們的分子的平均動能成正比”規則把不可觀察的分子動能與可測量的溫度聯係起來,使理論規律演繹出一個可觀察的經驗規律,也是解決“對應問題”的問題。相反,對經驗規律抽象出共有的不可知因素,作為一種假說,陳述出來也是一種待研究的問題,一旦經過檢驗論證便可以形成理論規律。

8.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

有很多引發創造(科學創造、自然、社會、人文、科學、技術創新乃至藝術創意等)的問題是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這樣的例證在科學發展曆史中比比皆是。阿基米德在洗澡時發現了浮力定律;牛頓受落地蘋果的啟發,成就了萬有引力定律;硝化甘油,由於油桶滲漏漏到沙子上這一平常事件,成就了諾貝爾發明“達納炸藥”的創舉;也僅僅是培養皿中一次意外的汙染,引導了弗來明的好奇和追跡思考發明了青黴素針劑,挽救了數不勝數的重危生命。事實證明生活中可以創造的問題隨處可見,自然要使這些問題明朗化,卻需要認真地觀察和思考,否則大好的機遇也會白白溜掉。日本科學家早於弗來明發現青黴素現象,卻因為沒有認真思考而與一項劃時代的發明失之交臂。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首先取決於認真觀察、發現奇異現象,然後循跡思考、尋找現象特征及情境,最後通過抽象概括、明確問題屬性。

9.從社會需求中發現問題

無論是組織、團體還是個人,人們的需求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而不斷地增長,擴展和更新。這也是有曆史以來永恒的創造課題,而且對品質、款式、功能、舒適度、耐用度乃至外觀美感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需求範圍也在不斷地擴大,包括物質產品、精神產品、生活環境、安全保證、信息傳播乃至社會規範……都為創造性問題提供了廣闊的選擇和施展的空間。

10.通過移植或綜合尋求問題

隨著橫斷科學、係統科學(也屬橫斷科學類)技術結構群落與產業群落的興起,科學門類,科學與技術的融合成為21世紀科學技術革命發展趨勢。具體表現為:

第一,微觀領域與宏觀複雜領域的相互作用,微觀領域的成果,將成為科學技術各部門的基礎,並為科學技術發展開辟了道路。如物質結構的研究可能為新能源及其實現方式做出自己的貢獻;

第二,宏觀科學複雜係統領域的形成,係統間,學科間的廣泛的相互聯係;

第三,科學與技術的融合及科學與技術領域的交叉利用;

第四,科學技術建製(科學技術活動的社會組織形式及體製)逐漸向科技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第五,生產技術方式從工業化向知識化轉變;

第六,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融合(規律性、規範性一致,理論觀點相融,功能互補等)。

移植綜合包括橫向、縱向和交叉綜合移植等。如從自然科學角度提出的空間問題,能源問題,生態問題,海洋問題,可以轉化為社會科學問題;人口控製問題,城市規劃問題,也可轉成為自然科學問題來研究。各種移植綜合的實例更是不勝枚舉。如最常見的汽車產品研究,就小學科範圍涉及力學(機械力學、空氣動力學等)、電學、電子學等;擴展為自然科學領域則涉及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人體結構、機能等);作進一步拓展又涉及社會領域中的社會學、心理學、城市規劃等,每一個交叉點都存在著可供研究的創造性問題。從產品或功能創新角度,生物醫學中的人造器官(血管、機械起波器等)、多功能手機中的影像技術(光學)和傳輸技術都是移植問題的充分體現。

11.從已知問題出發發現問題

任何問題都是係統中的一個分支(子係統)或節點,因而必然與係統的特征與功能產生縱橫與層次上的相關性,形成內在聯係,同時問題所在空間的環境因素也會與問題之間產生外在聯係。這些都是以已知問題為源頭尋找發現問題的線索,進而產生新的問題。基本問題不僅可以演繹出、衍生出本問題域中的低層次問題,也有可能涉及高層次問題,還可能產生交叉科學問題、橫斷科學問題和邊緣科學問題。

“對一個問題的每一種解決都引出新的未解決的問題;原始的問題越是深

a

刻,它的解決越是大膽,就越是這樣。”從一個基本問題推演可以產生一係列問題。工程設計、產品創新等技術性問題同樣遵從這一準則。其基本來源是:第一,對公認的合理性原則,提出挑戰。第二,來自悖論的激發。第三,基本問題的理論、依據及相關條件的求索。第四,實現基本問題的“子係”問題的理論依據、實現的可能性及解決方式方法。第五,基本問題的擴展與相關的同類問題等。

12.通過懷疑、挑戰提出問題

19世紀流行著一種“以太”學說,它是隨著光的波動理論發展起來的。由於對光的本性知之甚少,人們套用用機械波的概念,想象必然有一種能夠傳播光波的彈性物質,它的名字叫“以太”。當時認為光的傳播介質是“以太”。由此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地球以每秒30公裏的速度繞太陽運動,就必須會

a【英】波普爾.付季重等譯.猜想與反駁【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40

·第六章.問題及問題的發現·

遇到每秒30公裏的“以太風”迎麵吹來,同時,它也必須對光的傳播產生影響。這個問題的產生,引起人們去探討“以太風”存在與否。如果存在以太,則當地球穿過以太繞太陽公轉時,在地球通過以太運動的方向測量的光速(當我們對光源運動時)應該大於在與運動垂直方向測量的光速(當我們不對光源運動時)。許多物理學家們相信“以太”的存在,把這種無處不在的“以太”看作絕對慣性係,用實驗去驗證“以太”的存在就成為許多科學家追求的目標。1905年,愛因斯坦在拋棄以太、以光速不變原理和狹義相對性為基本假設的基礎上建立了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認為空間和時間並不相互獨立,而是一個統一的四維時空整體。在狹義相對論中,整個時空仍然是平直的、各向同性的和各點同性的。可以說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的關鍵,就是敢於對公認的原則、規範提出懷疑、挑戰,認為“以太”不存在。

13.通過信息資源感悟問題

現代社會信息傳播方式廣泛而快捷,書籍、雜誌、通訊、會議、新聞媒體、網絡等都有相關問題的信息,供人們去求索。

通觀上述13種問題的來源,大致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他人明確提出的問題(上級提出的,社會實體征詢,待解的,普遍公認尚未解決的問題);第二類是工作中麵臨的實際問題;第三類則是個人感悟的問題。

社會發展與現實總是有矛盾的,矛盾中也就蘊涵著數不完的各種問題。而發現問題至關重要的是人的主動性和深入的領悟與求索。沒有悟性或有悟性的人不主動去領悟,人的眼裏、腦子裏也就永遠不會有問題。問題使人上進,人生更加充實,問題使人更加睿智,能力也在不斷地提高。沒有問題的人是最平庸的人。正如發明家保爾·麥克裏德所說:“唯一愚蠢的問題是你不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