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縱目大地(1)(1 / 3)

月滿大中樓

大地很大,人就生活在大地的褶皺裏。生活在大地褶皺裏的人,把這褶皺叫做高山深壑。成年累月就在這高山深壑裏梭行,還將這梭行視為攀升。某一日看見一隻從我書案的紙卷和書頁間艱難行進的蜘蛛,我突然領悟了,深陷在大地褶皺裏的人們就如同這蜘蛛一樣。難怪蘇東坡感歎: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我不敢對這位名垂千秋的文聖有絲毫的不敬,卻慶幸自己生活在另一個時代。我可以乘坐飛機躍上天空,在那裏俯瞰山川河流,於是,在我的眼中,高的變矮了,長的變短了,高山深壑成了微小的褶皺。我的這種感覺無疑是縱目大地的結果。

2008年國慶節去了一趟北京,特意去了圓明園。這是在圓明園湖邊照下的一張相。照片上看不見古老的建築,隻看得見湖草的茂盛。我並沒有要刻意留下圓明園的荒涼,可是在整理照片時看到了這張。我覺得這情形頗能代表我的心境,本該有的沒有,不該有的反而有了。這就是殘酷曆史遺留給我的記憶。為了洗劫往昔的恥辱,我曾經滿腔熱情地投身社會,喊著激昂的口號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然而,時光過去,狂熱過去,冷靜頭腦一想,那激情的呐喊實在是人生的清淺。可是,我就在清淺裏耗掉了我的青春。

2009年12月25日

大中樓肯定好奇,這熟識的麵孔今日為啥這麼欣喜?是的,我登樓多次了,從來沒有過這麼興奮。這不僅因為,此時同我並肩登樓的是來自海峽那麵的著名詩人瘂弦先生,還因為今天是中華民族的中秋節。中秋節是團圓節,團圓節和台灣詩人團聚一起,共敘情誼,豈不是天之撮合?更何況,我們又是在這高巍的大中樓上賞明月,訴衷腸!

移近樓閣,瘂弦先生即說,大中樓,好名字!

的確,這名字不凡。若是凡稱,該是鼓樓。我國多鼓樓,鼓樓多建在北魏的時候。那年頭,幹戈屢爭,匪盜四起。兗州刺史李崇上書皇帝,村置一樓,樓懸一鼓,盜賊始發,擊鼓為號,四處鄉民蜂擁緝拿。鼓樓,就這麼應運而生了。隻是臨汾這樓不稱鼓樓,被喚作大中樓。那是因為鼓樓建造在揖讓台舊址。而這揖讓台又不是平常的舊址,據說是帝堯禪位於虞舜的地方。那是很早很早的先前,帝堯建都的平陽噴射著文明的光芒,農曆從這裏初始,井水從這裏湧流,謗木從這裏高聳,諫鼓在這裏奏響,四方部落如花朵錦簇於這中央之國。於是,林立的萬國之主,紛紛來平陽朝賀;於是,這黃河岸邊的土地成了古中國的搖籃。因而,這崛起在中國搖籃裏的鼓樓才稱為大中樓。

大中樓不低,是全國鼓樓中最高的。可是,隻輕輕地抬腳舉步,我們便登了上去。哪知,這輕輕的步履也濺起了遊子心中的漣漪。瘂弦先生說:真是不易!

真是不易,我仿佛聽到了瘂弦先生的生命之歎,滄桑之感。十幾歲的時候,風浪便波及到了他南陽故裏,求知的學子旋卷進了曆史的河流。流水初定,學子變成了遊子,浪跡到了海峽彼岸的台灣。從此,一灣淺淺的海水盛滿了年年歲歲的鄉愁。吃也鄉愁,行也鄉愁,睡也鄉愁,提筆傾訴更是滔滔不絕的鄉愁。農家屋簷下的紅玉米,和秋後的豔陽閃爍進遊子的目光,點燃了火辣辣的鄉情。瘂弦夜難成眠,放聲吟誦:

宣統那年的風吹著

吹著那串紅玉米

它就在屋簷下掛著

掛著

好像整個北方

整個北方的憂鬱都掛在那兒

都掛在那兒

如果說紅玉米點燃的鄉情還隻是憂鬱的鄉愁,那麼,遠離祖國,寄居希臘,冷清成的鄉情不隻是憂鬱的鄉愁,而是呐喊的鄉愁了。瘂弦在呐喊:

我的靈魂必須歸家

啊啊,君不見秋天的樹葉紛紛落下我聽見我的民族

我聽見我的民族

我的輝煌的民族在遠遠地喊我喲黑龍江的浪花在喊我

黑龍江的浪花在喊我

珠江的藻草在喊我黃山的古鍾在喊我

黃山的古鍾在喊我

西蜀棧道上的小毛驢在喊我喲……

一陣陣的喊聲從詩人的心魂深處發出,卻同曆史深處的黃鍾大呂渾然成韻。少小離家的遊子,如今,頂著滿頭霜雪,用古稀的冠帶來朝拜心儀的樓宇,能是容易的嗎?真是不易!

唯其不易,才值得倍為珍惜。好吧,今霄我們就在大中樓遠眺,遠眺黃河,遠眺長江,也遠眺黑龍江和珠江,還有那黃山的古鍾,西蜀的棧道。當然,也要看看棧道上那顛顛達達的小毛驢,她那放開喉嚨的一聲喝喊,連同黑龍江、珠江以及古鍾的音韻一起激揚著耳鼓。好吧,今霄就讓我們在大中樓鳥瞰,鳥瞰麵前倉頡造字的古碑,鳥瞰擊壤歌舞的遺跡,也鳥瞰比甲骨文要早得多的陶寺墓址,還有那莊子馳筆寫下的姑射山神居洞。當然,也要看看那元代戲台的形姿,台上的一曲高歌已唱出曆史的生未淨旦醜,以及他們演繹的風塵雲煙。好吧,今霄我們就在大中樓坐定,不妨再邀來些墨客文友,李白是非請不可的,少了他就少了舉頭望明白,低頭思故鄉;賀知章也要請,少了他就少了鄉音未改鬢毛衰,笑問客從何處來;杜甫也要請,少了他就少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當然,遊子自有遊子的鍾愛,不妨把你詩作中的伯牙請來,請來,聽他一曲高山流水;不妨把屈原、陳子昂請來,請來,不要再讓他沉迷於汨羅江了,不要再讓他獨愴然而涕下了。今夜月色獨好,我們滿斟美酒,開懷暢飲,也免得花間一壺酒,對影成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