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
症狀表現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期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而引起的血中膽紅素升高出現皮膚、鞏膜及黏膜黃染的現象。如用肉眼觀察,成熟兒占50%左右、未成熟兒80%左右均有此症狀;如測定血中膽紅素濃度,則不論是未成熟兒還是成熟兒,出生後數天內均可發現膽紅素濃度超過34μmol/L。
產生原因
新生兒黃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大類。其中病理性黃疸以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病情嚴重者可因脂溶性遊離膽紅素增加而透過血腦屏障,引起嚴重腦細胞損害即膽紅素腦病。生理性黃疸主要是由於新生兒體內產生膽紅素過多,而肝轉化、排泄膽紅素能力差,致使膽紅素堆積於血中發生黃疸。
應對方法
最近有一種最新的機器,稱為“新生兒黃疸計”,可用來檢查黃疸的程度。如果測量的值過高,便要進行抽血檢查,以測量血液中膽紅素的含量。如果含量超過標準,就要采用照光治療。
新生兒黃疸計所作的檢查
是使用像手電筒一樣的燈,接觸孩子的額頭,孩子不會有任何的疼痛。醫院會對所有新生兒進行黃疸檢查,但也有些醫院,隻對疑似有黃疸症狀的嬰幼兒作檢測。
進行照光治療
會將孩子身上的衣服全部脫下,並為他戴上具有保護作用的眼罩,再用一定波長的光照射全身,以便分解沉澱在皮膚下的膽紅素,使其溶解後排出體外,而讓黃疸消退。一般照射的時間為6~8小時,但有些需要12小時,甚至更長。當要喂奶時,則會暫停照光治療。剛出生的孩子,在醫院接受照光治療時,母親可能會感到不安,但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要太擔心。
家庭護理
了解黃疸程度
1.觀察皮膚,根據患兒皮膚黃染的部位和範圍,估計血清膽紅素,並判斷其發展的速度。
2.光照療法護理。
3.耐心喂養患兒,黃疸期間常表現為吸吮無力,護理人員應按需調整喂養方式,如少量多次、間歇喂養等,保證奶量攝入。
嚴密觀察
1.觀察生命體征。像體溫、脈搏、呼吸及有無出血現象,尤其在藍光照射時,應加強監測次數、注意保暖、確保體溫穩定,及時發現呼吸變化並積極處理。
2.神經係統方麵。主要觀察患兒哭聲、吸吮力和肌張力,從而判斷有無核黃疸情況。
3.觀察大小便情況。大小便次數、排量及性質,如存在胎糞延遲排出的狀況,應予灌腸處理,促進大便及膽紅素排出。
4.處理感染灶。觀察皮膚有無破損及感染灶,臍部是否有分泌物,如有異常及時處理。
5.補液。合理安排補液計劃,及時糾正酸中毒。根據不同補液內容調節相應的速度,切忌快速輸入高滲性藥物,以免血腦屏障暫時開放,使已與白蛋白聯結的膽紅素也可進入腦組織。
健康教育知識
1.家長要了解病情,取得嬰幼兒的配合。
2.對於新生兒溶血症,作好產前谘詢及預防性服藥。
3.發生膽紅素腦病者,注意後遺症的出現,給予康複治療和護理。
4.若為母乳性黃疸,可繼續母乳喂養,如吃母乳後仍出現黃疸,可改為隔次母乳喂養,逐步過渡到正常母乳喂養。若黃疸嚴重,患兒身體情況很差時,可考慮暫停母乳喂養,黃疸消退後再恢複母乳喂養。
5.若為紅細胞酶缺陷者,需忌食蠶豆及其同類製品,患兒衣物保管時勿放樟腦丸,並注意藥物的選用,以免誘發溶血。
具體還要看醫院醫生的診斷,家長應該重視這種黃疸的危害,盡早治療,以免影響嬰幼兒的正常發育和對身體帶來的傷害。
新生兒窒息
症狀表現
新生兒窒息是指新生兒因缺氧,發生宮內窘迫及娩出過程中引起呼吸、循環障礙。在生後1分鍾內,遲遲不出現自主呼吸,但心跳仍存在。窒息是新生兒最常見的病症,也是新生兒死亡及傷殘的主要原因。
新生兒窒息的症狀,可分為輕度窒息及重度窒息兩種:
1.輕度窒息表現為呼吸淺表而不規則或無呼吸,哭聲輕或經刺激時才有哭聲,皮膚青紫、患兒無力,但肌肉張力尚能保持,刺激反應較差,心率正常或稍慢,每分鍾80~100次。
2.重度窒息表現為無呼吸,或偶爾有呼吸,皮膚呈蒼白色或灰紫,肌肉極度鬆弛,肌體軟弱,刺激無反應,心率為每分鍾60次以下,甚至聽不清心率。
3.如胎兒在子宮內缺氧,稱宮內窘迫或宮內窒息,多半在母親分娩前數天或數小時出現。開始時,母親感到胎動增加,胎心加快,嚴重缺氧時胎動減少,胎心跳動減慢。
4.有時胎兒肛門括約肌鬆弛,在宮內排出胎糞,使羊水變混濁,當羊膜破水時會有混濁的羊水流出,有時甚至可流出胎糞。胎兒出生後一般不會啼哭,呼吸微弱,輕者全身青紫,重者全身蒼白,肌肉鬆弛,這就是新生兒窒息的表現。遇到這種情況,要立刻進行搶救。
產生原因
新生兒窒息的本質是缺氧。凡影響母體和胎兒血液循環和氣體交換的原因都會造成胎兒的缺氧。母體與胎兒間血液氣體交換障礙。分娩過程異常、呼吸道、心血管的先天畸形、新生兒溶血病、嚴重貧血、代謝及電解質的紊亂以及肺透明膜病、嚴重感染等,均可造成窒息。
應對方法
新生兒窒息的治療,應該是分秒必爭,以減輕對各髒器的損傷。因此,兒科、產科及麻醉科應緊密配合,熟練掌握心肺複蘇技術。盡量清除呼吸道黏液;增加通氣,保證供氧;保證有足夠的心搏出量;糾正酸中毒;注意保暖,以減少氧耗量。
1.輕度窒息。保暖,吸取口、鼻、咽喉部黏液和分泌物。輕拍足底或用手指沿脊椎上下摩擦,但不宜用力過度。一般用鼻導管和麵罩供氧。人工通氣給氧。注意糾正酸中毒,當pH<7.25時,可給5%碳酸氫鈉溶液,一般3~5毫升/千克,用5%葡萄糖糖溶液按1:1稀釋後緩慢靜脈注射。
2.重度窒息。除保暖,吸取口、鼻分泌物外,如羊水和胎糞吸入,應進行氣管插管吸取。吸引力應限製在9.81卡帕左右,否則可引起喉痙攣、呼吸暫停、心動過緩和心律不齊。
家庭護理
護理應得當
因家長護理不當,健康的新生兒,有時也會突然臉色青紫,哭不出聲,甚至呼吸受阻而發生窒息。這種現象往往使家長手足無措,如果搶救不及時,還會造成嚴重後果。
獨自睡覺
其實預防孩子窒息並不難,平時最好讓孩子養成獨自睡覺的習慣,不要含著奶頭睡覺。如和媽媽睡在一個被窩裏,晚上孩子餓了,媽媽還可以喂奶,但喂奶時,如果媽媽獨自睡著後,充盈的乳房會堵住孩子的口鼻,枕頭和棉被也會阻礙孩子的呼吸,從而造成窒息。
喂奶的姿勢要正確
最好抱起喂,使頭部略抬高,不致使奶溢入氣管。奶瓶的橡皮奶頭孔不宜過大,喂奶時奶瓶的傾斜度以吸不進空氣為宜。喂完後應將孩子豎抱起,輕拍其背部,待孩子打嗝後再放回床上,並讓孩子向右側臥睡,以免溢奶時,乳液吸入氣管。
缺氧、缺血性腦病
症狀表現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指由於圍生期窒息、缺氧所導致的腦缺氧缺血性損害,臨床出現一係列神經係統異常的表現。常見於嚴重窒息的足月新生兒,是圍生期腦損傷的最重要原因。
症狀大多在出生後3天內出現,症狀輕重不一,主要表現有以下幾方麵:
1.意識障礙。如過度興奮、反應遲鈍、嗜睡及昏迷等。
2.肌張力改變。早期肌張力可增加,後期及嚴重者肌張力減弱或鬆軟。
3.原始反射異常。擁抱反射活躍、減弱或消失,吸吮反射減弱或消失。
4.驚厥。中度以上通常有驚厥現象出現,常在出生後12~24小時出現,最遲72~96小時出現。可以是明顯的肢體抽動或隻是麵部肌肉抽搐、吸吮動作異常、眼球凝視或出現呼吸暫停。
5.顱內壓增高。通常在出生後4~12小時逐漸明顯,嚴重病例在出生後即可有顱內壓增高的表現,如前囟隆起、張力增加。
6.腦幹功能障礙。重症者出現瞳孔改變、眼球震顫和呼吸節律不整、呼吸暫停等。
產生原因
主要是圍生期窒息、缺氧所致。宮內窘迫和分娩過程中或出生時的窒息是主要的病因。腦部病變依窒息時間和缺氧缺血程度而定。
應對方法
本病的預防重於治療。主要在於預防圍產期窒息的發生,要不斷提高技術,及時處理宮內窘迫,盡快結束分娩。出生後窒息的孩子要及時進行複蘇,以減少缺氧缺血引起的腦損傷的發生。
1.一般治療。保持安靜、吸氧、保暖、保持呼吸道通暢。糾正酸中毒。有凝血功能障礙者,可給予維生素K15毫克/d,或輸鮮血或血漿。及時糾正低血糖、低血鈣等。
2.重症監護。進行心肺、血壓、顱內壓及腦電監護,嚴密觀察體溫、呼吸、神誌、瞳孔大小、前囟情況及有無早期驚厥的情況。維持血氣和pH在正常範圍。當出現心功能不全和休克時要及時處理。
家庭護理
1.保持呼吸道通暢。呼吸道通暢是氣體交換的保障。因此,對於出生後的新生兒,應首先觀察呼吸道是否通暢。
2.如果呼吸道有分泌物,用適宜的導管將其吸出,我們采用旋轉式快速低壓吸引,以減少對呼吸道黏膜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