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線戰略進攻6(2 / 2)

跨越隴海路

劉鄧大軍在甩開蔣軍合圍之後,像滾滾鐵流向南疾進,兩天時間走了200裏路程,9日收複了單縣城,進到單縣西南的青堌集一帶;11日拂曉,到達距隴海路50裏地點停下,進行過路的動員與準備。當夜,跨越隴海路的戰鬥在寬百餘裏的路段打響,幾乎沒有遇到阻擊,因此很快控製了商丘東西段鐵路120餘裏,三路人馬浩浩蕩蕩地越過隴海路。12日,一縱隊收複寧陵、睢縣兩縣城,殲保安團千餘人。短短幾天,大軍一麵行軍一麵作戰,計殲蔣軍八十八師二十一旅一個營,睢縣、寧陵、鹿邑三縣保安團全部,俘虜團營長以下3000餘人。劉鄧大軍順利跨過隴海路首戰告捷,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於8月12日及時發來電令,指出遠征途中應注意的問題,電令說:“鑒於二萬五千裏長征時期休息太少,疲勞太甚,減員太多,而那種性急有許多是不必要的。”“此次我軍南進,必須減少不必要的性急,力爭少走路多休息。情況緊張時應當走幾天長的,但應跟著休息幾天,消除疲勞。”“在目前幾個星期內,必須避免打大仗,專打分散薄弱之敵,不打集中強大之敵,待我軍習慣於無後方外線行動,養精蓄銳,又在有利於我之敵情、地形條件下,方可考慮打大仗。”13日,部隊到達豫皖蘇解放區,受到張國華司令員等的熱烈歡迎。在這裏,張才千率領的的中原獨立旅奉命加入劉鄧大軍序列,歸第一縱隊指揮。劉鄧命令張才千率部走平漢路以西,拉開一個大軍挺進桐柏山的架勢,以迷惑敵人,造成錯覺,配合大軍南進。14日,六縱收複柘城縣城,三縱收複毫縣,全軍順利地徒涉過了水深及腰的渦河。

劉鄧大軍越過隴海路的突然行動,給蔣介石造成了一個不小的錯覺。以為他的大軍壓境,加上當時連日暴雨黃河水勢猛漲,劉鄧部隊既不能北渡,又不敢和他再戰,於是蔣介石得出結論:“共軍潰不成軍,向南流竄。”根據這個結論,蔣介石的行動計劃就是一個“追”字。在蔣介石看來,劉鄧既“潰不成軍”,在“向南流竄”的道路上有黃泛區,以及有沙、潁、洪、汝、淮等眾多大小河流阻隔,滿可以利用這些天然障礙,把劉鄧部隊趕到黃泛區與沙河之間加以“殲滅”,所以隻采取窮追的辦法。調兵遣將去“前堵”,時間既來不及,似乎也無此必要了。於是蔣介石調整部署,以新建的六十六師自蚌埠進至太和,協同地方團隊在沙河沿岸扼守渡口,控製船隻,防止劉鄧部隊南渡。急令羅廣文兵團、張淦兵團共12個旅為第一梯隊,王敬久兵團8個旅為第二梯隊,分路尾追;以青年軍二○六師和第十五、五十二、五十六師各一旅在平漢路側擊;以兩個師又一個交通總隊布防於柘城、鹿邑一帶,企圖圍殲劉鄧大軍於黃泛區。然而,正如劉鄧所說的,蔣介石的算盤又打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