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線戰略進攻45(2 / 3)

睢杞戰役

開封戰役是華野和粟裕所運籌的豫東戰役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就在睢縣、杞縣地區連續作戰再殲援敵。在6月20日夜,當攻城部隊突破開封城垣主陣地,繼而基本肅清城區蔣軍,隻剩下龍亭核心陣地末攻下,戰役第一階段已勝利在握的時候。粟裕和華野領導人張震、鍾期光立即來到開封南郊第三兵團指揮所,督促第三、第八縱隊不要留戀開封戰場,除留足夠的兵力攻擊龍亭核心工事外,迅速從城內撤出其餘部隊,把兵力集中起來,準備再殲援敵。對於攻殲龍亭守敵,粟裕對部隊解釋說:龍亭是要打下來的,但不要急,遲一點不要緊,有點殘敵,可以作為釣邱兵團這條“魚”的大鉤子,你馬上打下龍亭,他來援就不積極了,主要是作好準備,確有把握後再打。21日晩打下龍亭,開封戰役勝利結束,而南京當局十分驚慌、混亂,6月24日,立法院匆忙舉行秘密會議,檢討中原戰局,與會者驚恐交集,情緒低沉。蔣介石為挽救敗局,除以進至徐州之整二十五師改援兗州外,令邱兵團(調出整七十五師,調進整八十三師)及第四綏靖區劉汝明部繼續向開封攻擊前進;同時以整七十五師、七十二師和新編二十一旅組成一個兵團,以區壽年任司令,由民權地區經睢縣、杞縣迀回開封,企圖在開封地區與華野決戰。華野進行開封戰役的目的,除攻占城市和全殲守敵外,更重要的目標是引誘蔣軍來援,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援軍。現在蔣軍分兩路向開封撲來,正好中了華野的“動敵”之計。他們不顧已連續作戰一月,相當疲勞,各縱隊都有傷亡,還是下定決心,不怕疲勞,不怕犧牲,抓住有利戰機連續作戰,再殲援敵。於是在攻占開封後的第三天,便毅然決定主動放棄開封。因為蔣介石想要開封,華野便將計就計,把開封暫時讓給他,使蔣軍背上這個包袱,分散兵力,便於殲援軍於運動之中。

華野根據敵我情況,對蔣的兩路援軍作了分析,以圍殲較弱的一路即區壽年兵團更有把握。但這時兩路援敵相距較近,必須先行誘其拉開距離,將兩路隔開,以創造攻殲區兵團的戰機。為實現這一決心,華野以四個縱隊即第一、四、六縱隊和中野十一縱隊,組成突擊集團,由葉飛指揮,隱蔽集結於睢縣、杞縣、太康之間和民權地區,實施南北夾擊,圍殲區兵團。其餘部隊由野司直接指揮,以五個縱隊擔任阻援,即三縱與八縱先由開封向通許方向行動,待邱兵團進入開封,與區兵團拉開距離後,立即掉頭向東,會同由上蔡地區北上的十縱和位於杞縣的兩廣縱隊,組成阻援集團;中野九縱進至鄭州東南地區,阻擊鄭州東援之敵,並從側後牽製邱兵團。另以冀魯豫軍區和豫皖蘇軍區一部兵力破襲隴海路徐州至民權段,直接配合野戰軍作戰。在做出這一打援部署的同時,又預計到可能變化的敵情,華野對突擊集中殲滅區兵團提出了2個作戰預案:第一個方案是:如敵繼續由睢縣、杞縣間向河陽鎮長崗集攻擊前進,就將其合圍殲滅於馬頭集為中心的地區;第二個方案是:如敵徘徊於睢縣、杞縣地區,各縱隊則分別躍進,將其分割包圍於民權、睢縣、杞縣之間地區,予以殲滅。這就是說,不論區兵團是前進或是徘徊,都逃脫不了被殲的命運。睢杞戰役的決心與部署,華野於24日、25日兩次上報中共中央軍委,並報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同時下達給各縱隊預作準備。中央軍委於25日10時和26日3時兩次複示,指出:“部署甚好……在睢縣、杞縣、通許之線(或此線以南),殲敵一路是適當的。如能殲滅七十五、七十二兩個師當然更好,否則能殲滅第七十五師也是很好的。”據此,華野於26日中午再次給各部隊下達命令,進一步區分了各縱隊任務,並規定了待機的位置和進入的時間。為配合睢杞作戰,華野要求中野繼續全力牽製平漢線南段的蔣軍胡璉兵團和張軫集團,要求華野第二兵團繼續包圍兗州,吸引蔣軍整二十五師北上;要求華野第四兵團以主力向淮海地區展開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