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持等到大家都議論完畢,平靜地說:“你們無須驚慌,隻要偷走佛珠的人在七天之內將它送回來,我保證不聲張,而且還要贈予他一件寶物。”
雖然做出了許諾,但時間一天天過去了,並沒有人主動自首。一直到了第七天,還是沒有任何動靜。原本互敬共處的僧人們開始變得忐忑不安,他們互相猜疑,彼此之間也不敢交談,生怕被別人認定是那個賊,寺院之中的空氣壓抑得簡直讓人窒息。
第七天,住持又將大家召集在一起,說:“既然寶物丟失了,那麼隻要認為自己是清白的人明天就離開這裏吧。”
這一夜是最不平靜的一夜,每一個僧房之中都燈火通明,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僧人們都收拾好行李,打算天一亮就離開。
第二天,當僧人們按照次序準備登船離開的時候,發現有一個小和尚還像往常一樣坐在佛前誦經。大家便開始竊竊私語:“他這是在承認自己是那個賊嗎?”
住持走到小和尚麵前,問:“你為什麼不離開,難道不想證明自己的清白嗎?”
小和尚作揖道:“弟子當然是清白的。”
住持問:“那為什麼要留下來承擔所有的懷疑呢?”
小和尚說:“佛珠雖然不見了,但是佛心卻還在。我在這修行是為了修養佛心,而這七天裏大家互相懷疑,傷了自己,也傷了別人。既然如此,隻有有人來承擔這一切,才能讓這裏恢複寧靜,那就讓我來做這件事吧。”
聽完他的話,住持將所有的弟子都召集過來,從衣袖之中緩緩取出一串晶瑩的佛珠,將它戴在小和尚的脖子上,說:“這就是你們以為丟失的佛珠,它還在這裏!隻有學會承擔,學會顧全大局的人,才能擁有它,成為新的住持。”
一場由住持自導自演的戲,考住了所有修習佛法的人,當他們努力證明自己清白的時候,隻有一個人想到要承擔這一切,還大家一個清靜。修行之人慣常被認為是無欲無求的,但即便如此,一個可以承擔責任的肩膀也顯得那麼珍貴。
現代心理學將一個人是否能夠承擔責任視為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肩膀,可承擔,不僅體現出一個人的內心堅強,更表現出他對自身社會角色的認可與接受。夫妻作為攜手共同麵對人生的“團隊”,應該承擔起自身責任,分擔對方的壓力。那麼,如何做到分擔呢?
(1)分擔是基於愛,而生活的塵埃卻很容易將這份愛覆蓋,所以更需要我們勤加拂拭。當你決定與某個人走上紅地毯的那一刻,有一條紅線便將你們捆綁為一個整體,一起體會生活的甜蜜,也要共同品嚐那一份苦澀。因為有愛,你們願意風雨同舟,可是當風浪襲來的時候,難免會心生怯意。時刻銘記自己的誓言,提醒自己愛還在那裏,會讓分擔變得更加心甘情願。
(2)愛情是共同分享甜蜜,婚姻則是共同分擔壓力。當令人沉醉的愛情終於得到了一個歸宿,相信沒有人願意將它打造為愛情的墳墓。
在婚姻之中,愛情並沒有消失,它隻是換了一個麵目出現在人們麵前,從分享到分擔,是成長也是升華。
(3)分擔不是單方麵,相互體諒才讓它有意義。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壓力,兩個人的結合並不是讓一個人承擔兩份壓力,而是讓兩個肩膀來承擔那一份壓力。體諒和理解並不是單方麵的,互相分擔,讓壓力各自變成了二分之一,而愛卻會成倍增長。
當婚姻麵對生活的壓力時,它不是為了讓兩顆相愛的心逃離,而是為了讓它們更加緊密地貼合在一起。學會分擔,會讓人更加成熟;懂得分擔,會讓愛獲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