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惜福,惜愛,得幸福(1 / 2)

生活:將對方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

修行:人懂惜福,福才常駐。

提起Henry這個人,朋友們的看法都是“活得恣意”,因為他是一個極其自由奔放的人,從來都是想做什麼就會去做,毫不遲疑,也從不計較後果。

結婚之後,Henry的妻子也曾經希望這個浪子可以回頭,成為一個居家好男人,但是Henry卻並沒有表現出這個跡象,時不時就會約上三五好友外出遊玩,一兩個星期不回來。

拉薩遊開始火熱起來之後,Henry就一直想去看看那裏湛藍的天空。有一天,Henry的老朋友突然打電話過來說:“走吧,去拉薩!”

他自然二話不說,急忙趕回家收拾了行囊便出發了。

一直等到上了火車,Henry才想起來沒有跟妻子交代,於是他拿出手機,通過微信給妻子發送了語音信息,告知她自己要去拉薩待幾天。妻子下班後才看到這條信息,根本來不及勸他。

在拉薩的幾天,Henry玩得非常盡興,但妻子卻很擔心他,每天都要打電話過來詢問。當Henry趕著去參加驢友聚會的時候,妻子的電話又來了,他不耐煩地掛掉電話,完全沒有聽到妻子失望而焦急的歎息聲。

從拉薩回來之後,Henry還是很興奮,可是當他推開家門,卻沒有像往常一樣聞到熟悉的飯菜香,家裏一片冷清,妻子已經搬回娘家了。這個情況遠遠超出了Henry的預計,他沒有想到從前不聲不響的妻子會做出這樣的行為,而這一次,無論他怎麼請求,妻子都不肯隨他回家了。

“真想回到從前的日子,她那麼聽話,從不會這麼倔強。”Henry一邊歎氣一邊說。我笑著問:“那麼,從前的時候,你為什麼不好好珍惜她呢?”

在生活中迷失自己,對很多人來說隻是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而對於真正經曆了生活缺憾的人,卻深刻地明白這句話中所隱藏的無奈和悔恨。我們的眼睛總是容易看到自己沒有得到的東西,對於已經得到的卻熟視無睹,當終於失去的那天,才會明白它的珍貴。

欽山和尚聽說在江西有一個高僧,便與淩峰禪師結伴前往拜訪。

這一路上,跋山涉水的兩位高僧都吃盡了苦頭,不僅風餐露宿,連一頓飽飯都沒有吃過,而且一身緇衣穿過了很多天都不能漿洗。

有一天下午,兩位高僧行走了十幾裏之後坐下休息,淩峰禪師將自己的僧鞋脫下來一看,發現鞋底已經磨出了兩個洞,不由得惋惜地說:“可惜可惜,讓你陪我走了這麼遠的路,磨了這麼大的洞!不過你還要堅持啊,我還有一個月的路要走呢!”

看到禪師對自己的鞋說話,欽山和尚笑了,說道:“不過是一雙鞋子而已,禪師又何必這麼有禮呢?”

淩峰禪師說:“這一路上若是沒有了鞋子的幫助,我們便寸步難行,而且接下來還要走很遠,必須要珍惜它才行啊。”

欽山和尚聽了,急忙作揖道:“禪師真是有佛心啊!”

淩峰禪師謙虛地笑了笑,說:“懂得珍惜的人,才能領悟到生命的奧妙之處啊。”

兩個人正在說話,欽山和尚忽然看到河麵上漂著一個綠色的東西,仔細一看是一片菜葉,他欣喜地說:“快看,河裏漂著菜葉子,說明河流的上方一定有人家。”

淩峰禪師奇怪地問:“上流有人家,為什麼會讓您這麼激動呢?”

欽山和尚說:“我這一路都發下宏願,隻要能遇到人,就都要去度他們。既然上遊住著人,我們就去看看吧。”

可是淩峰禪師看了看河裏的菜葉子,卻搖搖頭,不肯起程。欽山和尚奇怪地說:“剛才您對一雙鞋自言自語,我還以為您很有佛心呢,怎麼現在對於度人的事,反而這麼懈怠?難道在您看來,一雙鞋比人還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