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際石油市場前景
美洲非常規油氣的大規模開發,伊拉克、利比亞產能的迅速增長,大量新增產能進入國際石油市場,石油供應恐將持續相對過剩,支持油價較長時期維持低位,從而使國際石油市場進入相對低價的“新常態”。
然而,國際油價不可能無限下跌,在油價下跌過程中,支撐力量漸強,最終使油價進入一個新的平衡點。支撐因素包括:一是美國較高的頁岩油開采成本。美國頁岩油產量大增是本輪油價下跌的重要推手,若油價大跌導致頁岩油開發放緩甚至停止,將改變國際石油供需格局,國際市場石油供應將減少,從而推動油價反彈。二是歐佩克減產的可能。從短期看,歐佩克減產可能性不大,但若油價持續下跌至該組織特別是沙特的容忍底線,歐佩克成員國通過集體減產支持油價的可能性將大增。目前,沙特維持財政平衡的油價水平是每桶90多美元,外界普遍認為其僅可忍受油價低於80美元/桶2-3年;若油價跌至遠低於80美元/桶並長期維持,將促使沙特考慮限產保價。三是世界經濟仍有望好轉,特別是新興經濟體仍有較快增長。中長期看,世界經濟仍具有增長動力。據IMF預測,2016-2020年,世界經濟將年均增長3.8%,其中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達5.0%。而且,油價下跌對進口國具有“減稅效應”,能擴大進口國消費需求,從而促進全球經濟增長。此外,油價下跌還會打擊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發展,並刺激石油需求快速增長,這也是油價的支撐因素。
預計國際油價在經曆2014—2015年的調整後,中長期將進入40—80美元/桶的“新常態”。2015年11月,IEA發布《2015年世界能源展望》報告稱,國際油價將在中期內保持當前水平,到2020年國際油價將可能保持在50美元/桶的水平。歐佩克內部報告認為,國際油價仍將麵臨需求增長下滑的壓力,到2019年之前,油價隻會以每年5美元/桶的速度回升。
2015年9月,高盛集團稱,國際油價跌至20美元/桶的風險正在增大。原油供應的持續過剩意味著油價需要在更長時間內保持低迷,市場才能恢複平衡。雖然這並非是基本的預測情景,但油價下跌到這一水平的風險正持續上升,特別是因為2015年年底前原油產量預計隻會出現適度下降。同時,高盛再度下調了油價預期,將2016年美國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WTI)均價預期從57美元/桶下調至45美元/桶,將倫敦布倫特原油均價預期從62美元/桶調降至49.50美元/桶。
而摩根士丹利則相對樂觀。根據該投行於2015年9月所做的預測,2018年之前,國際原油市場可能經曆四個階段:當前到2016年年中,原油市場仍將供給過剩,油價將位於45—50美元/桶;2016年第四季度起,市場重新平衡並開始複蘇,油價逐步上揚,達到60—65美元/桶;2017年上半年,油價進一步複蘇,達到75美元/桶;到2018年,原油市場正常化,油價位於85美元/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