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黎明:全球經濟探析45(2 / 2)

海水淡化是沿海國家解決水資源短缺、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隨著世界人口增長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全球水資源危機不斷加劇,海水淡化在解決全球缺水問題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未來海水淡化將成為“剛需”,海水淡化產業也將進入快速發展的新常態。

目前,在波斯灣與地中海沿岸已經建造了超過1500座海水淡化廠,為北非與中東提供飲用水,這些淡化水占全世界淡化水的2/3。另外,埃及、摩洛哥、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已規劃今後數年裏修建更多海水淡化廠。2014年,摩洛哥已開始在其中西部地區建設該國第一個海水淡化工廠,日產10萬噸淡水,計劃到2030年為摩洛哥年提供4億噸淡化水。2015年2月,以色列與約旦簽署水交換協議。根據這項價值8億美元的協議,約旦和以色列將分享未來在亞喀巴灣修建的年產7000萬噸飲用水的脫鹽廠。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海水淡化事業發展,截至2014年年底,中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12個,日產水規模92.69萬噸。近年來,中國還實現了海水淡化關鍵技術的突破,自主建成日產水1.25萬噸反滲透海水淡化示範工程和日產水2.5萬噸低溫多效海水淡化工程,並自主設計製造了4台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裝置出口印度尼西亞,相關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世界上少數能完整自主設計建設海水淡化工程的國家之一。“十三五”期間,中國將從四個方麵推動海水淡化產業發展。一是實施海島海水淡化利用工程,以滿足海島基本生活工作需求;二是促成海水淡化發展產業基金,為淡化裝備“走出去”打下基礎;三是加大對海水淡化裝置運營的扶持力度,降低運營成本;四是建立完善海水淡化標準體係,培育龍頭企業,形成產業規模。41

7.發展“水金融”

麵對水危機,利用金融市場配置水資源的“水金融”,未來將成為水資源配置製度的重要發展方向。所謂“水金融”,是指與“水事”活動有關的各種金融製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動,主要包括水權及其衍生品的交易、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汙水處理項目的投融資以及其他相關的金融中介活動。簡言之,就是把可交易的水資源以及與之有關的物品當作一個有價格的商品,以現貨、期貨等方式買賣。“水金融”本質上是一種調節機製,通過經濟杠杆來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實現用水總量與供給量之間的大體均衡。

英國是較早利用“水金融”製度規避水權交易價格波動風險的國家之一,在農業領域,英國通過天氣指數及相關的保險產品,轉移水害包括旱災與水災等風險。在澳大利亞,也有值得借鑒的經驗。莫累河與達令河流域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流域,提供全國75%的灌溉。隨著兩河的日益枯竭,澳大利亞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綜合管理聯合體——莫累河與達令河流域管理委員會,對全流域120億立方米的水實行農業用水許可證製度,每年使用量不得超過100億立方米。農民隻有申請到用水許可證,才能“量水種地”,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水的利用率。42

8.加大森林植被建設

全球應大力恢複森林植被建設,重新認識森林植被建設與水資源保護利用的關係。大氣降水通過森林的冠層與林下植被的灌草層的分配與固定從而滲透到地麵,在地麵上的水分通過枯枝落葉及草叢能夠層層被吸收及下滲到地下,形成地下水。當然部分水分會被蒸發返回大氣中,至於有多少降水能夠被滲透為地下水,則根據植被情況來確定。植被越豐富多樣,水分越容易被吸收。所以,森林生態係統是決定水分循環的基礎,森林的樹種及結構、林地土壤品質及地質地貌是森林生態係統的關鍵。因而恢複森林植被,種植滲透性強、根係發達的樹種及灌木草叢是重中之重。

森林生態係統通過植被及土壤的攔截、吸收,具有較強的蓄水能力,1公頃森林可以蓄水1000立方米,在森林生長過程中,後期林木長成之後涵蓄能力就越強。森林對降水的多層攔截,能夠阻止或延緩地表徑流的產生,及時將地表徑流轉化為地下補水,在暴雨期間還能削弱洪峰的危害,並能調節河流枯水期的到來,從而從各方麵提高對水資源的調蓄。在幹旱地區,森林植被對河流徑流量的調節作用尤為明顯,甚至能夠使得幹旱地區中小流域徑流量減少5%左右。

森林植被還能控製土壤被侵蝕,從而減少河流的泥沙。這種控製侵蝕的能力雖然與森林的樹種、結構及樹木的年齡有一定關係,但足夠封閉的多層次森林能夠減少80%以上的土壤侵蝕量,而土壤侵蝕量的減少對水資源總量的增加大有裨益。除了減少泥沙量之外,森林生態係統還能進行養分循環,在一定程度上過濾、吸收與分解各類水中富氧物及汙染物質,減少水分中的細菌數量,從而保護和改善水質。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