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學後,從作業本、乒乓球到自行車,方德華什麼小商品都倒騰。
其“客戶對象”不僅有自己的同學,甚至還有自己的老師。到了專科學校後,他的生意更是不得了,他公開在校園裏擺小攤賣書,賣文具,賣郵票,為同學聯係家教,成了一名“生意精”。
1984年,方德華在宿舍裏不小心撞翻了熱水瓶,瓶膽碎了。看著漂亮的熱水瓶外殼,他突然間發現了商機:學生宿舍裏撞翻熱水瓶的事太常見了。由於校內校外沒有一家商店專賣瓶膽,要賣就賣整個的熱水瓶,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熱水瓶爆破了,隻好去買新的,而把好端端的瓶殼擱置起來。如果能弄來瓶膽賣給打翻熱水瓶的同學們,這個省錢的辦法肯定會受歡迎。方德華說幹就幹,他到附近一家商店訂購了50個熱水瓶膽帶進校園,上完課就在食堂門口擺攤,晚上也在宿舍裏等“客戶”上門,當天就把50個瓶膽賣光了。
在校三年,方德華可沒閑著,他擴大了瓶膽推銷範圍,到大商店按期大量訂購瓶膽,跑遍了全杭州大中專院校,每所學校都找在校生做瓶膽銷售代理。此外他還成立了一個家教中心,貼出海報作宣傳,以宿舍為辦公地點,向校外請家教的人推薦家教老師,為同學們找掙外快的工作。1986年方德華畢業時,他的存款已超過1萬元,並且有了豐富的商業經驗,當別的同學畢業時都在為自己的出路操心時,方德華卻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利用自己的資本從商下海,成了一名商人。
雖然由小做大,最終走向了成功,但方德華的經曆在溫州人中畢竟屬於個例。而溫州的小商品購銷隊伍卻絕少科班出身,多數是由其他職業轉化而來;其中有農民、工人、教師,有公務員,也有複員退伍軍人和個體手工業者。他們走南闖北,跋山涉水,雲遊四方,足跡遍及都市鄉村,推銷的不過是一些針頭線腦的小商品,但他們由此經曆了各種風雨,領略了各地風情,不知不覺間推銷的技藝大有提高,交往溝通、鋪設關係等,十八般武器樣樣精通,說辯勸逗藝藝上乘。而且要在不起眼的小商品上摳利潤,故而成本節約意識很強,這些都為他們日後成就大業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溫州人創業大都經過從“一身薄技”到創下輝煌事業的堅韌、刻苦的過程,補鞋、縫衣是他們當中不少人都幹過的營生。當今在國內赫赫有名的幾家大企業的溫州老板都有此番經曆,正泰集團的南存輝原是一名小補鞋匠,德力西集團的胡成中曾跟隨父親做裁縫,奧康集團的王振滔曾是一名小木匠。
溫州人是最徹底的現實主義者。在從事小商品生產,小作坊、小鋪麵經營時,他們身上那種傳統的“身份”、“麵子”等等級觀念十分淡薄,他們並不因自己從事了一些在外人看來很“低賤”的小職業、小經營而感到自己在人格上低人一等、矮人三分。相反,他們卻以自己能掙錢養活自己,而且還能攢錢將來做老板而信心十足,感到自豪。這比起那些寧願下崗在家受窮,也不願幹他們所謂的“丟麵子”的人來說,可謂是兩種時代兩種思維兩種人生。
“小”是溫州人經商的一個突出特點,溫州人做生意特別注重從小處著手,他們務實苦幹,隻要有一分錢賺就會不遺餘力地去幹,從不好高騖遠,從不好大喜功。他們非常能吃苦,意誌非常堅韌。那些看起來沒什麼錢賺的小生意,他們不僅不會嫌棄,反而特別認真。這其中體現了一種精神,即把小生意當作事業來籌劃,無論何時何地都本著從“零”做起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一絲不苟。
匠心獨運,見人之所不能見
眼界有高低,眼界低的人目光短淺,對事物看不出什麼三短兩長,隻會盲從眼界高的人。這就是學者常說的“趨熱心理”,人雲亦雲、亦步亦趨、“一窩蜂”等都是說的這種現象。比如,不管在什麼時候,我們都會感受得到,市場上有一種商品掙錢了,人們就會馬上跟上去,可以說“跟風”或模仿別人是大多數經營者賺錢的法則。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任何一種商品也都要不斷改進,才能迎合人們不斷進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