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教子一定要懂的心理學常識(1)(3 / 3)

3.能自已調整

有這種狀態的人大部分都能通過自我調整,如休息、聊天、運動、釣魚、旅遊、娛樂等放鬆方式,使自己的心理狀態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長時間得不到緩解可能形成一種相對固定的狀態,因此這小部分人應該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以盡快得到調整。

孩子整日忙於學習、考試而沒有屬於自己的閑暇時間,就會經常感到頭痛頭暈、疲勞乏力、失眠健忘、情緒低落卻找不到病因。那麼,你就要注意:灰色健康正悄悄逼近孩子,孩子很可能已經或者快要走進亞健康的心理狀態。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孩子與外界的信息交流越來越直接、快捷。但心理的空間卻越來越狹小,遭遇到誘惑和衝擊的次數越來越頻繁,比如為了得第一,為了上最好的學校等。如果說心理疾病離大多數孩子還很遠的話,那麼,灰色的心理狀態卻正悄悄逼近我們的孩子。如果我們把白色比作健康的心理狀態,黑色比作不健康的心理狀態。那麼,介於黑白之間的灰色正是處於第三狀態的亞健康心理狀態。處於這種狀態的孩子,是心理障礙的易感人群。由於長期緊張的精神壓力(無論學習、生活)而使其處於焦慮、應激狀態下,如果長期“消化不良”,就會積勞成疾,導致情緒低落和“心力衰竭”狀態,諸如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學習效率下降、敏感多疑、思維狹窄、憂心忡忡、焦慮抑鬱,常伴隨著說不出理由的焦慮不安感。

美國心理學家梅爾傑斯為“第三狀態”的亞健康易感人群描繪的畫像是:情緒低落、自卑、放任衝動、角色混亂的人。心理疲勞積累到一定程度,必定通過生理症狀或異常行為表現出來,心理障礙最終引發身體疾病。

壓力研究的奠基人塞爾葉在幾千例屍體解剖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大多數人並非死於年老本身,而是死於由長期持續的壓力反應而造成的器官損傷。有人調查了54名猝死的男子,其中41人死前精神抑鬱已達數周,並表現出某種程度的精神緊張、抑鬱沮喪、消極悲觀、愁緒重重。

其實,灰色健康並不可怕,然而由於它不能顯現出疾病狀態,因此常常被人忽略。1997年8月19日,某廣播電台著名節目主持人在家中自殺。此後,上海、廣州的兩位廣播電台熱線談心節目的主持人也相繼自殺。據心理學家估計,這些人在自殺前很可能已經是處於灰色地帶的隱性病人。

事實上,這種危險正隨著現代生活的加快在人群中日益普及,它不僅是那些在旁人看來家庭美滿、事業有成的成功者的麻煩,甚至正值花季的孩子也會被“感染”,因此孩子的心理健康已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教育和社會問題。有一個五年級的男生一走進教室就覺得噪子奇癢,吞咽困難,上課時也幹咳不止,老師以為他在故意搗亂,且屢教不改。後被醫生確診為“神經性咽喉綜合症”,而尋其原因竟是由於學習緊張、心理壓力過大引起的。

亞健康心理並不是無藥可救。因為真正使人脆弱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們對事件所做的反應。所謂“解鈴還須係鈴人”。也正如同心理學家特羅茜·羅爾在談到“心病牢獄”時所說,“正因為它是我們自己構築的,我們就有能力用自己的雙手打開枷鎖,把自己解放出來。”如果平和安詳地對待人生的各種際遇,那麼,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從灰色的陰影中解放出來,獲得幸福的一生。

什麼才是真的患了心理疾病

所謂心理疾病,是指一個人由於精神上的緊張和外界環境的幹擾,而使自己在思想、情感和行為上,都發生了偏離社會生活規範軌道的現象。

心理和行為上偏離社會生活規範程度越厲害,心理疾病也就愈嚴重。心理疾病學術上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感覺障礙、知覺障礙、注意障礙、記憶障礙、思維障礙、情感障礙、意誌障礙、行為障礙、意識障礙、智力障礙、人格障礙等。

心理疾病出現通常都有以下這些原因:

1.超負荷的學習壓力

很多孩子,尤其是中考、高考生都被高強度的學習壓力所困,且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下,無法得到及時的調理,久而久之便會產生焦慮不安、精神抑鬱等症狀。重則誘發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

2.感情與家庭的變故

情感的失誤無疑是很痛苦的情感體驗,如家庭中有離異,變故等情況。受到感情創傷的一方會因對感情的難以割舍而痛苦不已,失落感會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從而讓自己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