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撒謊隻是為逃避責備
當孩子有撒謊行為的時候,不同的孩子會有各自不同的理由。孩子“撒謊”,父母要認識孩子這種行為的本質或心理屬性,那就是孩子撒謊是因為“趨利”、“避害”這兩者之一,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父母對孩子錯誤的一味責備是孩子撒謊的原因之一。在孩子剛剛出現錯誤時,很多父母見孩子有點錯誤,不是大聲責罵,就是用體罰來對待孩子。久而久之,給孩子的感覺就是父母有一個習慣:自己有錯誤父母肯定會罵自己。沒有那個孩子不怕父母懲罰的,於是孩子犯了錯,總是想方設法瞞著父母。當父母發現了孩子的錯誤,孩子就會編謊話欺騙父母。比如,孩子考試不理想,看到成績單後的第一個反應是:壞了,回家又要挨父母的責備了。於是,孩子為了避免父母的責罵或體罰,孩子就會用虛報高分來搪塞父母的詢問。所以,孩子撒謊的原因往往就是為逃避父母的責備。當父母對孩子錯誤的責備形成一種習慣的時候,孩子的撒謊也就形成了一種習慣。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材”,“棍棒下麵出孝子”。因此隻要孩子有一點過失,父母不是打就是罵,使孩子在錯誤麵前惶惶而不可終日。中國父母最常見的責備手段是在打罵後還要罰站、罰跪、不準吃飯。
其實,這種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認識到錯誤,還會使孩子為逃避打罵而不講真話。因此,打罵、體罰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壞的影響。
孩子的表現不可能是盡善盡美的。由於孩子的不成熟,一不小心就會犯了錯誤,比如判斷失誤、記錯事情、受人幹擾分了心……這些大人們不會給孩子澄清、解釋的機會,於是孩子就會想辦法編造借口以逃脫懲罰。
現在,讓我們看一些孩子逃避責備的伎倆:
“這不是我幹的”或“這不是我的錯”。否認是孩子在逃避責備時常用的手段。當孩子乞求寬恕時,這種精心編造的借口經常會脫口而出。
即使是孩子做的、是孩子的錯,孩子也會全盤否認;孩子在逃避指責時,經常會含糊其詞,或者故意隱瞞關鍵問題;他們常常會說一些誇大其詞的謊言;他們對大人的責問會以掩蓋真相為目的,說話無中生有、言不對題或真真假假。這些欺騙伎倆的目的昭然若揭:不過是想方設法逃避懲罰罷了。隨著孩子編造借口逐漸習慣成自然,撒謊的技巧漸趨熟練,孩子也就積習難改了。孩子養成為逃避責備而撒謊的習慣,等於作出了一個危險的選擇——用撒謊逃避責備的孩子,往往都繼續了自身錯誤,並且一個謊言需要幾十上百個謊言來支撐,這個“定律”使得孩子的謊言得到廣泛使用。
既然孩子撒謊的目的是為了逃避父母對他們的責備,那麼父母如果能和孩子民主相處,讓孩子把他自己正確和錯誤的行為都告訴父母。父母給孩子分析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誤的;耐心細致地給孩子講解,分析哪些地方錯了,為什麼會錯,有什麼危害。這樣孩子不僅懂得了道理,而且十分容易接受。父母對孩子沒有了責罵,孩子有什麼錯誤就不怕跟父母說了,那孩子自然就不用說謊了。
所以,父母要想改變孩子說謊的毛病,就必須要關注孩子謊話背後的恐懼心理。父母最好能放下長輩的架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設身處地為孩子想想,孩子為什麼要撒謊?父母對於不誠實的子女,不能總是責備,更不能譏諷、打罵孩子,那樣隻會雪上加霜。父母要注重和孩子進行溝通,能成為孩子的感情歸宿,孩子就會跟父母講心裏的話。
逃學是為了逃避心理壓力
作家三毛曾說“逃學為讀書”。三毛的逃學,是為了逃避呆板枯燥的教育,換一句話講,逃學,其實是為了吸取更適合自己的知識。為了讀書,三毛選擇了逃學,三毛顯得有些另類。但在現實中,“逃學為讀書”的孩子還是少之又少,很多孩子的逃學,都是在逃避一些東西。現在孩子逃學的意義改變了,以前逃學是為了跑出去玩,而現在的孩子,卻是為了逃避那份繁重的作業,逃避枯燥乏味的課堂,逃避略顯蒼白的友情,逃避校園暴力的淩辱,逃避老師的冷眼和處罰,逃避同學的嘲笑……可以說,孩子逃學是為了逃避。
可以說,一切逃學的問題都源自對現實的恐懼。孩子在學校裏因為始終在體驗著痛苦,這樣他就不願意待在這樣的環境裏。但是,因父母的要求,自己很難在父母那裏得到自己滿意的環境,這樣的環境鐵定要伴隨孩子很長一段時間。孩子的心靈經不住太多的壓力,他們能做的,隻是偷偷地離開。但是,孩子在潛意識中仍然會按照父母的要求,一如既往地待在學校裏學習,為了在這兩者之間有一個平衡,孩子隻有選擇逃學。在逃學的過程中,孩子對學校的現實不會徹底拋開,事實伴隨的痛苦仍然會隨時襲擊他們,因此,孩子是在痛苦中用逃學的方式逃避現實,其中的苦楚,父母哪能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