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園墨事:20年,我們一起走過--故事集27(1 / 2)

與文字的緣

王紅蓮

(一)初緣

與文字結緣由來已久。

那時大約才八九歲吧,就喜歡書裏那些有趣的故事、生動的人物、傳神的情節,常與書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共憂共樂。讀的多了,便漸漸產生了自己也寫寫的想法。於是,提筆塗鴉,開始了自己的文字之路。之所以稱文字之路,是因為那時的寫作多是模仿,讀了哪位作家的作品便開始模仿其創作風格,把文字編成故事整整齊齊地寫到稿紙的格子裏,美其名曰——爬格子,一副煞有其事的樣子。

待到年齡稍長,升中學了,讀的書也越來越多、範圍逐漸擴大,從民間故事、小說,到散文、詩歌、文學評論,從國內作品到外國名著,隻要有時間便讀,常常讀得忘記了吃飯、寫作業。讀的多了,寫的水平自然也有了提高,由原來的偶爾被老師拿來當範文讀,發展到每逢作文課老師總會先讓我來讀自己的作文,讓大家一起品評、學習。在老師的鼓勵下,我越寫越投入,越寫越有興致和信心。於是開始蠢蠢欲動,想去投稿。那時,雖說自己的作文水平得到了老師的肯定,但是把它們投到報社變成鉛字發表到報紙上,還真沒把握。心裏忐忑著,把修改了好多遍的文章整整齊齊謄寫在稿紙上,裝到信封裏,粘好口、貼上郵票,鄭重其事地塞進那綠色的郵箱,然後長長地舒一口氣,企盼著能被編輯老師第一個讀到,企盼著自己的文字能變成鉛字,讓更多的人看到。

那時,電腦還未普及,網絡也沒有開通,所以編輯與作者之間的聯係仍然是通過信件、郵局。比起現在的電子郵件是落後、緩慢了些,但那種紙墨人生的感覺更加親切——見字如見人。

然而,那篇文章寄出去後,並未見報紙發表,也沒有收到編輯的親切回信,猶如石沉大海。

開始還滿懷企盼、日思夜想,隨著時日的延續,我漸漸地不再去想,也顧不上去想了,因為學業越來越緊,考試越來越頻繁,爬格子的事也做得越來越少了。

絕處逢生、峰回路轉,這樣的詞對我來說實在陌生,可是那種情況真的發生了。六個月後的一個周末,我無事在家翻看報紙,發現上麵有一篇文章的題目非常熟悉,迫不及待一口氣看下去,原來真的是自己的文章,末尾作者署名——王紅蓮,沒錯,真的是我的文章!

仿佛就是從那時開始,我相信了世間真的有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美景,也相信了隻要自己付諸努力總會有所收獲。

從此,我輕裝上陣了,沿著我喜歡的文字,沿著綴滿芳華的小徑。

(二)緣續

寫作使生活不隻是一個生物過程,更是一個充實、旺盛、快樂和安靜的精神過程,史鐵生說得不錯。寫作是一項充滿想象的創新的工作,是一個充滿憧憬的創造美麗的過程,是一個排解苦痛、傾訴衷腸的過程,是一個沉澱思想、總結生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更清醒地反思自我,更鎮靜地關照內心,更深刻地反映生活,更全麵地觀察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