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結合參政黨的實際,提高參政黨思想建設的針對性
結合參政黨的實際情況,增強針對性,是提高參政黨思想建設有效性的重要內容。為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考慮:
首先,思想建設要結合參政黨自身的實際,主要把握好思想建設的原則。參政黨是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共同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的親密友黨。他雖然不像執政的共產黨那樣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組織,但其成員相對來說文化層次、各方麵的素質都是比較高的,因此,參政黨的思想建設就不能像中國共產黨那樣采用灌輸“灌輸”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基本方法,首先是由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來的。1844年,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先進理論不會自發產生,共產黨必須加強對工人階級的思想理論灌輸。同年9月,恩格斯在給馬克思的一封信中談到反對“把庸俗習氣灌輸到共產主義運動中去”,也使用了“灌輸”這一概念。1887年,恩格斯在致弗·凱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中寫道:“我們的理論是發展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複的教條。愈少從外麵把這種理論硬灌輸給美國人,而愈多由他們通過自己的親身經驗(在德國人的幫助下)去檢驗它,它就愈會深入他們的心坎。”這實際上是把灌輸與自我教育、自我體驗相結合。在馬克思、恩格斯之後,考茨基把“灌輸論”科學化、係統化,並最終由列寧對灌輸做了最全麵、最係統、最具體生動的闡述。1894年,列寧在《“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中明確提出,應該把馬克思主義理論通俗化,然後灌輸到工人中去,並幫助工人領會它。1900年,在《我們運動中的迫切任務》中,他明確指出:“由此自然產生出俄國社會民主黨所應該實現的任務:把社會主義思想和政治自覺性灌輸到無產階級群眾中去,組織一個和自發工人運動有緊密聯係的革命黨”。1902年3月,列寧在《怎麼辦?》一書中說:“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隻能從外麵灌輸進去。各國的曆史都證明:工人階級單靠自己的力量,隻能形成工聯主義的意識。”列寧的這些論述,對灌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灌輸的內涵、灌輸的方法都進行了係統的論述,但我們也要看到,列寧的“灌輸論”的對象,主要是工人階級,是無產階級群眾。的方式。盡管列寧認為社會主義需要灌輸,但是他的論斷有其特定的對象。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建設麵臨著大量文化水平較低的工人農民,有著嚴格的組織紀律性,所以需要灌輸,也能夠灌輸。我們的參政黨成員大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有相當強的學習能力和理性把握能力,灌輸的作用要遠遠低於自我教育的作用,因而自我教育的優良傳統不能丟。
其次,參政黨的思想建設要結合成員的不同情況,注意把握思想建設的著力點。隨著新成員的不斷加入,參政黨成員內也可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老一代的參政黨成員,他們大多數是五十餘年甚至更多年與中國共產黨相濡以沫,並肩戰鬥,這些人熟悉民主黨派的曆史、傳統,政治上比較成熟。他們堅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種信任隨著風雨的曆練,日益彌堅,中國共產黨也了解這些人,在合作的道路上不管會遇到多大的風浪,政治上也不會動搖。但對於出現的新事物有時認識不到,或者說思想上有一定保守,有時跟不上飛速發展的形勢。另一類人,就是中年知識分子,實踐使他們逐漸成熟起來,雖經坎坷但不墮其誌。但思想上經常存在新舊之間矛盾,所以順利時就意氣風發,挫折時就情緒低落,容易出現波動。再就是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朝氣蓬勃,思想活躍,代表著參政黨的未來。但他們有的人對參政黨的曆史和傳統了解不夠,對西方敵對勢力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滲透抵禦能力較差,難免對有些問題會有模糊的或是錯誤的認識。特別是由於執政黨存在的腐敗現象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遏製,在一部分人的頭腦中產生了一種消極情緒,甚至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思想建設要針對這三類不同人群的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不同的引導內容。比如說,如果和老一代民主黨派成員大談特談抵禦西化影響,就沒有必要,因為這部分同誌在政治上非常堅定,那麼要這些同誌抵禦西化就是多此一舉了。對這些人的工作主要是防止犯“左”的錯誤,鼓勵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中青年成員則要關注“西化”的問題,關注政治價值觀的問題。由於參政黨成員特別是中青年成員的思想狀況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二十一世紀參政黨的基本政治麵貌,決定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是否具有牢固的政治基礎,因此,參政黨的思想建設要加強對中青年成員的政治引導,並以此為思想建設的著力點。
再次,在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應根據教育對象的思想實際,把握好教育內容投入的量度,防止過猶不及。思想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有它自身的規律,我們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時必須注意。比如說關於思想政治教育的量度,這是我們一直沒有注意到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們在認識上常常有這樣一個誤區,好像教育時間越長,投入就越多,效果就越好。但事實並非如此。思想教育活動是人的活動,人的活動是生物體的活動,而生物體的活動有其必須遵循的生理和心理規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增強效果,教育對象保持高度的專注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前提。心理學研究證明,人的注意力集中是有時間限度的,不是完全靠意誌所能控製的。經驗告訴我們,在任何一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初始階段教育對象接受相關信息效率最高,然後隨著時間推移逐漸降低,最後達到一個點,在這個點上,同類信息接近飽和。越過這個點,教育對象對教育者所發出的同類信息就會發生抑製反應,並由此產生對教育活動本身的抵觸心態。這類似於經濟學上的邊際效應遞減。什麼是邊際效應遞減?經濟學在闡釋“邊際效應遞減”時打了一個有趣的比例,就好比一個饑餓的人吃饅頭,假設能吃六個,那麼所吃第一個饅頭被完全用來滿足饑餓感的要求,此效用最大,當他連續吃完第二、第三個時,饅頭被用來滿足饑餓感的效用便逐漸變小。當吃到第六個饅頭時,饑餓感被完全滿足,也就是“產出”達到了最大化,如果繼續吃第七個饅頭則不僅不能用來提高饑餓感的滿足度,相反會引起厭食,也就是“產出”開始負增長。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教育對象做適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教育投入如果超過一定的量,教育對象就會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導致教育投入越大,教育效果越差。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要摸清思想對象的實際情況,以確定思想教育應該講什麼,不應該講什麼,確定應該講多少,講到什麼程度,否則,采用“運動式”的宣傳方式,形成“一人得病,大家吃藥”的局麵,即使教育投入再多也不會產生好的教育效果。五、建立健全思想建設的體製機製,為思想建設提供製度保障體製是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的製度,機製是保證製度實施的程序、規則和運作方式,製度是具有穩定性的行為規範。參政黨的思想建設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關係到參政黨的生死存亡和多黨合作健康發展的根本大計,必須依靠一套完善的、科學的、規範的體製、機製和具體的製度來保證其長期性、有效性、科學性。
首先,明確參政黨思想建設的體製。參政黨思想建設的體製是關於思想建設的組織領導及其實施的製度安排。這種製度安排主要是明確思想建設的重大事項由誰決定,思想建設的計劃安排由誰提出,由誰負責具體實施。按照思想建設在參政黨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可以考慮由參政黨的最高權力機構決定組織實施思想建設的職能部門,再由這個職能部門製定思想建設年度計劃,報請這個最高權力機構批準,然後下發到各基層組織具體實施。
其次,完善民主黨派思想建設的機製。參政黨思想建設至少包含以下這些機製:第一,協調機製,主要負責處理思想建設中的部門協調問題。第二,反饋調節機製,對思想建設實施過程中遇到問題進行反饋和調節,也可暢通上情下達和下情上達的渠道。第三,信息交流機製,搭建一個信息平台,使思想建設方麵的問題能夠經常性地、及時地得到交流和溝通,從而在基層組織和黨派中央之間,形成良好的溝通機製和雙向信息傳遞機製。第四,經費保障機製,為思想建設提高資金保障。第五,應急反應機製,適應環境的變化開展思想建設。第六,態勢分析機製,科學分析參政黨成員的思想動態,注意影響參政黨成員思想變化的渠道,增強思想建設的針對性和預見性。
再次,豐富具體的工作製度。參政黨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製度建設上都采取了很多措施,如製定了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五年規劃;建立中心組學習製度、生活會製度,提出了建設學習型政黨和學習型支部的要求等等。這些措施對加強思想建設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值得我們好好總結,從促進我們思想建設的製度化、規範化和經常化。當前要建立的健全的製度主要有以下幾項:一是領導幹部、骨幹隊伍和新成員的培訓製度,要明確培訓的目標、方式和內容,使培訓製度進一步製度化、規範化;二是領導學習製度,保證參政黨的各級領導幹部自覺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並帶動本黨成員提高政治理論學習的自覺性;三是形勢、任務、政策教育製度,定期舉辦各種國際國內形勢分析的報告會、國情報告會和政策報告會,提高本黨成員對時事的把握,提高政治把握能力、政治分析能和政策水平;四是態勢分析製度,通過定期的調查研究,了解本黨成員的思想動態,預測本黨成員在重要關頭的政治表現,增強態勢分析,做到見微知著,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預見性、主動性和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