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設立的背景
11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內涵闡釋
111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定義
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了順應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係內在要求,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國家所建立的以製度創新為主要動力,以全方位改革試點為主要特征,對全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深遠影響的實驗區。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除了具有“經濟開發區”、“經濟特區”、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內涵,還涉及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麵麵的改革,是一項以全麵製度體製建設的方式推進改革的係統過程。中國國家改革與發展委員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點http://wwwndrcgovcn/tzgg/zhptggsd/defaulthtm,2013-3-19
112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含義
我國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實踐中,在各項領域,特別是經濟領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和舉世矚目的成就。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國際經濟環境一直動蕩,近幾年亞歐非等多國政治環境惡劣,局部戰爭時有爆發,這些導致了國內經濟形勢日趨緊張,這都對進一步改革和開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積極麵對國際競爭壓力和國內和諧穩定、深化改革的要求,提出了建設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通過先試先行、帶動示範作用,著眼於經濟體製和政治體製的綜合配套改革,推進體製創新和機製創新,探索新的改革動力、新的改革思路和新的改革示範,最終實現在全國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目標。
從目前已經推行綜合配套改革的多個試點城市來看,改革方案的內容及舉措均體現出鮮明的時代和區域特色,尤其是與以往經濟特區模式相比具有較大的差異。在當前區域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能否利用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推進體製創新,掌握改革主動權,將決定一個城市或地區在未來競爭格局中的位置。獲準設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對於一個城市或地區來說,無疑相當於獲得一次體製創新、再創業和騰飛的機會。
113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內涵
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包括以下幾方麵的內涵郝壽義,高進田試析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J]開放導報,2006(2):
第一,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改革不斷深化的體現。“十二五”時期,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麵臨的矛盾和問題可能更複雜、更突出,中國的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後,不再停留在農村城市的分割改革上,也不再僅僅是經濟體製改革,而是全方位、立體式的改革。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提出,其出發點在於深化改革,其重點內容構成了進一步改革的方向。
第二,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是一個試驗的過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社會經濟活動改革的實驗區,是各種改革開放措施以及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麵新舉措的試驗場。“先行先試”、“試驗”是其最顯著的特點,應該在全國率先試點各種新型改革措施和現代化模式。在完成試驗的基礎上,相應的製度創新逐漸向全國相關地區推廣、實施。當然,“試驗”就允許有失敗,失敗的經驗教訓也將作為相關的成果進行積累和總結。
第三,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要求。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浪潮下,世界各國的經濟越來越結成一個相互依存、共同運行的整體。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的一個標尺:就是借鑒和吸收發達國家的現有良好經驗。發達國家經曆了那麼多年的發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市場經濟體製和法製等製度。我們的綜合配套改革需要在保持特色的基礎上,積極借鑒他國經驗,尋求與世界經濟體係的對接,以便更好地從全球化浪潮中獲益。我們不能以表麵上的中國“特色”為理由來拒絕世界其他國家的經驗和知識。
第四,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發展曆程將是一個製度變遷的過程,製度創新的過程。這種製度創新體係需要在三個方麵著力打造。在市場結構方麵,清晰產權,促進要素的優化配置,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行為主體方麵,培育製度創新主體,發揮地方政府,中介組織等在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推動作用;在文化和意識形態方麵,弘揚積極進取,互幫互助等精神,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第五,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核心是體製轉軌和政府改革,它的發展是一個“一線多麵”的改革曆程。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點,是一個全麵的製度創新過程,而不是單一的經濟體製改革。製度不同於體製,體製多指係統,而製度強調的是關係。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是一個整體製度創新的過程,是社會經濟生活各種關係的重塑;所謂的“一線”指的是經濟發展的主線“發展是硬道理,改革要為發展服務”;“多麵”是指圍繞經濟發展這一主線的社會層麵,民主政治層麵,環境保護層麵等等,綜合配套改革是一個多層麵立體式的關係重塑。政府改革的目標是明確和強化政府的核心職能,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和法治政府,減少審批事項,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增強社會監督。
114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特點
從時間的角度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在我國加入WTO、中國經濟全麵融入國際競爭體係、社會經濟改革進入“全麵、係統”的深化改革階段提出的,與以往的經濟特區、經濟開發區相比,它的特點體現為郝壽義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研究科學出版社,2008:P103~130 :
1改革的驅動力從國家政策支持轉向地方製度自主創新
以往的改革試點可以認為是“區域性優惠政策牽引、地區性開放搞活拉動”的初級循環,過分依賴政策的勢能差和開放的時間差,是一種“外表型”的發展模式,其成功的發展大都是資源和要素短期內向其高度集中的結果,是一種相對剝奪其他地區發展機會的成長模式。如果說,以往改革試點的主要驅動力是國家政策優惠,那麼,製度的自主創新則是新特區發展的主要推手,中央不再給予試驗區更多的實體優惠政策,而是賦予其“先試先行權”。比如,中央對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采取的是“三不”政策,即一分錢不給,一個項目都沒有,一條財稅優惠政策都沒有。但從另一方麵看,國家給予浦東的“最大特權”就是在製度創新方麵先行先試的優先權,使地方能在完善市場經濟體製乃至行政體製的探索中擁有更大的自主性。
2改革的深度從單純的經濟發展轉向複雜的綜合改革
以往的改革試點主要表現為經濟對外開放,著重吸引外資,以增進當地稅收,從而帶動經濟增長。這種改革主要停留在促進經濟發展層麵,尚未涉及深層次的體製改革。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則注重社會經濟各個層麵的體製改革和創新,是一種複雜的係統改革。它包含以下三個方麵的特征:
第一,強調經濟增長的質量。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主導,從招商引資的舊有改革框架跳出,著力於形成健康、生態的社會主義市場體係;注重經濟產業的更新換代,改變資源利用方法,提升利用效率,以協調資源的日益稀缺與需求量迅速上升的矛盾;注重整合人才要素、資本要素、科學技術要素、自然資源要素和生產要素,通過合理的產業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二,強調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不僅要致力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還必須加大以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為重點的綜合性體製創新力度;在轉變政府職能基礎上建立一種互補高效的新的管理體製,理順各級政府的事權和財權;通過政府管理工具的更新和引入提高行政效能,減低行政成本等。
第三,強調社會發展和公共服務。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必須緊扣當前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以“社會公平”對涉及民生基礎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戶籍等公共服務進行給供給機製的改革與創新。同時,改革社會管理體製,培育社會治理、社區治理等自我整合和成長方式,減輕政府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