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數據篇(2)(1 / 3)

一方麵,受外部經濟環境萎靡的影響,外貿增速放緩(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出口10528億美元,增長10.4%,回落8.0個,而百分點服務和貨物淨出口對GDP的貢獻率從一季度14.2%降至二季度的0.9%),使得內需消費備受矚目。但目前消費在GDP中所占比重還在35%以下,僅略高於全球平均值的一半,為主要經濟體中的最低水平,而投資占中國GDP的比重則升至45%以上,為主要經濟體中比例最高的。北京大學金融學教授邁克爾·佩蒂斯在其《中國能夠管控好經濟放緩》一文中表示,“若要策動一場再平衡、使消費的占比在未來10年提高至50%(那仍將意味著中國是世界上消費占比最低的大型經濟體),年度消費增幅就必須比GDP增幅高出近4個百分點。反過來說,6%或7%的GDP年均增幅意味著,中國必須在10年期間達到近10%至11%的年均消費增幅,才能實現有意義的再平衡”。而數據顯示,近年投資和消費結構未見較大改變。

另一方麵,隨著中國城鎮化的加快推進,城鎮化將釋放巨大內需潛力。

數據顯示,城市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有100萬到120萬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由於城市人口的消費是農村的2.7倍到3倍,將最終拉動消費增長約1.6個百分點,成為推動中國經濟保持中速增長。

最後,中速增長階段的維持,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服務業對GDP貢獻率。目前服務業對GDP的貢獻率長期以來不及第二產業甚至不及工業,數據顯示2002-2011年服務業對GDP的貢獻率僅為43%,不及工業對GDP的貢獻率(45%)。另外,從對經濟拉動的情況來看2002-2011年10年間第三產業平均拉動經濟增長4.56%,而第二產業則較之高出0.96個百分點達到5.52%。

省區中速增長區間或為6%-10%,9.5%或為平均線

對比2002年至2012年各省區GDP數據,全國31省區GDP年均增長率為12.3%。參照全國經濟增速下滑軌跡,未來10年間,省區經濟的過度增長區間應在9%-11%,之後進入平均9.5%左右的中速增長階段。分東、中、西部區域來看,近10年GDP增速減緩拐點出現在2007年,以2007年至2012年的數據為依據,2007-2012年東部地區平均每年較全國增速高出1.7個百分點,中部、西部則分別高出2.6和3.1個百分點。據此推算,東中西部地區的中速增長過渡期將分別在8.5%-9.5%、9.5%-10.5%、10%-11%區間進行調整性運行,之後便進入中速增長時期,即年均增長分別保持在7.5%-8.5%、8.5%-9.5%、9%-10%區間運行。

12省市2013年民生數據備忘

2013年的省級地方兩會,恰逢中共十八大之後的換屆之際。為了會議的務實高效,對各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尋求“精練表達”。然而,“瘦身”後的報告,在涉及民生話題時,毫不吝惜筆墨。“民生工程”“民生實事”多被列為2013年乃至未來5年政府工作的重點。無論是絕對數字,還是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無論是總量,還是人均,一串串擴大民生投入的數據彰顯了“民生優先”的理念。“民生紅利”就蘊藏在這一串串翔實的數據中,蘊藏在這些數據的變化軌跡裏。

無論是絕對數字,還是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無論是總量,還是人均,一串串擴大民生投入的數據彰顯了“民生優先”的理念。例如,北京市提出,要重點發展公租房、限價房,探索建立保障與市場相結合的住房供應體係,確保新建、收購16萬套,竣工交用7萬套保障房;山西省提出,在鞏固提升過去兩輪“五個全覆蓋”成果的基礎上,投入400億元,為農民再辦五件實事,即全麵完成農村困難家庭危房改造、特困群眾易地搬遷、行政村街道亮化、村級幼兒園改擴建和鄉村清潔工程;江西提出要扶持3400個貧困村,完成扶貧移民搬遷5萬人,對7萬戶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力爭全年脫貧80萬人……民生投入是最紅的紅利,不僅能讓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而且是拉動內需促進發展的重要動力。從地方政府工作報告看,民生領域投入規模較往年更大,覆蓋麵更廣,特別是在政策的連貫性上做得更好。“民生紅利”就蘊藏在這一串串翔實的數據中,蘊藏在這些數據的變化軌跡裏。

北京

21萬: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6萬人,幫扶21萬登記失業人員再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

1小時:支持30所城鄉一體化學校建設。保障中小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新增入園名額2.4萬個

1萬:新建養老床位1萬張

500、200:建成500個“六型社區”,新建200個“一刻鍾社區服務圈”

10:完成10個區域醫療中心一期建設

16萬、7萬:確保新建、收購16萬套,竣工交用7萬套保障房。